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汪純怡/採訪報導】「聽到『犧牲、愛人、潔淨、香氣』,你會想到誰?」從屈原的故事及雄黃酒、香包的功效,帶出關鍵字來介紹福音,台北公舘教會祝福團契的端午節派對,巧妙地將節日文化連結基督信仰核心,與會學青與福音朋友在品嘗粽香、DIY香包的同時,更藉獨特視角認識了耶穌生命馨香之氣。
位於汀州路四段的台北公舘教會,鄰近台大、師大等大學院校,聚集了附近大學生、研究生、社會新鮮人的祝福團契,27日晚間舉行端午節派對;在期末考前緊鑼密鼓的K書時刻,二十多位學子仍熱情參與,在這個華人傳統闔家團聚的節日前夕,齊聚一堂。
學青同工規劃 文化與信仰對話
台北公舘教會執事、祝福團契輔導李妍蓉姊妹受訪時表示,這次與會者約四分之一為福音朋友,也有外籍學生。祝福團契平時每月舉辦福音月聚會,以職涯講座方式邀請來賓講述職涯故事與生命見證,頗受學子歡迎。由於鄰近大學有許多外籍生,為了擴大關懷,就從今年起每一季舉辦節慶活動,邀請外國學生也來體驗文化,感受節日溫馨,並有機會聽聞福音。
李妍蓉說,祝福團契核心同工都是學生,活動也是主要由年輕人發想規劃,貼近年輕人的生活;這次端午節派對以享用粽子、彼此團契交流開始,隨後就引導與會者回溯愛國詩人屈原的故事及包粽子、賽龍舟等紀念屈原的端午節習俗;從屈原對國家、人民的愛與忠誠及犧牲,連結到耶穌基督的救贖犧牲,讓眾人思考愛與犧牲的真義。
屈原的犧牲VS耶穌的犧牲
李妍蓉說明,屈原為國家犧牲,耶穌為世人流血捨命,都展現「忠心」與「良善」的精神;然而屈原因國勢衰敗、無力回天而悲憤犧牲,耶穌的犧牲卻不是出於無奈,乃是為愛世人的自願付出,耶穌在十字架上的死為赦免人類的罪,使信靠者得永生,「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馬可福音十章45節);耶穌的愛,是「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羅馬書五章8節),這種愛不是因為人們值不值得,而是出於恩典與憐憫,無條件地接納與拯救每一個人。
而端午節喝雄黃酒、製作香包,是源於農曆五月蚊蟲滋生、百毒齊出,艾草等香料散發香氣,因此能驅除蚊蟲、淨化空氣;李妍蓉也從這項習俗講到耶穌帶來的潔淨,不僅醫治身體的污穢,更潔淨人心靈的罪污,「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約翰一書一章9節)。
李妍蓉向與會者說明,耶穌的生命如同馨香之氣,「正如基督愛我們,為我們捨了自己,當作馨香的供物和祭物獻與神」(以弗所書五章2節),祂的犧牲和順服如同獻給神的馨香祭,讓信靠祂的人、學習祂的人,也能在生活中散發基督的馨香之氣,榮耀神。
用香包提醒禱告 從端午思想聖餐
而在聖經中,「香」常被用來象徵禱告的馨香,香的煙氣緩緩上升,象徵信徒的禱告升到神面前,為神所悅納。因此在DIY香包環節,李妍蓉還介紹,香包可做為提醒神賜平安與保守的象徵,也可提醒自己常常將心意與禱告獻給神,如同香氣飄散般持續向神獻上敬拜。
李妍蓉還引導與會者從粽子與雄黃酒思想到聖餐意義。古人將粽子投入江中,是為了避免屈原的遺體被魚蝦所吃,是「保護」與「代替」;而聖餐中的餅,代表著耶穌的身體,將自己獻上為祭物,為世人而裂開,餅是保護,象徵耶穌代替世人獻上自己,為要贖世人的罪。而古人相信雄黃酒能驅毒避邪、清除身體與環境中的不潔與邪氣;聖餐中的杯,則代表基督的寶血,能潔淨人心、帶來屬靈的平安與保護,得著屬天的潔淨與新生。
「粽子可以讓你聯想到信仰的什麼事?為什麼?」、「香包可以讓你聯想到信仰的什麼事?為什麼?」活動最後還藉著學子們喜歡的有獎徵答,強化信息印象,藉著節日文化轉化為提供福音接觸機會,為年輕學子們打造有深度又有趣的信仰探索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