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6 基督教論壇報 / 新聞時事

「AI懂我」與虛擬情人興起:人心空虛下的靈性反思與福音契機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記者梁敬彥 追蹤
當人們習慣於跟生成式AI互動時,如何分辨察驗,在虛實整合間切換,需要學習。(圖片來源/envato)
生成式AI與真實的傳道人與輔導者最大的不同是,生成式AI不會制止使用者錯誤的價值信念,讓使用者容易過度詮釋,成了心靈投射的黑洞,陷入人際關係的孤立。

【記者梁敬彥台北報導】隨著AI(人工智慧)與 ChatGPT發展的日新月異和廣為應用在生活、職場甚或是心靈關懷等領域,最近有一部以AI虛擬情人為主題的連續劇,劇中的女主角利用自身的AI技能,創造了一個「虛擬完美情人」並與其建立如同戀人般的情感依附關係。

當生成式AI以擬人化的語言和高擬真的方式與使用者互動時,很容易讓使用者產生「它懂我」、「我被理解」的錯覺,導致心理脆弱者迷失於虛擬世界的慰藉,進而影響真實生活的人際與社交,甚至在國外有人把生成式AI當成心理諮商和尋求信仰解答的對象,這樣的互動可能帶來安慰、但也潛藏危機。

白絲帶關懷協會今天(5月16日)在國立師範大學舉辦「AI 世代,媒體與社會的未來對話」論壇,探討在生成式AI全面席捲的時代,如何「創意實踐 × 社群溝通」及「強化辨別虛擬與真實的資訊素養」,白絲帶關懷協會暨政大數位傳播文化行動實驗室執行長黃葳威教授分享,生成式AI在訓練過程中,依賴人類在資料庫輸入的海量內容,很多使用者會透過與生成式AI的問答互動,來解答所遇到的生命和生活難題,其中也不乏基督徒在內的人,詢問生成式AI關於信仰和靈性層面的議題,去尋求問題的解答和心靈的慰藉。

黃葳葳教授(左3)與黃兆徽(右1)參與論壇分享AI在台灣的趨勢和挑戰。(圖/梁敬彥攝影)

深陷生成式AI安慰易造成人際孤立

黃葳威教授提醒大家,在生成式AI看似理解你、回應你甚至是同理你的背後,其實那是AI在接受模組訓練的語言風格和應對能力,是以擬人化的方式去做訓練,也就是AI會以「投使用者所好」的方式去做出回應和解答,像是一個對於人生和信仰疑惑的人,生成式AI常會以「你是被神揀選的神選之人」這樣的方式來回覆,而且生成式AI與真實的傳道人與輔導者最大的不同是,生成式AI不會制止使用者錯誤的價值信念,讓使用者容易過度詮釋,成了心靈投射的黑洞,陷入人際關係的孤立。

黃葳葳教授說,她就聽過一個國外的例子,就是以生成式AI主題的港劇《虛擬情人》的現實生活版。有一個藝術家說她的先生是 AI,她跟 AI 結婚了。她用 AI 投影的方式,讓大家看到她在廚房做料理的時候,她的「先生」也在旁邊幫忙;她去公園,在閱讀的時候,她先生也陪著她。當然這些都是幻影,可是這真的出現在真實生活了。

現在 AI 發展讓大家有一種沉浸式體驗的過程,我覺得當然,你也可以說,其實這好像是我們一些內心渴望的呈現,它也可能是我們心中想像的一種實踐方式。但重點是,在真實與虛幻當中還是要找到一個平衡點。

黃葳威教授。(本報資料照片)

黃葳葳說,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感到很無力,這個時候 AI 科技的確可以讓他有一個秘密花園,或是一個心情調適的過程。這就像以前我們透過閱讀小說、看一些好笑的幽默片,來調整心情一樣。現在科技的演進,讓ChatGPT也可以與使用者有很多互動,具備心情調適與情緒轉換的功能。但最重要的,還是要記得要「活在當下」。

在教會擔任執事的黃葳葳說,她看過很多人,包括基督徒詢問AI 有關信仰的問題,有牧師認為,這對教會和傳福音是一種挑戰,她認為,生成式AI是用資料庫來搜尋、提供互動資訊的,資料庫中可能充斥的都是未經查證、不夠正確的信仰信息,每一個科技出現都會帶來風險,這是事實,但重點是「怎麼善用它」。

她說,善用生成式AI的前提是,在使用新的 AI 平台時,一方面需要有分辨力,另一方面我們也要自己去產製比較健康、正確的訊息,有的人把 AI 當成牧師或心理輔導員來用,太過相信它的答案,這是有風險的。

黃葳威強調,如果一個人真的要去認識和尋求真理,應該去找神學院、正派的教會機構的牧者,直接從聖經中去了解原本的信息,把 AI 當成是牧師屬靈互動的替代者,看起來好像很有道理,它又是 24 小時無休,問題關鍵在於資料庫的來源是什麼?如果它的內容不是來自於一個正確、可靠的來源,那就無法保證它給你的資訊是正確的,還是要找真正的牧者來做查驗。

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內容執行長黃兆徽分享,她和團隊在花蓮流行音樂AI實驗基地,與原住民歌手和知名民歌歌手合作,在取得歌手本人的聲音授權和歌手本人參與AI聲音訓練的協同合作下,結合AI生成技術來製作MV和歌曲創作。舉例來說,像很多昔日的民歌手目前已經邁入中高齡,但靠著AI的技術可以重回1985年時的年輕聲音狀態,唱全新創作的歌曲,民歌手還可以跟AI一起跨越時空虛實合唱。

黃兆徽執行長分享。(圖/梁敬彥攝影)

AI深度學習的年代 科技倫理更重要

黃兆徽執行長說,其實這些聲音跟影像都很容易藉由AI深度學習之後產出,但若是有人從網路上盜版抓孫燕姿的歌聲來唱王菲的歌,那就會有人格權的疑慮,科技倫理的議題,這個時候就凸顯出來,像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完全遵守科技倫理,都會跟歌手簽約,由歌手親自授權,而且由歌手親自去用最好的歌聲來訓練。

黃兆徽說, AI 生成的工具裡面就有一些浮水印機制,這樣子大家就比較容易辨別,哪些東西是用 AI 生成的也要做好標註,這已經不再是有圖有真相的年代了,這時代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媒體素養和AI 科技素養就更重要了。

AI幻覺妄想症候群教會要關懷

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當人工智慧走進日常,虛擬與真實的界線日漸模糊,在精神科的實務上,像是把生成式AI當伴侶和輔導關懷者的人,是「AI幻覺妄想症候群」的出現。這是一種混合了科技、心理疾病與靈性迷失的現代疾病。

楊醫師說,AI幻覺妄想者多為心理壓力巨大者,或有創傷背景。AI成為他們情感投射的對象,彷彿是一位永不拒絕他們的朋友,但這種「假連結」掩蓋了內心真正的痛,網路世界的匿名性與沉浸感使許多心理脆弱者躲進虛擬世界。社會對精神疾病仍有標籤,讓病患難以求助;教會應與心理治療師、精神科醫師建立合作網絡。鼓勵病人就醫,接受藥物與心理治療,是責任不是信心的缺乏。

教會中應培養「靈性陪伴者」——這些人懂心理、熟聖經、願陪伴,能在牧者與醫療人員之間扮演橋梁角色,家庭是防線,關懷與教育是預防的關鍵,靈性陪伴者是未來教會的重要角色。

楊聰財醫師。(受訪者提供)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