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4 基督教論壇報 / 專題報導

新任教宗促停戰 丘放河籲為所有受苦者代求、修補人神關係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記者李容珍 追蹤
丘放河牧師(圓圖/受訪者提供)

【記者李容珍/台中—香港採訪報導】新任教宗良十四世近日在首次主日講道中,向世上手握權力的人呼籲世界不要再有戰爭,不單指出中東加薩戰爭的殘酷,也呼籲終止烏俄戰爭及最近的印巴衝突。紐約神學教育中心漢語網絡神學院院長丘放河牧師說,我們應該為所有在戰火中受苦的人代求;真正的和平不是停戰協議,而是關係的修復,就是人與神、人與人、人與土地的和好。

丘放河牧師最近在香港澳門停留時受訪表示,教宗良十四世的呼籲,這提醒我們:信仰不能與現實脫節。烏俄戰爭至今已造成數十萬人死亡,無數家庭支離破碎、家園盡毀,何等悲哀之事!而以色列與哈瑪斯的戰爭,造成四、五萬人命喪加薩走廊。教宗的呼籲不僅是一項政治聲明,更是對信仰群體的一次靈性叩問。

而在以色列迎接建國77週年之際,回顧以色列建國至今,面對鄰國的威脅,戰爭衝突不斷,現仍在動亂之中;美國總統川普最近中東之行,還略過以色列,引起全球關注,美國是否不再挺以色列?

他從聖經預言、美以關係和教會角度來看以色列建國的意義。

丘放河牧師 (受訪者提供)

以色列建國不僅停留在預言成就

他表示,許多基督徒將以色列的復國視為聖經預言的成就,聖經一些經文確實也提到此事,但若僅停留在對「應許」的片面理解,而忽略神對公義與和平的呼召,那麼這份應許可能就會變得狹隘甚至變質。

丘牧師表示,神愛亞伯拉罕的兒子以撒,但同樣愛其妾夏甲所生的以實瑪利,並應許其可成為大國(創世記十七章20節)。所以,神的祝福是臨到以撒和以實馬利的後代。

如今,以色列對抗哈瑪斯、真主黨,甚至將那些被認為是以實瑪利後裔的巴勒斯坦人視為「外人」,強行驅離、武力鎮壓,甚至殺害,這樣的行為是否合神的心意?我們是否願意看見銀幣的兩面,而非只擁抱自己偏好的解讀?

從受苦的猶太人到驅離巴勒斯坦人

他進一步指出,我們不可忽略以色列復國的歷史背景:1948年的建國,其實背後有一股明確的「錫安主義」運動推動。因著猶太人過去在歐洲各地遭受歧視與排擠,只有像中國這樣的國家稍微接納他們。錫安運動從19世紀末開始,源自奧地利的一位記者,寫了一本書叫《猶太國》,後來慢慢形成一種意識──「猶太人需要有自己的國家」,他們的建國,是為了生存,是為了民族的復興,這也是一批受苦猶太人為求生存與民族復興而付出的努力。

他認為,我們需要思想:以色列復國,是否純然是神的主權介入,或是人讀了聖經後決定塑造歷史的行動?還是神在人意與歷史中動工,兩者並存?這確實是耐人尋味的屬靈思考課題。

他說,川普總統在第二任期的首次中東之行刻意略過以色列,這舉動無疑釋放出強烈的政治訊號。美國過往在美以關係中扮演關鍵角色,甚至在川普總統的第一任期,將耶路撒冷定為以色列首都,當時以色列人非常開心。

美國立場轉變 基督徒風向在哪?

現今美國的立場似乎有所轉變。原因之一,是紅海的衝突。胡塞武裝組織開始攻擊商船,理由就是以色列在攻擊巴勒斯坦。這些武裝組織變成中東世界眼中的「英雄」。戰爭激烈,連美國軍艦、飛機都受到攻擊,這對美國來說是很大的壓力,於是川普才簽署停火協議。背後也顯示美國「開始以經濟利益為優先」,選擇「切割以色列」。

丘放河說,這也讓基督徒思考:若連美國都開始為自身利益重新調整立場,受迫於胡塞武裝勢力的壓力,而選擇簽訂停火協議,間接地甩開以色列,那麼教會與基督徒豈能盲從政局?我們的立場不應建基於國際關係的風向,而應深植於神的心意與祂對人類的憐憫。

祈願不再有戰爭 使人和睦有福

耶穌說:「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馬太福音五章9節)。真正的和平不是停戰協議,而是關係的修復,也就是人與神、人與人、人與土地的和好。丘牧師說,我們不應該只是為以色列禱告,更應該為所有在戰火中受苦的人代求,無論是猶太人、阿拉伯人、烏克蘭人、俄羅斯人,都是神所愛的。

和平不是逃避現實,而是懷著對傷痛的責任感,願意靠近那些哀哭的人,與他們一同承擔。和平是行動,是見證,是修補破裂之處。我們不是站在偏見中只為一方辯護,認為「以色列做的都是對的」,這樣的看法,其實是忽略了神一樣愛祂所有的兒女。

和平需要耶穌 是修補破裂關係努力

丘放河認為,今日教會不能只做解經的學者,更要成為歷史現場的見證人。我們要有屬靈的洞察力,也要有行動的勇氣。我們需要幫助信徒不被媒體與政治操作牽著走,而是以聖經為根基、以基督的十架為標準,去辨別是非,活出信仰。

願全球教會一起為以巴衝突、烏俄戰爭中的和平呼求,不僅為以色列的安全,也為巴勒斯坦人的生存;不僅為應許的實現,也為公義的臨到。這是教會在戰火中的呼召:成為代禱者、見證者與關係修補者。

相關新聞:戰火中的應許與呼召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