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容珍採訪報導】金門縣金城國中在「健康與體育」科段考中出現多道帶有不雅詞彙的試題,被網友於10日透過社交平台Threads上傳,引發網路與社會各界的議論。隨著事件曝光,金城國中校長鞠躬道歉,學校也依性平教育法針對考題進行調查,並對出題老師進行約談。教育處也強調,若查證出題內容不當,將依法規處理,並加強學校試題審核機制,防止類似事件再次發生。教育部也責成學校全面檢討試題出題與審核機制,持續增強教師性別平等知能。
從金城國中退休已3年的金門基督教會董事長陳世聰,曾任金城國中輔導與學務主任多年,並擔任金門教師會理事長;他認為,這次的出題事件,應該以個案來看,不必擴大解讀到整個學校制度的問題。這次事件中,有人批評命題不當,他看了那份試券,他覺得需檢討的是命題「用詞不當」,有些侮辱性、汙名化意味的負面用語,讓人覺得不舒服。如果能改用比較中性、學術性詞彙,就不會有那麼多爭議。
落實監督機制 出題動機仍待釐清
陳世聰表示,學校也在了解老師出題的動機,是否平常教學就使用這些詞句,還是為了吸引學生作答?是自己出題,還是從網路找的題目?據了解,平常考試就已經出現過類似用語的考題,當時就應該有人發現提出反應,到了段考才被發現,問題就變得嚴重。
此外,學校審核題目時應該更謹慎,特別是關於健康和社會科試題考卷,容易涉及敏感的政治、性教育議題,更應該監督把關,不能讓老師自己隨意出題。
陳世聰說,現在學校相當重視性教育,不只是健康教育而已,他曾經教過綜合活動課,其中輔導活動就包括大量性教育內容,例如建立良好的兩性關係、對愛情的正確看法、彼此尊重、避免性騷擾、人際關係等,其實這些都在授課範圍,學校並未忽略。
網路影響超過家庭 家庭影響超過學校
但他認為,教育不只是傳授知識,也包括學生的生活和行為。尤其現在網路的影響力已經超過學校教育,孩子們一支手機就能隨意上網,很多網站充斥著很多性暗示相關的不雅詞彙,只是大人們不太會去注意,但是有些學生會在私下開相關玩笑,他們不覺得有什麼不對。
老師要指正他們,也不太能當場責備,只能私下勸導說「這樣講不太好,應該用什麼詞比較適當」。因為如果當場糾正,學生可能會回嗆:「網路上不也都這樣講嗎?老師,你跟不上時代!」學生會認為自己只是跟著流行用詞而已,沒有惡意。學生不管是何性別、族群、身心狀況或家庭社經地位,其實都希望被善待,往往問題都出在此。這樣的平等對待,就像上帝愛世上各種人一樣!
