2025-05-10 基督教論壇報 / 專題報導

孩子發出警訊 我們接住了嗎? 憂鬱其實是 長期沒處理的壓力形成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記者李容珍 追蹤
林方恩。(圓圖/受訪者提供)

【記者李容珍/採訪報導】為何看似小事,孩子反應很大?當孩子焦慮或憂鬱爆發時,我們接住了嗎?台中卓大夫診所諮商心理師林方恩受訪時表示,憂鬱的發生,其實已經潛伏一段時間,孩子可能從小就受壓抑,直到青少年階段受不了才爆發。因此,很難以單一事件——例如在學校受到霸凌、排擠,或是成績不好被老師責罵——來解釋孩子的憂鬱現象,「憂鬱其實是長期沒有處理的壓力所形成的!」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自殺已成為6至12歲國小學生的第六大死因;2009年至2023年,14歲以下兒少自殺通報人次,從208人次躍升至3,365人次,15年間成長了16倍。此外,兒童與青少年憂鬱症或焦慮症,不僅常伴隨自傷行為,其表現症狀也與成人有所不同。

林方恩指出,現今青少年焦慮、憂鬱統計數字增加,從另一角度來看,是大家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意識提高,不像過去那樣被隱藏或忽略;焦慮與憂鬱的增加,並不代表現在的孩子比較脆弱或抗壓性差。然而,我們該如何理解青少年的焦慮與憂鬱問題?

林方恩。(受訪者提供)

為何沒發生事情 孩子卻不想上學

他說,孩子憂鬱的狀態,例如心情低落、無法上學,父母常困惑地表示孩子在學校並未發生特別的事,也沒有遭受霸凌,為何卻不想去上學?家長往往會誤以為孩子只是懶惰。其實,憂鬱就像是一種慢性病,已經潛伏很長一段時間,孩子早已壓抑、忍耐許久,直到最後才無法承受而爆發。我們通常只看到爆發的當下,卻很難理解,為何看似小事,孩子卻有如此劇烈反應。

孩子發出警訊時,大人要如何讀懂?林方恩指出,憂鬱的前期通常是焦慮,而焦慮背後的想法是:「我擔心我該做到的事情做不到」,例如:「家人希望我有好成績,可是我很擔心做不到」、「我能考100分嗎?」、「我交得到好朋友嗎?」、「老師會喜歡我嗎?」這些都是對自我行為表現的質疑,因此容易產生擔心與緊張。

長期壓力從自我懷疑到自我否定

「焦慮久了就會轉為憂鬱」,例如原本懷疑自己「我做得到嗎?」逐漸變成認為「我一定做不到!」,或是認為:「家人希望我考100分,我就是做不到」、「老師不會喜歡我」、「我交不到朋友,沒有人會喜歡我」⋯⋯這些憂鬱症狀源於對自我的極度否定,使孩子陷入無力與癱瘓的狀態。

那麼,孩子會發出哪些警訊?林方恩表示,當孩子經常表現出焦慮、緊張,就是一種強烈的警訊。例如孩子擔心考試考不好,怕同學不喜歡自己。此時,家長若只是安慰說「沒事,不用擔心」、「不要想太多,事情會過去的」,即便不責備,卻常忽略了孩子的焦慮。父母應該理解:「孩子為何這麼擔心?」並留意是否有背後原因。因為孩子可能已內化為「我不夠好」、「我不夠優秀」。

他指出,這也是為何憂鬱症的孩子晚上常睡不著,因為想到明天要面對的事就感到焦慮;到了隔天早上,卻又一直睡,想要逃避。這往往是憂鬱的前兆,但容易被忽略。

留意憂鬱症未爆發前的緊張、焦慮

林方恩表示,當孩子的憂鬱尚未爆發時,雖然未明顯傷害自己,或嚴重到失眠、厭食,但會表現出經常緊張、焦慮,許多父母並未在意,以為沒什麼大不了。其實,孩子已在潛意識中求助,若父母沒察覺其無助,最終可能發展為嚴重憂鬱。

那孩子的焦慮會呈現哪些症狀?他列舉幾種常見狀態:

一、情緒起伏大。青少年常以憤怒表現焦慮,一言不合就與父母爭吵,甚至與人打架。

二、生理症狀,如頭暈、想吐、胸悶、呼吸急促,有窒息感。

三、強迫行為,例如反覆確認門是否上鎖、作業是否準備好、訊息是否有人回覆。

四、變得封閉,不願與人互動。

五、手機與網路使用時間大幅增加。

六、成績突然下滑、不想去學校、翹課、逃學。

七、失眠或半夜容易驚醒。

八、食慾異常,如吃不下或暴飲暴食。

九、容易分心、難以專注學習,與人交談時容易恍神。

從孩子出生起就要關心孩子的情緒

這些行為都反映孩子的焦慮,甚至可能已轉化為憂鬱。

林方恩強調,從孩子出生那一刻起,父母就要開始關注孩子的焦慮情緒。許多家長常說「孩子都不和我說話,我怎麼了解他?」其實,孩子不願意說,是因為不信任父母。可能過去曾試著表達,卻遭到忽略、否定或不被接納。例如孩子哭泣時,父母會說「這麼小的事,有什麼好哭的?」久而久之,孩子認為自己的情緒是不被允許的,也就不再向父母傾訴。

