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梁敬彥新北三峽報導】新北市三峽區北大國小校門外道路日前發生重大車禍,釀成3死12傷,其中一名遭到老翁開車高速衝撞的女童仍未度過危險期。賴清德總統在520就職演說開頭,就向罹難者和家屬致上最深的哀悼,也期盼傷者早日康復。交通部則已宣布將高齡換駕照年齡下修至70歲,期待能亡羊補牢。
鄰近本次重大車禍事故現場的卓越北大行道會在教會臉書發布「為北大國小車禍事故禱告」的代禱信。文中寫道:「這是一個令人極度震驚的事件,就發生在我們身邊熟悉的地方。請一起為受傷的家庭禱告,這場重大車禍奪去了無辜的生命,也讓許多家庭陷入無比的哀傷與撕裂,在這個黑暗時刻與不解中,主啊,我們深知你仍是掌權的上帝,是那位與傷心人同在,擦去人眼淚的主,求你親自安慰那些失去至親的家人,願聖靈做他們的安慰和力量,也為傷者禱告,懇求主醫治的大能臨到每位正在醫院接受治療的傷者,身體和心靈都得著痊癒和安穩。」
各界湧入事故現場祈禱悼念
而從意外發生後,北大國小車禍事故現場旁的大草地上,就逐漸擺滿各界民眾送來的悼念花束、玩偶、食品,點燃的祝福蠟燭,以及對死傷者的慰問卡,表達社會大眾對於這起事件造成無辜生命流逝的悼念和不捨。其中也有基督徒寫下:「神要擦去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悲哀、哭號與疼痛。」雖然是週間上班日,前往悼念祈禱的民眾絡繹不絕,草皮上的每束鮮花和每張慰問卡,都表達了眾人「與哀哭的人同哀哭」的心意。
台灣生命教育學會理事、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國北護)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吳庶深副教授受訪時表示,這次事件在生死學上稱為「驚恐式的死亡事件」(terror death event),雖然發生地點是在校園或馬路上,透過媒體與網路的傳播,成為一種全民集體經驗。
對於失去至親的家屬而言,是超乎預期、來不及說再見和「為什麼會是我家遇到」的椎心之痛。常伴隨著深切的不解、失落與忿怒;加上新聞媒體和社群網路一再重複播放當時高速衝撞死傷者的事故影像,更是讓罹難者家屬「看一次就痛一次」,深陷在痛苦之中。
吳庶深教授說,這幾位在無預期的情況下來不及跟家人說再見就身故離世的死者,「孩子沒辦法跟媽媽說再見,媽媽也無法跟孩子道別」,無論是罹難者家屬還是社會大眾,都會有情緒,會難過哀傷和感到不解與憤怒。
對於受害者家屬來說,最深刻的是內疚、自責的情緒,真實又沉重。沒有人能預見這樣的意外,這不是誰的錯,這是突如其來、誰都無法預料的災難,他們的自責與罪咎感,需要被理解與接納的。吳庶深建議,若是有教會和基督徒因為人際網絡的連結,有機會接觸到受害者家屬,可以用「我可以在你需要的時候陪你聊聊,或者哪怕只是靜靜陪你坐著也好,你不需要撐著,也不用勉強自己快點好起來」,用這樣的態度來陪伴他們。最重要的就是向他們表達「我在」,陪伴者不需要說太多安慰的話,也不用急著給答案,只是安靜地陪在他們身邊,相信聖靈會在適當的時候動工安慰。
事故發生畫面 應避免一再播放 以免刺激家屬
吳庶深說,目前媒體和社交媒群有很多關於這次開車老翁為何肇事的推測報導,更點燃了社會大眾「鄉民的正義」的怒火。關於這位高齡肇事者目前的狀況,由於他仍在昏迷中,外界過多的揣測,反而可能帶動更多不滿與憤怒情緒,對於那些正在住院、需要靜養的病人,除了醫療上給予妥善照顧之外,家屬和病患的隱私也該給予充分保障,媒體記者在醫院走動、想近身採訪,對家屬和病患來說,其實都是很大的打擾,應該讓他們能夠專心休息,身體與心理都需要時間復原。
吳庶深也特別提到,這次的車禍事故的失控畫面,對某些身心患者會引發恐懼與焦慮,甚至讓人產生夢魘或情緒衝擊,媒體應該避免播放這些驚悚畫面,觀眾也應該提醒身邊的親友盡量避免觀看,減少二度傷害。
吳庶深說,教會和基督徒可以幫助這次車禍意外受傷的學生和家屬,以及認識受害者的親友,鼓勵他們透過書信、畫作、寫卡片、製作小物等方式,來表達對對逝者的感受,特別是對於每天一起上下學,關係親密的朋友同學,突發發生這種意外事故,他們的悲傷情緒會特別強烈,甚至會出現畏懼、驚恐的情緒,需要個別心理諮商和輔導。
車禍事故過後 教會可以這樣做
吳庶深建議,關心此一事件的教會,可以在這個時候做下列幾件事情:
第一,禱告:
大部分教會每天都有晨禱或禱告會,這時候可以為整個事件來禱告。禱告的重點,一是為家屬、傷者祈求安慰與平安,二是為學校的老師、行政同仁、同學,甚至整個社區來禱告。
因為這不只是個別悲劇,也可能引發一種集體性的悲傷與不安全感。大家可能會想,放學時走在人行道都可能發生這種事情,那以後該怎麼辦?所以要為整體社區的安全感與情緒復原來禱告。
第二,具體行動:
現在有不少民眾在事故現場獻花,寫卡片,甚至只是安靜地站在事故現場表達敬意,吳庶深建議教會也可以用個人或教會的名義,表達哀悼與支持。這樣的行動是信仰群體「關愛鄰舍,與哀哭的人同哀哭」的具體溫柔實踐。
這種集體悲傷與感同身受的展現,也反映了台灣社會某種人與人之間的溫度。即使我們不認識受害者,也不屬於那個學校或社區,但這種「鄰舍關係」與人性中的共鳴,讓我們願意參與、表達支持與哀悼。
第三,人際連結:
若有教會和基督徒和這起意外事故受害者有直接的關係,或是可以透過中間認識的人前去關懷。若有家庭或個人需要幫助,例如心理支持、經濟協助、就醫協助等,教會可以前去接觸與陪伴。透過認識的人、關係的橋梁去接觸,比較不會讓受害者家屬感到被冒犯,也更容易建立信任。
吳庶深建議,有負擔的教會可以連結心理諮商師等人力資源,成立心理輔導的「免費專線」。在過去的輔導經驗中,很多悲傷輔導的對象,其實不太喜歡面對面諮商,他們會覺得有壓力,尤其是在還不認識諮商師的情況下。傷痛是非常內在的事情,他們更傾向於打電話來表達,教會若有能力可以提供由專業心理諮商師接聽的專線,安排某些時段,線上提供高品質的關懷與支持。如果教會有「緊急災難預算」,可以支持這項服事。
無論是派人進入學校、讓有需要的人來教會,或是設立免費心理專線,教會都可以主動扮演支持者的角色。這不僅是關懷工作,更是信仰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