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余友梅/綜合報導】當家屬面對是否拔除臨終病患呼吸器,或病人表達求死意願時,許多人往往陷入艱難抉擇。歐洲多國近期紛紛推動安樂死或協助自殺合法化及範圍擴張的立法,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從法國、比利時到荷蘭、挪威與英國,安樂死的議題正迅速成為公民討論與國會審議的焦點。
根據《歐洲基督教網路》(Christian Network Europe,CNE)報導,保守派智庫MCC Brussels發表報告指出,安樂死議題已不再僅屬於各國內政,該報告警告,部分倡議者正試圖將協助自殺納入歐盟法規範圍,藉由統一認定跨境遺囑與安樂死聲明的合法性,進一步促成制度標準化。
報告強調,這類訴求往往以人權、自由選擇等歐盟價值包裝,但若缺乏倫理與醫療層面的廣泛辯論,恐造成國內主權空間被削弱。CNE評論指出,這可能導致整個歐洲進一步邁向安樂死常態化的制度架構。
法國:推動協助自殺立法 逾八成醫護反對
據英國《衛報》報導,法國國民議會(下議院)於5月27日通過一項法案,允許患有「持續、無法忍受的身體或心理痛苦」的患者,經醫師核准後獲得致命藥物,可於家中或醫療機構服用。患者須具備完整心智能力,並由醫護人員評估同意。該法案仍待參議院審議與國民議會二讀。
同時,國會也支持將安寧照護視為末期病患的基本權利,允許於「專責善終機構」提供相應照護。目前法國已允許「被動安樂死」,即停止維生醫療措施。
儘管此案於去年由政府提出,卻因政府解散而一度中止。根據《荷蘭日報》報導,巴黎地區11位主教聯署公開信反對法案,警告此舉恐導致「致命後果」。另有研究顯示,約80%的醫療人員不願開立或施行致命處方,根據法國安寧療護協會發表在《法國24》的研究,安寧照護領域更有六至七成反對此法案。然而亦有60%至70%的麻醉科或心臟科醫師支持這項措施。
法國國民議會通過協助死亡法案後,法國天主教主教團(CEF)發表聲明,譴責該法案對生命尊嚴和社會結構構成嚴重威脅。他們強調,儘管支持改善安寧療護,但堅決反對將安樂死合法化,認為這是對人類尊嚴的侵犯。
比利時:擬納入失智患者 醫界與宗教界持保留態度
比利時則擬修法,將失智症患者納入2002年通過的安樂死法。根據《Christian Daily》報導,提案允許具心智能力的失智症患者事先簽署「意願聲明」,即便日後失去表達能力,也可依原意實施安樂死,毋須再次確認。
該國自安樂死合法化以來,已有超過3.7萬人選擇此方式離世,逾七成為70歲以上長者。支持者認為,修法可擴大患者選擇權,尤其在無法言語時仍能尊重生前意願。反對者則警告此舉涉及倫理風險,比利時神經科醫師薩蒙(Eric Salmon)指出,失智者仍能感受愛與情感,其痛苦不應輕率判定為「無法忍受」。
挪威:支持度上升但分歧明顯 年輕醫師較支持
挪威尚未安樂死合法化,但《Dagen》指出,近期調查顯示支持安樂死的醫護比例已高於2016年。約36%醫師反對實施安樂死,然而近九成表示若法律允許,應賦予他們這項權利。參與調查的2,004位醫師中,年輕與無宗教信仰者明顯較傾向支持。
2023年VG民調顯示,七成民眾支持安樂死合法化,但今年Norstat新調查則發現支持度略有下滑。
芬蘭:審議公民提案 議員質疑對生命價值的衝擊
芬蘭國會目前正審議一項民間提出的安樂死合法化提案。國會社會與健康事務委員會議員、亦為醫師的拉薩寧(Päivi Räsänen)投書《KD-Lehti》指出,芬蘭已有高度發展的安寧照護,無需以終結生命作為對策。她警告,安樂死合法化將動搖「生命價值平等」的原則,間接傳遞重病或殘障者生命不如健康者珍貴的訊息。
荷蘭:擴及心理痛苦患者 年輕族群申請數增長
荷蘭2002年已通過安樂死合法化,近來則將範圍擴大至心理痛苦的年輕人。根據《荷蘭日報》資料,2023年有219人因「無望且無法忍受」的心理狀態接受安樂死,其中30人年齡未滿30歲,2013年僅有40例。
議員德科特(Ria de Korte)對案件激增表示關切,呼籲國會檢討《安樂死法》。青年精神科醫師阿本(Ivo Aben)表示,年輕人處於生涯發展階段,其「無望」狀態不宜草率界定。NSC黨建議應重新定義「無合理替代方案」與「無望」的標準。
儘管如此,衛生部長卡雷曼斯(Vincent Karremans)認為,精神科醫師已有判斷能力,無須進一步立法限制。荷蘭精神醫學會(NvvP)也正在檢視相關指引,國會預計6月進行辯論。
英國:審議協助死亡法案 設多重條件限制
英國國會已於5月16日完成《末期病患(善終)法案》(Terminally Ill Adults (End of Life) Bill)報告階段,預計將於6月13日進行三讀。這項協助死亡法案,允許罹患絕症、預計6個月內將死亡者,經兩位醫師核准後可選擇結束生命。BBC報導指出,申請者須年滿18歲,並具備完整心智能力。
雖然法案獲部分議員支持,但仍在審查中。蘇格蘭亦有類似法案在辯論,惟英國的宗教領袖表達了明確的反對立場。
安樂死政策在歐洲快速鬆綁,表面上是對個人自主的尊重,實則凸顯社會對痛苦與脆弱生命的不安與逃避。當「快速結束生命」成為制度選項,教會與社會更需共同思考:我們是否還有足夠的愛與陪伴,去承載一個人最終的苦難與尊嚴?(資料來源:The Guardian、Christian Daily、BBC、RFI、C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