當孩子進入青少年階段,呈現焦慮、憂鬱、悲傷、憤怒等負面情緒時,父母仍可能反應為:「這有什麼好哭(好生氣)的?」、「你就換個想法」⋯⋯看似在幫忙,其實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否定。他們會覺得:「你不接納我」、「你不了解我」。父母應讓孩子感受到理解,例如說:「我可以感受到你很生氣(難過、擔心),對嗎?」、「你是不是很擔心沒有朋友?」,向孩子確認他們的情緒,能促使孩子願意敞開心房。

他也指出,有些基督徒父母常犯的錯誤是,在不了解孩子情況時,急於說教,引用聖經經文,反而讓孩子感到被拒絕。例如當孩子焦慮時,父母說:「不要憂慮,要交託給神」、「你今天禱告了沒?」、「你就是沒讀經、沒禱告才會焦慮!」或「你不要對別人生氣,聖經說不可以這樣!」這些話讓孩子感受到情緒被否定,不被理解。

效法耶穌來到人間 陪伴人面對痛苦

林方恩說,他輔導的青少年中,部分父母是教會牧者或長老,孩子卻感覺自己與父母信仰的神很遙遠,甚至被拒絕。基督徒父母希望孩子認識神,但應效法耶穌——耶穌來到人間,陪伴人們、坐在我們身邊、與我們一起面對痛苦。當孩子痛苦時,父母應陪伴,而非高高在上告訴他們該怎麼做。如同耶穌若只是坐在寶座上下命令,我們就難以感受到祂的愛與接納,孩子也是如此。

父母對孩子教養上的拿捏,那條界線在哪裡?他認為,孩子小時候,父母要清楚告訴他們對錯,譬如不可以隨便發脾氣,發脾氣的時候不可以摔東西,同時要讓孩子知道:「你做錯了,父母原諒你,同樣愛你、接納你!」但往往父母管教孩子時,已經忍耐很久,最後忍不住打罵一頓,卻沒有和孩子和好。父母應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拒絕的是他們錯誤的行為,而不是他們這個人。

教養的目標,不是停留在孩子不犯錯,或只希望他們聽話就好,更重要的是幫助孩子知道對錯,並且在犯錯之後,能夠悔改、原諒自己,重新接納自己。如同耶穌說:「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地去吧」(路加福音八章48節),「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從此不要再犯罪了!」(約翰福音八章11節)

不要忽略孩子經歷的壓力和痛苦

他說,憂鬱是「對自我的厭惡」,有人最後走上絕路,往往是長期累積的壓力,最終連希望感都消失。因此,孩子過去經歷的壓力和痛苦,我們不能忽略。現今政府與學校也很重視青少年心理健康,尤其對高關懷名單的追蹤與關懷輔導。

他認為,家長和學校合作的態度也很重要。他在接受青少年個別諮商輔導時,都會要求父母一定要參加,因為孩子的狀況並非只是孩子個人的問題,家庭也需要做出改變。父母應該對過去傷害孩子的事情道歉,孩子才有可能改變。若是家長沒有意識到問題關鍵,反而將問題歸咎於孩子本身或學校,孩子會覺得孤單,而改變也變得非常無力。

此外,青少年也渴望有一個可以模仿的對象。當他們在社群媒體上看到明星或名人,受到強烈刺激,相較之下,反而對自己感到失落與自卑,卻沒看到這些外表光鮮亮麗的人背後,其實也有普通人的一面。因此,他們產生錯誤的比較,這也是網路社群媒體所帶來的現象。

孩子憂鬱症狀 提醒接受專業幫助

孩子已經有憂鬱症的情況時,該如何因應?林方恩提醒三件事:

一、父母親要「先看到自己的責任」,可能過去說了什麼話、做了什麼事,影響了孩子。

二、鼓勵孩子接受專業心理諮商的幫助。父母的態度也會決定孩子是否願意接受幫助,並且要陪著他們去,也要認可他們所做出的改變。

三、不要期待孩子馬上改變。孩子可能會經歷長期、反覆的憂鬱低潮,甚至無法去上學、工作。父母若沒有耐心,反而會對孩子造成很大打擊。憂鬱是對自我的否定,若父母的態度又不耐煩,只會加深孩子對自己的否定,覺得自己好不起來了。他常鼓勵父母對孩子展現出接納與鼓勵的態度:「沒有關係,我們慢慢來」,只要孩子願意接受幫助,就慢慢來,不要操之過急。

論壇報關心您:

珍惜生命,自殺不能解決問題,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勇敢求救並非弱者,再給自己一次機會;若須諮商或相關協助,可撥衛福部專線1925、生命線專線1995 或張老師服務專線1980。

相關新聞:少年的煩惱是憂鬱或焦慮,你接住了嗎?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

2025-05-10 基督教論壇報 / 靈修禱告
【腓立比書查經】合一的勸勉
2025-05-10 基督教論壇報 / 雅歌閱讀
《與神面對面》書摘:來到祂面前悔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