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8 基督教論壇報 / 新聞時事

教宗良十四世就職彌撒25萬人見證 儀式意義一次看 基督徒關注的三大理由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編譯余友梅 追蹤
教宗良十四世(右)就職彌撒於當地時間18日上午10時舉行,聖彼得廣場約25萬人,良十四世乘白色教宗專車向民眾揮手致意。(圖/YouTube@Vatican News截圖)

【編譯余友梅/報導】天主教新任教宗良十四世(Pope Leo XIV)就職彌撒於當地時間18日上午10時(台灣下午4時),在聖彼得大教堂(即聖伯多祿大殿)及廣場舉行。他乘著白色教宗專車抵達現場,沿途向信徒揮手致意。聖彼得廣場預估湧入25萬人,多國政要及王室成員也到場觀禮。這個儀式標誌著良十四世正式開始其「伯多祿牧職」(Petrine Ministry),被天主教界視為使徒彼得的新繼任者。

就職彌撒中文直播

良十四世依據主日彌撒傳統,首度乘白色教宗專車抵達聖彼得廣場,向現場民眾揮手致意,接著和樞機主教一起進入聖彼得大教堂,接受2項象徵教宗職權的禮物,包括象徵使徒彼得漁夫身分的金色漁夫之戒,以及象徵牧羊職責的羊毛披肩帶。

聖彼得廣場。

到場的各國政要包括美國副總統范斯、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加拿大總理卡尼、英王查爾斯三世胞弟愛德華王子,以及以色列總統赫佐格、阿根廷總統米雷伊與澳洲總理艾班尼斯。

美國副總統范斯和夫人出席就職彌撒。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出席。

新教宗的就職彌撒,有幾個重要儀式,均具有象徵意義:

一、就職彌撒象徵教宗是彼得繼任者

新教宗是羅馬主教,也是使徒彼得(聖伯多祿)的繼任者。馬太福音十六章18-19節,耶穌對彼得說:「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他。我要把天國的鑰匙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據此,彼得是教會的「磐石」,他獲得天國的鑰匙,象徵教會治理權,他被託付「牧養主的羊群」。

良十四世沿途抱起孩童,展現親民的一面。

根據古代天主教聖人的記載(如依納爵、愛任紐),彼得來到羅馬後,在暴君尼祿迫害基督徒時殉道(約公元64年),並被倒釘十字架。他被視為羅馬教會的第一任主教;他在梵蒂岡山下殉道,被葬在今日的聖彼得大教堂所在地。因此,羅馬主教就被視為彼得的繼任者,教宗不只是羅馬地方教會的主教,更是「普世教會的牧人」,這項角色稱為「伯多祿牧職」。

整場彌撒強調教宗與彼得的連結,象徵他作為使徒彼得的繼任者,承擔牧養普世教會的使命。

象徵牧羊職責的羊毛披肩帶。

二、佩戴聖帶 象徵牧養教會

聖帶(Pallium)是一條由白羊毛製成的披肩帶,繡有2個黑色吊墜、6個黑色十字架、3根針(象徵將基督釘在十字架上的三根釘子),象徵教宗作為「善牧」的角色,願意為羊群犧牲生命 並讓人回想起復活的主對彼得的呼召——照顧祂的羊群。這件聖帶由教宗親自佩戴,象徵他對教會的牧養責任。

象徵使徒彼得漁夫身分的金色漁夫之戒。

三、授予漁夫之戒 象徵領人信主

漁夫之戒象徵教宗作為聖彼得繼承人的身分。彼得原為漁夫,戒指上刻有他撒網捕魚的圖像,象徵教宗被召喚去「得人如得魚」,將人們引領至信仰的網中。根據天主教慣例,教宗過世後,教廷將在樞機團的見證下,由「教廷樞儀長」(Camerlengo)負責銷毀這枚戒指,以確保無人能以教宗名義發布文書。

四、在彼得墓前祈禱 建立連結關係

在就職典禮開始前,新任教宗會先前往聖伯多祿墓前的小聖堂(Confessio,彼得墓前小堂),在墓前祈禱並焚香,以表達對聖伯多祿的敬意與傳承之志。這個動作彰顯整個就職典禮並非政治權力的交接,而是一種牧職的承擔與屬靈的謙卑。

然後,兩名執事帶著披肩、漁夫之戒和福音書,列隊走向聖彼得大教堂前的廣場上的祭壇。

彼得墓位導覽

五、開始聖道禮儀

接著開始聖道禮儀,首先以西班牙文開始宣讀第一篇經文,出自《使徒行傳》四章8-12節,彼得宣稱基督是「匠人所丟棄的石頭」。答唱詠以義大利文宣讀,延續了「石頭」的意象:「匠人所丟棄的石頭,已成了房角的頭塊石頭。」(參10節)。

