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8 好牧人

倪柝聲啟蒙溯源 ─和受恩教士與其家鄉

檢舉
楚雲 楚雲 追蹤
和受恩教士與皮森霍爾聖公會教堂園景。(王桂花攝影)

◎楚雲(牧師)

和受恩(Margaret E. Barber,1866-1930)教士並非中國內地會的成員,卻是戴德生晚年從中國號召獻身宣教時,在英國本土奮起響應的一位。

1890年,戴德生發出呼籲,希望五年之內,有一千名宣教勇士前往中國。果然,五年後,在回應宣教的群體中,有一位看似柔弱的女子和受恩,單身首途中國,近四十年後她也葬埋中國。她第一次出發的時候是二十九歲,她一生工作的果效不在得救的人數,而在結出了極好的果子,其中最特殊的一位就是倪柝聲。

安靜服事宛如隱藏兵器
和受恩教士在世時少有人知,但當人們回顧她生平有紀錄的腳蹤,總能體會她出現在近代宣教史中的意義。

如同隱藏的兵器,她被收在神的箭袋之中。許多年日,她在中國南方默默服事,起初只是努力傳福音,但漸漸感覺即使她窮盡一生的力量和年歲,也不足以回應中國廣大的需要。她決意和另一位女傳道人開始持續長時的守望禱告,求神興起中國的器皿。

在悠長的等候裡,她的懇切禱告有了令人驚喜的回應。福州城外的白牙潭,興起了一個小小的聚會。1920年代,神賜給和受恩一小群有心追求認識主的年輕人,他們在她嚴格帶領下接受真理和生命的裝備。最後和受恩交出一張漂亮的成績單,其中最積極學習的倪柝聲,像是另一枝磨亮的箭,蓄勢待發。這位優異的學生進步快速,累積深厚,日後為中國教會帶來了既深且遠的屬靈影響。

和受恩教士。攝於1896年。

十年禱告興起時代器皿
二十世紀初葉,東方不僅是福音播種之地,也是屬靈生命盛綻之鄉。傳教士前仆後續的努力,終於迎來了花開的季節。

和受恩前來東方,引介了西方豐富的深度屬靈學習。許多先驅宣教士播種福音後,神為淺層種子轉向深度扎根預備轉化的時機。倪柝聲正是在這時間節點上的關鍵苗種。

1920年,倪柝聲十七歲時,因女佈道家余慈度傳福音而得救歸主,隔年就被引到和教士那裡接受啟蒙。五十多歲的和受恩已是一位靈命極為練達的導師,為著中國興起時代的器皿,她向神懇求了十年之久。

師生終於相遇,這一段亦師亦友的相處年日,由閩江邊的白牙潭開始。一是良師,一是英才,彼此都知道對方的難得。

倪柝聲從和受恩生命中最深的學習,就是那份向著主的絕對心志。「為己無所求,為主求一切」,和受恩傳述的這句名言,所表達的不只是信念,她自己就是經得起考驗的榜樣。無論遭遇什麼樣的經歷,她總是盡快回到生命的主軸,走向主自己。耶穌是她思念和情感的核心,尤其在絕對奉獻和等候基督再來的生活態度上格外真實。

另外,和受恩引薦許多具有生命深度的屬靈書籍,為倪柝聲打開了嶄新的閱讀世界,蓋恩夫人、郭維德(Robert Govett,1813-1901)、潘湯(David M. Panton,1870-1955)、賓路易師母、史百克等,這些屬靈人的名字逐一進入倪柝聲的視野,讓他起步邁向屬靈高地。這內外兼顧的信仰教導,不僅預備倪柝聲成為一個貴重器皿,也浮現了中國教會恢宏的復興前景。

不過,神將和受恩教士一生隱藏得非常徹底。她早年的身世來歷、家族,幾乎找不到任何資料足以疏理出她的成長軌跡。即使日後投身事奉傳道,她的生平事蹟也只有零星如碎片般的被提及。她沒有留下自傳,也很少人寫過她的故事。對於這樣一個如雲霧來去幾乎不著痕跡的人物,我們只能在極有限的聽聞和線索之中,試圖勾勒她的人生行蹤,推敲描摹她活過的身影。

