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0 基督教論壇報 / 專題報導

青春期兒少不是叛逆而是找懂他的人 接住孩子的脆弱理解陪伴他們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記者梁敬彥 追蹤
莫茲婷老師。(圓圖/受訪者提供)

【記者梁敬彥/台北報導】青春期的孩子彷彿總是帶著煩惱,渴望被愛、被肯定,也竭力尋找自我認同和刷存在感,他們在「轉大人」的過程中,常讓父母覺得他們變得彆扭、捉摸不定,甚至叛逆,但往往是他們覺得大人「其實你不懂我的心」,所以選擇隱藏內心真實的想法和情感,他們看似「其實我不在乎」,但心底最深的吶喊是「有人可以真的懂我」。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今年4月召開記者會,會中公布「台灣青少年精神醫療現況調查」,結果發現「注意力問題」(易分心、難以專注)和憂鬱問題(情緒低落、興趣缺乏)是中小學生至兒童心智科(兒心科)就醫最常見的症狀。有的孩子在國小階段就出現「社交互動困難」,甚至「社交退縮」;中小學生常見的憂鬱症狀則有易怒煩躁、頭痛、腹痛、拒學或懼學。這意味著,孩子們從幼童進入青少年青春期的成長過程中,面臨的是極大的心理調適和挑戰,家長和教會如何關懷、接納孩子們「一個都不漏接」?

莫茲婷老師。(圖/受訪者提供)

國小孩子主動打電話找諮商師求助

陪伴者兒少生涯教育協會理事長、格瑞思心理諮商所所長莫茲婷老師受訪時表示,前來諮商求助最多的是「兒少情緒問題」。近5年帶孩子前來諮商輔導的家長有所增加,還有12歲的國小生主動打電話來求助。她表示,若孩子在國中小階段出現情緒問題,沒有適時處理,就很容易影響學習、親子關係和人際關係,出現懼學、社交退縮和網路成癮。因為人是要從與他人的正常互動中,獲得連結與發展。箴言四章23節也提醒,「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

擔任兒少諮商心理師已經超過20年的莫茲婷表示,青少年最需要從同儕和人際關係中,得著自我認同和存在價值,一旦在現實生活中無法跟他人建立正常的社交互動,被同學當成隱形人、空氣,又很難對父母啟齒,就容易產生情緒問題、社交退縮和3C與網路成癮,因為他們只有在虛擬世界裡,才能找到自我價值和認同,但這其實對兒少的身心及人格發展是不利的。

孩子的潛能是可以開發的。

莫茲婷說,隨著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和網路的普及,兒少接收資訊的管道非常多元,她所接觸到的學校老師和教會兒少輔導,很多都反映現在的兒少難懂且難帶,讓他們覺得很困擾,不知該怎麼跟他們相處,父母也常常在兒女出現狀況的時候,不知道該怎麼幫助孩子,這當中,有些出現狀況的孩子會自願找諮商師聊聊,但更多的情況是家長發現孩子有狀況,但孩子不願意面對,所以父母就先來諮商,看父母可以先提供兒女哪些協助。

很多父母和老師也覺得他們不太接得住孩子的狀況,她的觀察是,有些孩子的狀況是外顯的行為,像是衝動、打人和鬧事,或是有過動傾向,這些比較容易被發現,進而得到幫助,但有一定比例的兒少把情緒和真實想法藏起來,抒發情緒的管道就是3C和網路,如果父母和孩子的親子關係不好,很難及時察覺,常要等到孩子出現偏差甚至自傷行為時,才驚覺孩子已經出狀況了。

