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0 基督教論壇報 / 藝文影視

在完美面具下迷失,如何重新找回自己?──電影《客製化先生》觀後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論壇報副刊 追蹤
馬提亞斯化身機長,扮演某小學生的帥氣爸爸。(劇照提供:CATCHPLAY)

◎胡慧馨

在社會謀生,為了符合專業要求,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人們往往不知不覺戴上面具、隱藏自己的想法。但是當你迷失在眾人期待的「人設」,喪失自我的感受,會是怎樣的情況呢?當人際關係如同拋棄式眼鏡,需要就買,用過就丟、想換就換,不談保養、不求維護時,會是怎樣的世界呢?

從完美伴侶到假兒子都能演
電影《客製化先生》(Peacock)的主角馬提亞斯,他所屬的公司專門提供「客製化伴侶」──只要有人願意付出高額的費用,舉凡充當傾聽的對象、化解問題的伙伴、父親、兒子,他們皆可扮演。

影片開始的畫面,就是一輛失火的高爾夫球車。女員工在「客製化同事」的建議下,選在最適當的時機出現滅火,馬上成為老闆眼中應變能力強的英雄。而陪同女企業家參加商務聚會,儀表堂堂又能言善道的男伴,其實也是訓練有素的「專業先生」。

馬提亞斯在另一場藝文聚會,充當女企業家的知性伴侶。(劇照提供:CATCHPLAY)

然而一直扮演不同客製化角色的馬提亞斯,卻漸漸失去真實的自我,每次回到家宛如空洞軀殼,女友問他要喝什麼酒、要養什麼狗、要做怎樣的裝飾,馬提亞斯都要察言觀色才作反應,全無自己的想法。

馬提亞斯在外扮演千變萬化的角色,回到家也不敢向女友吐露真心。(劇照提供:CATCHPLAY)

有天,一位與丈夫無法良性溝通的老婦人想找人練習吵架。接下這份工作的馬提亞斯雖讓忍耐婚姻多年的婦人認清了內在需求,卻也惹怒她性格暴躁的先生,招來一堆麻煩。

同時,對他言行產生質疑的女友也選擇和他分手,讓長久以來安於這份高薪的馬提亞斯不知所措,脆弱無比。究竟他該如何從多重角色找回真實的自我與身心靈的平衡呢?

一位與丈夫無法良性溝通的老婦人想找人練習吵架。(劇照提供:CATCHPLAY)

我們都可能是扮演多重角色演員
從馬提亞斯身上可以看到我們熟悉的身影。即便不是客製化服務的專業,只要承擔符合社會期待的角色,就無法逃脫傳統觀念加諸的約束。

比如「好丈夫」就是要能賺錢,還要體貼、做家事、照顧孩子。「好妻子」就是要下得了廚房、上得了廳堂,要能幹懂事、獨立、能賺錢、懂得教導子女,還要是先生心理支柱,公婆貼心媳婦,最好是三頭六臂,無所不能。而「好兒子」最好是符合家人期待,用功上進、聽話懂事,由衷感謝父母親的培育。

然而現實中,以人有限的精神、體力,根本不可能完美地周旋在不同的角色中。若是迫於社會對於完美的執念及過度追求,想竭盡所能將自己包裝成完美模樣的人,反而更易與人產生隔閡與疏離。

馬提亞斯應聘扮演富豪長年在外打拼的兒子,在精緻宴會中向父親致敬。(劇照提供:CATCHPLAY)

《客製化先生》呈現出一個高度消費主義的社會,在講求效率、所有東西皆可商品化的時代,有些人覺得連經營人際關係都顯得多餘,只想在關鍵時刻花錢請人表演一下。

片中的女企業家舉辦藝文聚會,就找個言談得體的「客製化先生」充當男伴。想爭取擔任協會會長的富豪,就雇人扮演長年在外打拚、一表人才的「客製化兒子」拉票。而想讓同學刮目相看的小學生,花錢就能找到符合理想的「臨時爸爸」參加學校家長日。想要寵物陪伴,不必付出承諾領養,只要租用訓練有素的狗就可以得到心理補償。

只是,這種快速解決燃眉之急的手段,得到的卻是最淺薄、脆弱和危險的關係,也容易因人設過度美化而覺得不踏實。加上雇用者只能接受對方呈現最好的一面,也就是「你沒依他(雇主)的意,就會被否定所有的好」,這種依附在謊言上的利益關係一旦變質,最可能造成魚死網破的結果。

馬提亞斯沒料到自己因工作招來怨恨,懷疑自己被人跟蹤。(劇照提供:CATCHPLAY)

人終究需要長期互動建立的情誼
人際的起源主要基於血緣(直系親屬)、法律(姻親)與團體生活(求學、工作、參與共同的活動)。在真實世界中,個人的差異雖容易因長期相處產生衝突,不過也會隨著磨合過程,建立理解、接納、信任的關係。

劇中為了滿足雇主需求,不斷靠作戲為生的馬提亞斯,因為長時間以面具示人,連私人生活都被謊言淹沒,對人亦失去基本的信心。

既然活在虛假的人設,容易讓人失去自我,那麼認識自己就可以解決「現實與偽裝」的界線嗎?

