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8 基督教論壇報 / 專題報導

在粽香中傳耶穌真平安福音 端午節給教會和信徒的挑戰與契機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記者梁敬彥 追蹤
尹可名牧師。(左圓圖/受訪者提供)、范秉添陳美智牧師伉儷。(右圓圖/受訪者提供),大圖(桃園市政府提供)

【記者梁敬彥/台北報導】本週六(5月31日)就是端午節,在華人社會,過端午節,除了「吃粽子、划龍舟」,上一代的長輩普遍會藉著「掛艾草、喝雄黃酒和戴香包」等民俗活動,來驅邪避疫,背後反映的是他們對自己和所愛的人都能得享健康與平安的最深渴求。

今年端午節前夕,新冠疫情升溫,人們心中多了幾分的焦慮和不平安,教會和信徒應把握端午前夕和連假期間,藉由關懷行動把「耶穌是醫治者」和「耶穌賜你真平安」的好消息,傳給鄰舍和廣大的福音未得之民,讓他們同得福音的好處,在基督裡得著真平安。

尹可名牧師。(受訪者提供)

端午節具文化記憶也有信仰爭戰

中華基督教基層宣教訓練促進會理事長尹可名牧師受訪時表示,端午節不但是華人社會重要的節慶,更是凝聚家族和社區居民情感的精心時刻。很多村里長也會舉辦包粽和品粽活動,讓居民大快朵頤。無論大人或兒童,包括教會主日學的孩子,都知道端午節原是紀念屈原,要吃粽子、划龍舟,他也深刻感受到,端午節同樣是台灣社會共同的文化記憶。

尹牧師說,因為端午節不是聖經的節期,加上端午節是紀念屈原,帶有傳統信仰祭祀的意味。有些教會的屬靈長者和牧師常提醒信徒,教會不宜特別慶祝端午節,原因在於屈原投江殉國的傳說,而人們以包粽投江、賽龍舟等習俗表達哀悼,帶有民間信仰中濃厚的祭祀色彩。

由於基督信仰敬拜獨一真神,祭祀的習俗並不符合聖經的教導。相較之下,教會更重視與基督信仰密切相關的節日,如復活節、感恩節與聖誕節。即使如中秋節等具有家庭與團圓意義的傳統節日,部分教會仍會以較文化性的方式回應,但多數教會通常不會在會堂中特別舉辦端午節主題的聚會和活動。

客家粄粽。(圖/台北市政府提供)

尹可名牧師分享,如果要藉著端午節傳福音,未必要整個教會都動起來,刻意舉辦福音活動和餐會。每個信徒都可以在自己的人脈網絡和關係圈中進行,他自己的做法是做個人佈道和陪談。例如他若知道哪裡有好吃的粽子,就會刻意多買幾個,送給他想要關懷和傳福音的對象,在分送粽子時,自然地跟他們聊聊近況。

基督徒傳福音,是關乎「生活的事」與「生命的事」;其中生活的事,上帝的兒女要有智慧去靈巧地面對。因為基督徒本來就生活在世界,「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耶穌傳福音是走入人群,保羅也是在滿城都是偶像的雅典城中,持守真理,但以當地百姓能夠了解的語彙談信仰,因此要傳福音的基督徒更不能與社會脫節,離群索居。

龍舟競賽。(圖/桃園市政府提供)

台灣多數人都過端午節 教會如何回應?

尹牧師說,台灣社會普遍在過端午節,這是生活的事。教會和信徒身處超過九成以上的人民不是基督徒的台灣社會群體中,可以堅持不去跟著拜屈原和遵守端午節禁忌,但在分享粽子的過程中,可以很自然地跟親朋好友、鄰居聊到基督信仰的健康與平安的意涵;也可以在送粽子給福音朋友時,附上跟端午節相關的福音單張,跟他們聊「基督信仰看端午」。這就是一種對話,基督徒不需要跟著舊習俗進行什麼祭儀,那是沒有必要的。

尹牧師說,教會若要在台灣社會中傳福音,應該效法耶穌和保羅用智慧去面對文化,而不是凡事都先持反對的立場。舉例來說,端午節時很多長輩會給小孩子戴香包,目的是為了「驅邪保平安」,這是一種符號性的象徵,基督徒自己可以不戴,但要了解社會大眾這麼做的心理。

教會和信徒看到人們有這樣的需求,就可以藉此機會跟他們分享真正的平安不是靠香包、儀式,而是靠上帝。

而像是端午節時,很多家庭會全家一起來立蛋,這就沒有衝撞信仰的問題,是與天文地理有關的趣味現象,基督徒可以跟著大家一起試著立蛋。掛艾草也一樣,它有特殊的氣味,在古代可能真的有驅蚊、抑菌的效果,但若基督徒也認為靠艾草才能驅邪,這種思考就需要調整。

尹牧師說,在舊約聖經的摩西時代,同樣有特殊氣味的蒲草,可以驅走水裡的鱷魚保平安,所以當未信主的人聊起艾草時,基督徒就可以聊聊聖經中的蒲草,這就是一種信仰與文化的對話。看到香包、艾草、雄黃酒不要馬上貼標籤,而是看到人們背後渴望平安的深層需求,作為傳福音的切入點。送鄰舍粽子時,可以附上一張聖經金句卡,分享「耶穌賜你平安」的信息。端午節也可以成為與社區連結,分享信仰的福音契機。

范秉添陳美智牧師伉儷。(圖/受訪者提供)

分享紅豆鹼粽給93歲鄰舍婆婆傳福音

台灣基層福音差傳會秘書長范秉添牧師和太太陳美智牧師受訪時也提到,端午節是信徒和傳道人透過福音行動,關懷鄰舍、傳福音的好時機。

陳美智牧師分享,傳福音的重點是把人心帶到神面前,讓人的靈魂得救。端午節這種台灣人看重的節慶日子,就是領人歸主的機會,藉著端午節的家戶拜訪,能有機會跟還未信主的鄰舍分享基督徒如何過這些節日,畢竟基督徒也會吃粽子嘛。

她舉例,台灣基層福音差傳會前兩天有聚會,有位傳道人就帶一串粽子過來,她跟先生范牧師也是先前就預備好粽子,放在冰箱裡。粽子是跟人情感連結的一種祝福,她吃了傳道送來的粽子,是包紅豆的鹼粽,覺得很好吃;剛好教會隔壁有一位93歲的長輩,是教會長期關心的慕道友,她的女兒也在教會聚會,於是他們夫婦倆就把其中兩顆粽子送給婆婆和她的女兒,就這麼自然地拉近彼此的關係。

范秉添牧師說,台灣無論是都會區或鄉間的教會,在端午節時,普遍不會像聖誕節或復活節,做特別的事工。但對於有過端午習俗的庶民百姓而言,民俗跟福音可以巧妙地接軌,耶穌的道成肉身,就是最好的榜樣。

相關新聞:粽葉裡的福音 信仰與傳統文化對話同行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