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瑪夫(中原大學副教授、WIRI少數民族差傳創辦人)
本文係根據筆者參與今年4月22至25日於加拿大多倫多舉辦之《2025華人散聚網絡策進會議》(Chinese Diaspora Missions Catalyst Consultation 2025)現場觀察與回應,聚焦於全球散居華人差傳現況與未得民族福音策略。
本次前來加拿大,對筆者而言更是深具回應性的旅程——正是百年前來自加拿大的早期宣教士,帶著福音進入台灣高山部落,播下永恆種子;今日能踏上此地,也是在靈命與歷史中的一種回應與延續。
作為來自台灣原住民族的牧者、教育者與國際差傳參與者,筆者在會議中有幾點深刻觀察。許多華人教會在基本信仰教育、門徒訓練與牧者資源上仍面對挑戰,難以培養具有跨文化視野的差傳策略。宣教多半侷限在熟悉的華人社群或語境,未能真正進入少數民族、穆斯林或未得之民的文化語境中。堂會與差會之間信任不足、彼此合作有限,未能建構有策略、有深度的聯合差傳平台。
對華人教會跨文化宣教5個提醒
從使徒保羅的跨文化宣教腳蹤中,我們看見對今日華人教會五個重要提醒:
1.保羅順服神的差遣,離開本族走向他者。華人教會也要放下本位思維,向未得民族踏出第一步。「我要差你遠遠地往外邦人那裡去。」(使徒行傳二十二章21節)
2.保羅願意轉化身分,學習文化。華人差傳也當投入語言、風俗、歷史與族群情境的深度認識。「向什麼樣的人,我就作什麼樣的人。」(哥林多前書九章22節)
3.保羅製帳棚維生,以生命見證福音。今日信徒可以透過教育、科技、設計、醫療等進入文化邊陲,與人同住同行。
4.保羅與提摩太、提多等同行,也建立教會體系。華人差傳不應停留在單打獨鬥,應投入本地同工栽培與連結。
5.福音之路常是流淚之路。華人教會需重新認識「為義受逼迫」的價值,與苦難民族同行。
對華人教會的行動建議
對華人教會的行動建議包括:以教會為單位,推動未得民族禱告運動、差傳門訓課程與跨文化學習。整合教會、差會、神學院與職場信徒,成立任務聯盟,針對特定民族深耕服事。此外,原民教會長年與邊陲文化共生,具備苦難神學與文化轉譯能力,應與華人教會彼此學習、協同出發。差傳不只是奉獻與短宣,更是長期投入與共苦的生命旅程。
值得補充的是,傳統華人教會與全球散居華人教會,在過去二十年已有更多差傳意識的甦醒與實踐,他們努力推動差會設立、短宣隊組織、支持未得之民工場,也投資青年宣教裝備,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起步與榜樣。
然而,作為早在百年前就已被福音觸及、信仰深耕已久的族群,台灣原住民族教會是否也應自我反思——我們是否仍只是被宣教的對象,而未曾主動起身還福音的債?
從馬偕博士、張聰明師母、甘為霖等宣教士將福音帶入原住民部落起,已有超過一百年光陰,今日的原民教會是否願意反轉身分,成為差傳的主體,而非被動接受者?我們是否願意從台灣山林走向國際邊境,從本地村落走入未得民族中?我們是否預備好用我們的文化、語言與信仰經歷,去觸動那些仍在黑暗中掙扎的民族?
建立新世代語境下的福音載體
今日的青年,無論是本地華人還是散居各國的第二、三代華裔,更加多元、跨語、跨文化。他們如何承接保羅的宣教精神?如同保羅擁有雙重文化背景,青年也可善用其混血、多語、多元身份成為福音使者。透過媒體、設計、音樂、社群平台等創新方式參與宣教,建立新世代語境下的福音載體。
鼓勵青年參與原民村落、難民社區與未得群體,從短宣走向長駐,從服務轉向認同。走入職場、學術、城市政策與社群文化,為福音發聲。效法保羅「不是為成功,而是為主的呼召與託付」。
「誰肯為我們去呢?」(以賽亞書六章8節)主啊,願你憐憫我們,讓我們不再只看華人社群的需要,而能舉目看見萬民;讓我們不只是資源輸出者,而是為主受苦的同工;讓我們的下一代,成為跨文化福音的見證人,直到地極,直到主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