陳世聰也表示,大家期待學校能把孩子教好,有時候即使學校有教,但若家庭沒有正確觀念,老師的影響力就比不上家長;孩子又容易受到同儕影響,如果同儕平常開玩笑不覺得有什麼問題,家長對孩子的影響,又不如網路媒體的影響力,尤其社會觀念開放,對於性觀念的開放,或是保守,態度不同,這也是性教育的挑戰。
字眼讓人不舒服 「界限」沒有拿捏好
從國中校長退休的張嘉亨校長受訪時也表示,他很好奇這位老師出題的動機是什麼?應該針對老師的想法去溝通。因為這牽涉到心理層面問題,通常老師不可能會這樣公開出題,此次應該是特殊個案。
他說,即使老師希望出題有創意、有趣,想吸引學生,但是值得思考以下幾個問題:一、「界限」若未拿捏好!會讓人覺得露骨、噁心,讓人不舒服,失去教育素養的意義。尤其是出題,影射某些人物,其實是犯了大忌。不管是談性平或任何議題,只要牽扯到人,可以對自己開玩笑,但絕對不可以拿別人來開玩笑;所以,拿捏好界限非常重要。不管親子、師生之間,或是部屬與主管上下之間都有界限。
張嘉亨表示,過去他讀書的時候,老師談到性平教育,大多是輕輕帶過,而且能看的資訊也較有限;但是現在時代資訊發達、民風也開放。但他建議老師在教性平教育時,如果想用幽默風趣的方式,也必須在一定的界限之內,與其玩笑開過頭,寧願不要開。當我們清楚自己的身分、角色,懂得界線在哪,問題就能避免。
性平教育價值貴在尊重、接納、包容
二、性平教育應回到最重要核心價值:兩性如何包容、尊重、接納。性平教育不只是談性教育,在國中比較多強調生理部分,但性平教育的本質,是建立男女彼此包容、尊重、接納這三個基本態度,自然會有界限。
張嘉亨表示,自己也是喜歡開玩笑的人,但他很清楚,玩笑要有分寸,玩笑開過頭,就會傷到人,所以老師在這方面真的要特別小心。私下聚會聊天無所謂,但在公開場合、課堂上,尤其是在「出題」這麼慎重的事上,絕對不適合用開玩笑的方式來處理,還是要嚴肅來看待。
不用信仰教導孩子,孩子就被網路取代
至於學生,他覺得現在基督徒在教孩子的時候,重要的是信仰的傳承。這個月他在教會聚會,牧師分享主題是「讓神來改寫家庭的劇本」,牧師說:如果我們不用信仰、聖經來教導我們的孩子,孩子就會被抖音、小紅書、Facebook、IG來教導。這句話非常實際。他說,不只是台灣,全世界都受到影音媒體非常大的影響。在這樣資訊氾濫、取得容易的環境下,學生其實缺乏媒體識讀與判斷能力。他們分不清對錯、好或不好,幾乎都是照單全收。
張嘉亨表示,老師如果沒有好好引導孩子分辨「什麼是對的、什麼是對自己有益的」,孩子就很容易被媒體誤導。當今老師要常常提醒孩子們,媒體識讀教育還是要做,尤其現在網紅影響力很大,很多孩子有自己心中的偶像網紅,他們講什麼就以為那就是真理,這都很危險。他覺得,回歸到老師的角色:教導孩子如何分辨是非、價值,至少要讓他們知道什麼該小心、什麼對他們有益。
社會缺乏尊重、同理 需要將心比心
聖經除了講愛,也強調尊重與包容。回到整事件的核心,其實就是缺乏「尊重」和「同理心」。他說,現在整個社會,對「尊重」這件事,已經淡化了。大家只會覺得「這樣很有趣啊、很好笑啊,我覺得開心就好。」不會去想「說這句話或這個行為,會不會造成對方的困擾與傷害?」有沒有把「尊重」當作價值觀來看待。張嘉亨建議換位思考、將心比心,如果這樣的話語針對你,你會有什麼感受?別人出這題目,自己是否也會覺得不舒服?
他表示,每個人對開玩笑的忍受度不一樣,他個人對學生開玩笑的包容度比較大,但是若是看到學生超越了「界線」,牽涉到人身攻擊,或是醜化他人,就不能視而不見、袖手旁觀,他會適時私下提醒學生,但要出於愛和保護。
孩子言行失當 要安慰、造就、勸勉
張嘉亨表示,神有時候出手是在保護我們,我們對孩子的管教和提醒,也是在保護他們,出發點是愛,不希望他們走歪路。他過去當校長時,也會鼓勵老師,當發現孩子言行失當,絕對不能旁觀,趕快成為他們幫助,用安慰、造就、勸勉的方式,讓孩子知道老師是關心、保護他們,也讓他們知道哪裡需改進,並且教導他們說話時如何用尊重的語氣,對方感受就完全不一樣,原來的不舒服得到尊重,原來的衝突也能消弭。
他說,現今孩子的生活教育不容易,基督徒家長和老師更是責無旁貸,回到箴言二十二章6節:「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對師長和家長來說都是很好的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