皮森霍爾村公所。(王桂花攝影)

僻靜村落孕育屬靈生命
因此,前往和受恩的出生地,巡訪她最熟稔的成長之鄉,這是經由實地探勘尋找和受恩身世的唯一方法。一個深秋,我由倫敦啟程,向英格蘭東部的諾里奇(Norwich)和皮森霍爾(Peasenhall)進發。

諾里奇,在中世紀是英格蘭的第二大城,僅次於倫敦。今日走在這千年老城的舊區依然古意盎然,相較於倫敦的喧嘩,這裡多了些優雅從容,人也更溫暖。

和受恩在這裡認識了她生平的屬靈知交——潘湯弟兄。潘湯是一位豐富的聖經教師,給予和受恩在認識聖經真理上的幫助很深,尤其關於主再來和得勝者的真理。這讓和受恩養成了極敬虔的生命態度,同時也轉化成對倪柝聲的核心教導。

限於停留的時間,第二天一早,我就趕往五十公里外的皮森霍爾,和受恩的出生地。

這是一個偏鄉小村落,只有一條不到兩公里的聯外道路。道路兩旁散列著英國鄉村式的兩層平房,四圍都是平疇綠野。

來到村公所前面,看到路牌所標示的地名——「皮森霍爾」,我的心是激動的,和受恩是在這裡出生長大的啊。多年前我去過她在白牙潭的埋身之處,可惜墓園遭到損毀,已是一片荒煙蔓草。如今來到她的家鄉,其實也找不到她的舊居原址,問起她的名字無人知曉。

皮森霍爾聖公會教堂園景。(王桂花攝影)

不過村公所對街高處的老教堂倒燃起我一絲希望,這是一座有兩百年歷史以上的聖公會教堂(St. Michael’s Church)。

諾曼式教堂的草地上散佈著墓碑,我們在教堂內看到一份墓園名冊,最早可追溯到十八世紀,其中發現可能與和受恩家族相關的名字。無論如何,這裡必然是和受恩從幼年就熟悉的環境,也是孕育她屬靈生命的起點。臨走前,我取了一本分贈信徒的宣教刊物,心中所懷的,其實是對一位無名傳道者的追念和致敬。

街上的百年燻肉店,點綴著小村落裡特有的人間煙火,兩公里外田野間的修道院廢墟,也見證了此地曾有的隱世追求。

皮森霍爾老店鋪舊照。

郊野修道院廢墟。(王桂花攝影)

面對試煉學習十架功課
我們必須回到諾里奇,那裡有著和受恩更重要的腳蹤。

和受恩前後有兩次前往中國的經驗。1896年,和受恩首次在聖公會差派下,在福州倉前山的陶淑女中任教。由於她熱心教學,甚得學生們的喜愛與尊敬。但美好的教學生涯,卻意外招致嫉妒以及嚴重的造謠詆毀,一時之間掀起了巨大波瀾。這是個重大試煉,一項對她私德極為不堪的虛假指控,無疑人格謀殺,殺傷力之強近乎摧毀。

不白之冤是沉重的,內心衝擊是巨大的。一度也想爭辯,但顧念人的互爭將帶來群體虧損,傷損的是主的權益。和受恩最終選擇沉默,不為自己辯解,她知道她所愛的主,也曾遭人無端的控告而不語,那是神羔羊的道路。她讓自己安靜下來,在主前學習十字架的功課。

諾里奇火車站。(王桂花攝影)

即使被調回英國,面對又一波審查,和受恩仍然不做申辯,默默接受熬煉。不久,真相終於澄清,公義得以彰顯,神安慰了祂的使女。

和受恩度過了一段安靜沉潛的時間,一面省察過去,一面尋求未來。就像樂章裡的休止符,不是結束,而是另一個樂段的開始。

雖然受了傷,和受恩並沒有放下對中國宣教的負擔,她與主立過約,不輕言退去,心裡反倒越來越感覺重返中國的強烈催促。主所要的不是她的熱心,也不是捲土重來的奮進。神其實已有奇妙的計劃,祂預備了一群需要深入栽培的屬靈苗種。