陪伴青少年階段的孩子

跟家人沉默寡言 常閉門上網就是警訊

莫茲婷提醒,最有可能發現孩子出狀況的就是父母,當兒女出現「跟家人相處沉默寡言,回家就關在房間裡上網」,就是明顯的警訊,且現在出現情緒和身心問題的兒少,已經從過去的國中階段,向下延伸到國小的階段,現今的兒少從小學高年級開始,就進入身分認同期,想找出「我是誰」和得到他人認同,生下來就是網路原生代的阿法世代兒少,接收到的大量網路資訊是遠超過他們的父母和學校老師與教會輔導的,他們會想從海量的資訊中,找到能讓自己得到認同的內容,結果往往愈看愈焦慮,若沒有人適時陪伴去分辨或引導,最後就容易陷入焦慮的狀態,但其實他們心底最深沉的聲音和渴望,就是「有人能懂我、認同我和接納我」,這是兒少尋求自我實現的動力和本能,他們不會停下來,會一直尋覓,若在現實生活中求之而不可得,就會去網路找,當孩子回家和放假都一直沉迷上網,其實就是跟家人的連結斷鏈的警訊。

莫茲婷說,很多有社交退縮的兒少,會自嘲有「社交恐懼症」來合理化自己不想跟他人真實接觸和互動的行為,他們常會對父母和師長說:「你們幹嘛逼我講話?我就不想看到人啊」,而兒少出現情緒問題時,很常外顯的是易怒煩躁,情緒很容易波動,會突然生氣、翻臉。比較嚴重的,可能會說出極端的話。當孩子出現上述行為時,就要多加留心。

她提醒,若國中小兒少的情緒和人際社交問題,沒有得到適時的關輔時,很容易就會衍生「拒學」,怕老師罵他、怕同學排擠,或者是過去就學的不愉快經驗,所以到了上學時間,就會刻意拖拖拉拉,這種是「懼學」,有些醫師會診斷為適應不良症,父母和師長要提供一個「有安全感的探索空間」,也就是允許孩子可以有嘗試失敗的機會。

莫茲婷說,所謂的兒少青春期「叛逆」,其實是青少年在尋找自我認同的過程中,會想去嘗試某些行為、某些樣子,來看看會得到什麼反應、什麼感覺、會不會被認同,這些行為常被大人簡化為「叛逆」,建議父母要先去了解兒女為什麼會有這些看起來像是叛逆的行為,用接納和傾聽的態度去理解孩子做這些事的動力是什麼?這是給父母蠻大的提醒,就是不要只看外在,最重要的是要去理解孩子在想什麼、他的需求是什麼。

莫茲婷老師上課場景。

當父母發現自己孩子有身心狀況,要去尋求專業協助的時候,怎麼跨出那一步?

尋求專業幫助兒少找到「我是誰?」

莫茲婷說,孩子有狀況,對父母是危機,但更是深入去了解孩子的契機。路加福音五章31-32提醒「有病的人才用得著醫生」,當父母願意陪著孩子去接受諮商輔導或是到兒童心智科求診時,這個了解會帶來希望,讓父母知道可以做什麼、孩子可以努力什麼,這是一條可以轉換成「有希望」的路,而不是「被標籤」的路,如果父母還不知道孩子是需要心理諮商還是身心科,可以循序漸進,先找心理諮商,因為諮商師也可以評估孩子的狀況,有些情況可能會建議轉介醫療。

莫茲婷建議,教會裡的輔導或小組長,應該先接受有關情緒議題的教育和培育,像學校老師會參加研習一樣。從教會輔導和小組長,認識情緒障礙的孩子的樣貌,他們才能真正陪伴,青少年本來就會有很多內心的不確定性,加上來自外界的壓力,以致於有情緒問題。大人不要急著給他們答案,而是陪他們共同面對那些不確定、焦慮的時刻,像耶穌陪伴門徒一樣,慢慢讓孩子長出自己的樣子,成為祝福。

相關新聞:少年的煩惱是憂鬱或焦慮,你接住了嗎?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

2025-05-10 基督教論壇報 / 靈修禱告
【腓立比書查經】合一的勸勉
2025-05-10 基督教論壇報 / 雅歌閱讀
《與神面對面》書摘:來到祂面前悔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