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尚恩(台南神學院道碩生)
你有沒有發現,現在打開手機滑社群媒體的時候,常常會覺得心裡越來越煩躁?看到的,若不是罵戰,就是貼滿自己人立場的話語。
那些跟自己意見不同的人,一句話都不想再聽了,只想封鎖、退出、拉黑……甚至覺得:「他們怎麼會這麼荒謬?」
因為現今我們正活在被稱為「後真相」(post-truth)的時代。
「後真相」一詞最早由專欄作家Steve Tesich在1992年提出,並於2016年被《牛津詞典》選為年度詞彙。它所描述的不是社會已無事實,而是人們選擇忽略事實,轉而依據自己的情緒與立場來決定何謂「真相」。在這樣的文化中,謠言往往比證據更具說服力,感受凌駕於邏輯,而情緒取代了真理。
換言之,「後真相時代」的可怕之處在於:人們不是不知道真相,而是「拒絕真相」,因為它不符合自己的預設立場與情緒期待。它的意思是:人們不是真的不知道什麼是真相,而是根本不在乎,因為感受比事實重要。
你認為的對,就是真的對;你想相信的,就會一直出現在你眼前;你不想聽的,就會被演算法默默刪除。久了,我們活在幾乎只有自己聲音的世界裡,自以為知道一切,其實永遠只能看見一部分。
群體極化製造對立
以最近火紅的Threads為例,它是一個新型社群平台,透過演算法機制不斷推送相似立場與話語的貼文,讓使用者沉浸在意見一致的「迴聲室效應」(echo chamber)之中:讓我們看見「我們想看見的」;讓我們聽到「我們想聽到的」,讓「我們的立場」不斷被放大,甚至讓使用者能主動刪除或封鎖異見者。在這樣的環境下,資訊的多樣性被刻意削弱,公共討論失去了互為主體的基礎,轉而變成彼此對立與謾罵的場域。
這一現象就是社會心理學中的「群體極化」(group polarization)理論。當人們持續接收與自身觀點一致的資訊,同時對立場不同的資訊選擇性忽略甚至否定,就會進一步強化原有信念,使整個社群意識向更極端的方向發展。而長期處於此環境的個體,將愈發無法容納他者視角,最終導致社會語言與價值體系的斷裂。
我們以為自己在「討論」,但那只是彼此在對著空氣喊話。資訊越來越多,理解卻越來越少;說話的人越來越多,真正被聽見的卻越來越少。社會學家把這種狀況叫做「群體極化」:越來越極端、越來越固執、越來越封閉。這不是我們也常在教會、家庭、朋友圈中經歷的嗎?
在對立世界效法耶穌的行動
現今這個世界教導我們:「只要和你不同立場,不要理他,還是封鎖他、斥責他,甚至潑他髒水、丟他石頭……」。耶穌卻主動走近當時被猶太群體唾棄的稅吏、窮人、殘障、女人、外邦人。
當宗教領袖舉著律法,想定罪一個犯姦淫的婦人,想構陷耶穌時,耶穌卻低頭寫字,然後說出那句讓眾人沉默的話:「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約翰福音八章7節)
對於這個婦人,真正有權柄的耶穌也沒有定她的罪,也沒有替她找藉口,只是選擇在那個人最孤單、最害怕的時候,與她站在一起。
在充滿對立、謾罵、標籤的世界裡,耶穌選擇愛人不是因為我們值得,而是因為我們「需要」。耶穌不是只對「自己人」說話,也不是靠「選邊站」贏得聲量。祂活出真理,也行出恩典,讓人有機會重新被愛、被看見、被理解。
不是同聲相聚而是因愛合一
身為基督徒,我們不能讓演算法教我們怎麼活、怎麼判斷、怎麼說話。我們不應該在社群上第一時間轉發情緒、嘲諷異己,也不該急著丟出「我的判定、我們的立場」就覺得自己是在捍衛心中的信念或信仰。
耶穌從來不是用立場在劃分人群,祂用愛心與誠實邀請每一個人回到關係。今天,我們是不是也能學習耶穌的樣子──
當有人說出我們不認同的話,我們不是立刻封鎖,而是先問:「你怎麼會這麼想?」
當網路上充滿對立時,我們不是急著選邊,而是嘗試「也聽聽對方的故事」,甚至「理解他、陪伴他」。
我們的使命,不是證明誰錯誰對,而是活出耶穌那種願意包容、陪伴、走近人的行動。因為我們相信,真理不是讓我們用來攻擊的武器,而是讓我們彼此自由、彼此聆聽、彼此連結的禮物。
在這個「後真相的時代」,願教會成為一個肯聽、願說、能哭、也能同行的地方。不是同聲才相聚,而是因愛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