回去中國,和受恩的身份仍是教師,但教導的內容、對象與目的,異於往昔,這是全新的起首,是神一路引領和受恩真正的心意。如同逃亡的摩西看見在火焰中的荊棘,焚而不燬,和受恩要走出安靜的曠野,接受新的使命。被磨練的器皿預備好了,聖靈的工作走向神預定的高峰了。

薩里教會1900年內景,翻拍自薩里教會150週年紀念冊。小圖為聖經教師潘湯。

薩里教會結識屬靈導師
受恩和在諾里奇認識了薩里教會(Surrey Chapel)的潘湯弟兄。潘湯是承繼解經大師郭維德之後的教會牧者,本身也是傑出的聖經教師,他對於主再來和信徒被提的真理有獨到的見解。因著真理的交通和分享,潘湯成了和受恩難得一遇的屬靈導師。雖然因著託付不同,日後天各一方,但在愛主和神旨意的追求上始終彼此相應。

潘湯對於和受恩在中國的事奉,雖然隔著天涯海角,靈裡總是敏銳察覺一些急切的需要,常禁不住特別代求並寄去即時的資助。和受恩為己無所求,但神從不誤事的顯明祂所有的預備。

城門教會外景。(王桂花攝影)

郭維德紀念匾與潘湯紀念匾。

薩里教會現已改名為城門教會(CityGates Church)。一入會堂,就看到牆上兩塊石匾,上面寫著郭維德與潘湯的紀念簡述。弟兄姊妹見到我們,非常用心講說教會歷史和解答問題,甚至還搬來一本百年聖經,以及有如傳家寶的木管樂器。他們如親如故的熱絡,讓我們備感溫暖。前人的遺緒和祝福,今日仍滿溢在香草山上。

遺憾的是,除了一本150週年建堂記念冊,寥寥幾行字提到和受恩1909年從薩里教會出發前往中國,並為年輕的倪柝聲引介郭維德和潘湯的著作,此外沒有更多描述,也沒有人熟悉和受恩的故事。她真是一個隱藏的器皿。多年後和受恩去世,倪柝聲已是一位教會領袖,他訪歐之時,特別探望了還在世的潘湯。那次會面應是倪柝聲對恩師的一次緬懷和溯源之旅吧。

其實教會的舊址離此要走上二十分鐘。依照指點,曲曲折折,跨過老橋流水以及長街,走到了薩里教會早期聚會地點附近。地上景物已非,但天空還是那片天空吧。

典藏百年聖經與百年聖經内文。

為己無所求  為主求一切
和受恩曾進出這城市大大小小的街區,穿過來來去去的人群。她從遠方的風浪走來,還要再度回到風浪中去。她首次在中國的生涯受到重創,她來到諾里奇擁有一段歲月靜好的時光,但她沒有停留在此的念頭,她的心和她的腳步總是隨時準備轉向東方。

1909年,她重返中國。正值清帝國最後的黃昏,社會動盪,民變不斷。一個弱女子在沒有差會支援下跨海而來,她沒有重回舒適的倉前山,她選擇了偏遠的白牙潭。她一無所有,甚至沒有什麼計畫,只是忠心的走向神所託付的位置,專心等候神。若神沒有要她顯揚,她就甘願隱藏,她的生命與基督一同藏在神裡面。艱難還沒有終止,但神已為她預備了一份價值極高的禮物。她終將明白神對她的生命為何如此一路帶領。

面對江海的風浪,她已能拋出信心的錨,拋向無限永恆,靠向巨大的懷抱。而當風浪平靜時,水平線彼端金色水影之上,將有一群愛神、發亮的生命,如日頭出現,光輝烈烈。她,在隱密的高處歡然眺望。

我想起她所寫,並被愛主之人不斷傳唱的一首歌。

如果我的道路引我近十架,
 如果你是命定要我歷艱苦,
 就願你我從此聯結更親密,
 時刻未斷絕,越久越香甜。 ……
」(新譯)

我的鴿子啊,你在磐石穴中,在陡巖的隱密處。求你容我得見你的面貌,得聽你的聲音;因為你的聲音柔和,你的面貌秀美。」(雅歌書二章14節)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