從哲學角度,「認識自己」就是理解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和本質、認識自己的局限,讓人謙虛地接受不同觀點,更加審慎地追求真理。再者,透過認識自己的思考方式,有助提升獨立思維能力,認識自己的價值觀、熱情和天賦,有助找到契合的生活方向和目標,活出更有目標和意義的生活,進而提升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在《客製化先生》的故事裡,物質生活不虞匱乏的馬提亞斯之所以活得茫然失措,正是因為在不停更換的面具中漸漸忘記真實的自己,以至找不到生活目標和熱情;他求助心靈課程來挽救沮喪空虛的內心,卻也是徒勞無功。

馬提亞斯直接上門面對老婦人的先生。(劇照提供:CATCHPLAY)

究竟他該如何找回身心靈的平靜呢?

根據影片的脈絡,讓馬提亞斯找回生命的主導性,在於他終於「認清內在真正重視」的事,勇敢以良知、憐憫、真誠對抗謊言與虛偽。

1.喚回良知
追求高獲利的馬提亞斯,專業上雖然事事按照雇主的「客製化」要求,但仍有不介入情色、不談愛情、不破壞別人家庭的底線,所以當得知某名雇主,經他的服務後離婚,導至家庭破裂,親人生病時,備受良知折磨的他,也竭盡所能來彌補協助。

再者,當他看到一個自大、自私、嚴苛、勢利的富豪,為了贏得慈父、善人的形象,把他當成矇騙眾人的工具時,為此痛苦掙扎的馬提亞斯,最後不惜以最「真實」的行動劇,對雇主表達無言的抗議,不願再為了滿足「假面慈父」的野心委屈求全。真正的他只想當一個放鬆、自在,不受制嚴格規範控制的普通人。

2.重新接納自己
馬提亞斯也認清,那些經常給人設定標準條件,做不到就全然否定你、撻伐你的人,根本就無心尊重人,只在乎自己的想像和期待。所以在工作中,他不再有求必應,也不願天天擔心客戶投訴而搞得自己惶惶不安。當他開始接納自己,就能正視自己的感受,對懷疑的事願意開誠布公澄清,對喜歡的異性願意理性表達,對別人的拒絕能夠坦然接受,對於不認同的人,也會用方法讓對方了解自己的底線。

3.待人以誠
如同聖經所言,世上沒有完全的義人。不過,當人有自省、自覺的能力時,就會意識到如何將心比心、以誠待人,也能意識到習慣速食文化,凡事不想長期付出,只求即時獲取的投機心態,得到的往往像是孔雀求偶時,偶爾虛張聲勢的「開屏表象」,而非真實的日常。這也是為什麼即便有吸引馬提亞斯的露水姻緣,但當他最脆弱時,還是想找相知最久的友人求助。

《客製化先生》電影導演在訪談提到,本片靈感來自日本的「租友服務」,他想要表達的是充斥在社群媒體的現代社會,人與人反而日漸疏離、只求表象的關係。而最近被控吸金捲款,回台面對司法的前知名作家,她的案例不也說明人們對「貴婦」無端的幻想,對於「完美」人設的縱容,導致謊言、虛假得以擴張嗎?

基督信仰最強調的就是以心靈和誠實與上帝交流。在創造萬有的神面前,我們可以敞開心胸,凡事藉著禱告、祈求、感謝,將所思、所想、所要的事告訴神。縱使神不一定會成就,但祂承諾會賜我們平安。也因為天父不像劇中為了美化自己形象,連「假兒子」衣服沾上半滴酒、說了一點不符合他認可的話語都不行,而是願意全然接納我們的不足,完全了解我們軟弱的天父,所以我們才能在祂面前獲得真正的安息,並願意不斷成為更好的自己。(本片分級為保護級)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

2025-05-10 基督教論壇報 / 靈修禱告
【腓立比書查經】合一的勸勉
2025-05-10 基督教論壇報 / 雅歌閱讀
《與神面對面》書摘:來到祂面前悔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