良十四世宣讀聖經經文。

第二篇經文也是以西班牙語宣讀,取自《彼得前書》五章1-5節、10-11節,強調使徒彼得、羅馬教會及其繼任者的職務之間的連結。

第三篇經文出於《約翰福音》二十一章15-19節,以拉丁文和希臘文宣讀,記述了耶穌三問彼得,並提出「餵養我的小羊」和「牧養我的羊」的要求,這也是說明彼得在十二使徒中獨特角色的經文。

經文宣講結束,即授予彼得主教徽章。此時,來自三個不同聖秩等級(執事、司鐸、主教)的三位樞機主教,代表整個樞機主教團為新教宗穿戴聖帶、漁夫之戒等,並祈求主的臨在和幫助教宗。

四、12位全球代表宣誓順服

接著來自全球各地、代表教會各個群體的12位代表,向新教宗宣誓順服。這象徵整個天主教會對教宗的承認與支持,強調教宗作為信仰與共融的中心角色。

五、教宗講道與信仰宣告

新教宗良十四發表就職講道,闡述其牧職願景與教會使命。隨後,全體信眾齊聲誦念《信經》(The Creed),重申共同的信仰核心。

六、用五種語言進行普世祈禱

信眾以葡萄牙語、法語、阿拉伯語、波蘭語和中文進行普世祈禱,為教會、教宗、世俗領袖、遭受苦難者及在場信眾祈求。此舉展現教會的普世價值與對全球人類關懷的使命。

七、信眾奉獻禮與新教宗感恩祭

在唱詠〈爾乃諸羊之牧〉(Tu es pastor ovium)時,信眾奉獻餅與酒,象徵將全人類的勞苦與希望獻於天主。教宗進行第一次聖餐祈禱,然後進行感恩祭,強調教宗與整個教會在聖體聖事中的合一。

八、結束儀式與祝福

彌撒結束前,全體信眾向上帝祈求,願祂賜予新教宗力量與溫柔,引領教會走向合一與共融。良十四世以福音書祝福在場信眾,並以希臘語高呼「Ad multos annos!」(願您長壽!),象徵對教宗長久牧職的祝願。

整個就職典禮融合古老傳統與現代元素,強調教宗作為使徒彼得繼承人,承擔牧養普世天主教會的使命,並展現教會的普世性與對全人類的關懷。

基督徒為什麼要關注教宗就職?

美國密蘇里州尼歐肖市各各他浸信會(Calvary of Neosho, MO)主任牧師麥克.利克(Mike Leake)在Crosswalk.com為文指出,許多基督徒對天主教教宗新聞都表現出興趣缺缺,因為我們不追隨教宗,甚至反對,我們不會將祂視為基督的代理人,也不會等他告訴我們聖經真理。因此,我們為什麼要關心另一個信仰的領袖?利克牧師表示,我們需要關注教宗,是因為他領導天主教會,將對世界產生影響力,其重要性有三:

1. 他是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宗教人物

這並非指他個人生命的影響力,而是指他在全球的知名度。教宗受到CNN、BBC等主流媒體的廣泛報導,被《紐約時報》引用,受到總統們的接待,並被數百萬可能並不理解天主教教義的人追隨。

當他發言時,人們往往認為他代表的是整個基督信仰,而非僅僅天主教。即使在基督教教會眾多的國家,媒體節目和電影通常未對基督宗派做區分。

當教宗在婚姻、救贖、罪等問題上改變觀點時,常影響到人們對基督教牧師在講台上傳講的信息的看法。

2.基督徒仍然活在羅馬的陰影下

「新教徒」(Protestant,即基督徒)這個名稱本身就植根於對羅馬天主教會的「抗爭」,但這亦意味著新教徒與天主教會之間存在一種連結,即使前者予以否認。

目前存在一種淡化基督教和天主教差異的趨勢。但利克牧師認為,從神學上講,基督徒「唯獨信心、唯獨聖經、唯獨恩典」的福音,與天主教透過聖禮(Sacraments)媒介恩典,最終權威在教會訓導權(教宗+主教團)的體系,是不同的。如果新教宗的信仰觀點更激進化,神學分歧將更擴大。

3.教宗可能是盟友或障礙

基督徒不會從教宗那裡尋求屬靈指引,但不能假裝他不會影響基督教信息在公共領域的清晰度或混淆。

新教宗可能成為一個盟友,在重要議題上肯定符合聖經真理的聲音,或者成為一個障礙,在與活出福音相關的關鍵議題上,影響基督信仰更廣泛的道德信譽。他可能澄清信息,也可能加劇已然混亂的文化。

即使教宗在某些(甚至關鍵)問題上是錯誤的,他在其他領域也可能是對的,他與基督教的福音領域一致處越多越好。

利克牧師認為,上帝統管萬有,可以使用教宗作為對抗文化衰敗的制約力量。他認為教宗可能做出有益於基督福音的工作,也可能帶來巨大的混淆,因此他是一個需要被關注的人物。

因此,儘管基督徒在神學上不服從教宗的權威,但教宗在全球、文化和教派關係上的巨大影響力,基督徒有必要關注這位信仰領袖的言行和方向。(資料來源:Vatican News, Crosswalk)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