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容珍/採訪報導】新任教宗良十四世呼籲信徒以對話和相遇搭建橋梁,眾人合一,成為宣教的使徒。威克理夫翻譯會金克宜宣教士指出,跨文化宣教現場的工作正是「搭橋」,在尊重中尋找連結,讓福音的種子落在不同文化的土壤裡。
金克宜宣教士受訪時,引用路加福音九章48節,主耶穌曾對門徒說「凡接待我的,就是接待那差我來的」表示,這段話出現在祂差派門徒出去傳天國福音之前,主耶穌非常看重:「祂的學生是否能被外面的人接納與接待」。
跨文化宣教現場 學習如何「搭橋」
她說,在中東文化中,「接待客人」是非常平常的事。在宣教的過程中,她深深體會到,華人基督徒在參與跨文化宣教時,並沒有強勢地去「植入」自己的信仰,看似軟弱,尤其受到語言與文化限制,但這反而更貼近主耶穌的教導—─想讓別人相信、接受我們所傳的信息之前,謙卑地與人成為朋友,讓別人願意接待我們。
金傳道也表示,跨文化宣教現場常常要學習如何「搭橋」,這也是大多數宣教同工非常在意的事。在宣教士的培訓過程中非常強調宣教同工必須學習,如何在聖經真理與未及之民當中,透過文化的橋梁,把福音傳遞過去。面對不同文化,需要有敏感度,願意謙卑,不要帶著民族中心主義。她說,在跨文化服事愈久的團隊,愈發現上帝話語撼動人心的力量,「不是靠我這位外來的宣教士來改變他們,而是讓上帝的話語在福音未及群體中動工」,使他們醒悟現有的生活方式與文化走向,背離了神創造的美好本意。
學習不擅長語言文化 更需要謙卑
回顧華人宣教的歷史,差派華人同工去到福音未及之地,近30年開始變得積極。尤其面對穆斯林與印度教這兩大未及群體,華人同工的優勢是與這些群體沒有太多沉重的歷史糾葛,可以比較輕鬆地與當地人做朋友、建立關係。由於華語不是世界通行的語言,必須學習當地語言與文化,反而使宣教同工能更謙卑,不可能高高在上地把福音真理「灌輸」給人,而是虛心地學習當地的語言文化,並且尋找福音的接觸點。
她認為,需要留意的是,當台灣的教會健康、壯大、人數成長之時:會不會開始把自己成功的模式,直接移植到其他文化中?她認為,我們不能將生命樹,當成盆栽一樣,直接搬到另一個氣候、文化土壤環境,而是要將福音的種子,栽種在對方的文化土壤裡,長出對方可以辨認的果樹。上帝是超越文化的主,當我們覺得自己拙口笨舌,無法滔滔不絕的時候,反而是「道成肉身」活出信仰,用生命見證信仰的好時機。
她也坦言,宣教、傳福音,是非常昂貴,花費金錢、人力成本很高的事,沒有人敢說對宣教的努力,一定會有相應的效果。從宣教歷史來看,很多時候許多優秀的宣教同工,可能投資一生的心血在某一個族群,卻沒有看到很多人信耶穌。若不是聖靈感動,很難看見大規模的歸主運動。
她說,主耶穌已經告訴我們,傳福音是在邀請人走進一條窄路,是困難的,是要付代價的。所以,當我們傳福音被打槍、沒有好的回應,其實是可以預期的。遭遇冷漠、無感態度,也是正常的。如果有人的心軟化,願意接受福音真理,那是上帝出手、上帝的憐憫。
初代教會的門徒只是一個弱小的群體,向強勢文化分享耶穌是基督。馬太福音十三章33節:「天國好像麵酵,有婦人拿來,藏在三斗麵裡,直等全團都發起來」,小小麵酵的能量之所以會變大,不是因為宣教士的方法,而是真理本身帶來的能量。
主耶穌在世上33年半,大多數人也沒有接納祂。祂應該很深刻地體會到:祂從天上來到世界,世界上的人大多不認得祂、也不接納祂。主耶穌在交代門徒傳福音時,留意福音朋友是否接納、接待我們,祂也很深刻感受到文化壁壘是又深又厚,我們需要很謙卑地先「穿上對方的鞋子」,讓對方能夠接納我們;從「老外」慢慢變成「局內人」,在同一條陣線上,福音真理才能比較合適地傳遞出去。我們做能做的,結果交在上帝手中。
後疫情時代 世界越來越平
她也表示,在後現代的社會,存在「什麼聲音好像都可以,唯獨真理卻不行」的氛圍,傳福音要預備受傷、挫折、不被信任,並帶著「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心情,以謙和、低調的態度,繼續在福音未及的群體中與他們做朋友。當我們越深刻地知道我們是蒙恩的罪人,對那些福音未及群體、失喪靈魂的愛才會更多。因為出於愛的緣故,而不是我們比他們好、比他們高一等。
在後疫情時代,整個世界變得越來越「平」。她說,當我們談跨文化宣教,在台灣,不一定要「飛出去」,現在台灣推動新南向政策,開放東南亞、非洲的學生來台讀書、就業。上帝已經讓我們有更多機會在身邊接觸到跨文化的族群。她說,海外的福音未及群體很需要,但是我們家門口的群體,來到台灣後,我們是否也能關心和尊重他們?
當台灣走向「國際化」與世界接軌,有時候我們也會「大小眼」,面對發展較落後的國家,甚至膚色與我們不同的族群,有時候會產生歧視,只是那些受傷的群體沒有反駁、抗議。這也是要誠實面對的問題。她說,若我們說「愛他們、分享福音給他們」,當有具體行動時,那些朋友們一定感覺得到,這正是我們的機會。
我們是否真的落實上帝「愛鄰舍如同愛自己」的教導?金傳道說,雖然關懷這些弱勢群體,很可能得不到什麼回報,因為他們可能在台灣3年、7年就離開。我們是否願意為了福音的緣故,無論是撒種還是鬆土,都願意投入心力與財力來關懷他們,這才是真正回應這個大時代的大使命,當我們越是不計較投資是否有回報,天國裡的獎賞就越真實。
教會為裝備人出去而存在 不是等到夠強
金傳道也表示,教會是全世界最特別的一個群體,大多數的社團、俱樂部,都是為「內部的人」存在,唯有教會,是為了「外面的人」而存在。教會對內所做的一切,包括認識真理、穩定會友情緒、家庭更和樂,最後的目的都是為了讓他們能夠走出去,關懷那些還沒有進入神國的人。就像養小孩,希望他長大後能獨立、成家、有下一代,不是為了讓他們永遠依賴父母。
她說:從教會建立的那一刻起,就應當帶著福音大使命的心志。即便現在的教會很弱小,人力財力不夠,至少可以在禱告中參與大使命。如果都要教會「夠強」才能往外走,福音今天可能還傳不到各地。當年她和邱顯正牧師剛開始投入跨文化宣教之時,差派教會也不過六、七十位成人,她的母會也是間小小的獨立教會,成員多是大學生。如果當時教會堅持「足夠強壯」才能讓他們出去,他們今天還在教會裡。但正因為教會選擇相信神、回應呼召,他們得以參與這份宣教的工作,影響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