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大衛(中華福音神學院宣教中心主任、宣教學副教授)
隨著時代改變、全球區域政經板塊的轉變,宣教神學從過往200年西方宣教模式,到拉非亞宣教(拉丁美洲、非洲與亞洲)運動的興起,我們正經歷著一個史無前例的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在這樣的框架下,普世宣教模式和趨勢也有很大的轉變。以下文章乃代表個人有限的觀察和反思。
一、地理與心理的更新:
按過往的宣教經驗,時常會以跨越地區、國家、民族、文化與否來區分何謂宣教。近代宣教史多半是描述基督教國家差派宣教士到「宣教禾場」。在這樣的視域和典範作用下,無論是在動員或是宣教教育,我們時常會使用地理的角度來看待宣教。
然而,在全球化和城市化的衝擊下,人口的流動由於戰爭帶來的難民潮、出國求學、移民潮等因素快速發展,使得整個宣教場域的概念開始受到挑戰。今日宣教的事奉不能再單一地透過地理的角度來看待,反倒需要藉著基督徒自我心理的檢視,來看到在本地有許多不同的「外來者」,我們當如何面對他們?以怎樣的態度面對他們?
我們是否願意在本地學習另一種外來語言、文化,來接待、擁抱這些離鄉背井的客旅?這不只是地理性的跨越,更是心理性的走出去──走出「從本地到他鄉」的固態思維,轉化為「本地就是他鄉」,本地就有宣教禾場,甚至進入到從各地到各方的寬闊視野和宣教思維。
二、主體與客體的更新:
受到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的哲學所帶來的主體性的思維,導致自我的主體成為解釋一切客體的標準。這樣的思維不但影響自我與「他者」(不同於自我的個體或群體)關係的對立,甚至導致「我」始終是高於、優於「他者」的姿態。
法國猶太裔的哲學家列維納斯在其《總體與無限》(Totality and Infinity)一書提到,當自我成為主體時,就會產生不同層面的暴力。除非我們能夠以「他者」成為第一哲學,一個以倫理為主的神哲學的基礎,不然,我們就無法以一個平等的關係相待。
然而個人認為,以「他者」(other)為倫理基礎的同時,更應當將三一上帝視為絕對的「他者」(Other)。如此我們與人的關係,是根據與三一上帝和好的關係基礎上來建構的。如此的宣教,才不至於落入自我為中心(民族中心主義)的陷阱中。
在面對「他者」時,以一個互為主體(intersubjectivity)的態度與他者相處,避免一味地推銷自我的信仰,而批判他者的宗教;反倒以溫和的心和態度與他者對話,透過愛與真理來敞開與他者相互連結,更重要的是讓聖靈在我與他的關係中,扮演使人和好與使人改變的工作。
三、任務與關係的更新:
Mission這個詞在漢語語境裡可以翻譯為宣教、差傳、使命、任務,這些翻譯基本上都比較「剛性」地表達,宣教是個必須承擔和完成的使命任務。然而,若是我們回到聖經中,可以看到使命、任務的背後,有一個更深的意涵,就是三一上帝與人類關係的「復合」(Reconciliation)。
許多基督徒認為宣教是從初代教會,耶穌基督差派使徒向萬民傳揚天國的福音那時才開始。然而,真正宣教的開始,是當人被創造後,用自己的私意拒絕聽從上帝的命令,導致原本完美的關係破裂那一刻,上帝就開始透過尋找、選召、差遣、宣揚等的方式,來進行其宣教的行動。甚至,上帝自己親身道成了肉身,進入到人類的時空當中施行拯救。
從聖經和歷史的記載,我們看到當人與上帝的關係斷裂後,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就面臨撕裂和破壞。宣教是三一上帝所啟動「關係復合」的行動。若「宣教」只是一種機械性的動作、一種沒有情感的責任、一項人們企圖完成的任務、一種讓人一時興奮的運動,那麼宣教將會是空洞、自大和無法持久的行動。若是「關係」只是一種組織上的聯繫、社交上的往來、文化上的依附、概念上的意義,那麼這只是一種冰冷、無情和無法深入的關係。
「宣教」與「關係」彼此不能脫離,因著關係,宣教產生情感、熱度和真實的連結。真實的宣教則是回歸到三一上帝愛的關係中,主動走出自我邁向他者的過程。關係乃是經歷在三一上帝裡豐富的愛,而自然流露出來的生命。但願三一上帝的關係與宣教,成為我們的生命與使命!
四、強勢與弱勢的更新:
回顧過往二百年的宣教歷史,宣教的模式似乎帶給我們其中一種印象就是從文明到落後、從富裕到貧窮、從強勢到弱勢的地區。這種強勢的姿態帶來的是一種夾雜著殖民、侵略和擴張性的宣教,而這也導致了現今的宣教土壤嚴重遭受破壞。曾經被殖民過的國家或民族,如今,許多都是穆斯林國家或是因著殖民主義的受害者。
隨著拉非亞教會的興起,原本被稱為「第三世界」、「南半球」或「發展中」的主流世界等教會開始投入和參與普世的宣教運動。這樣的宣教扭轉了強勢宣教的印象,因為這些國家都屬於弱勢、貧窮、受壓制和被逼迫的邊緣群體。然而,這卻更合乎耶穌選擇以「向下移動」的方式來到世界(腓立比書二章6-8節),來完成其在地上的使命。初代教會也是以「小群」、弱勢和難民的方式來宣揚他們所相信的基督。弱勢的宣教,是一個謙卑的態度、不依靠勢力和才能,乃是順服聖靈的引導,每時每刻依靠上帝的恩典,活出基督宣教的典範。
五、掌控與動態的更新:
在後疫情時代,我們越來越發覺以往熟悉的方式,已經不再有效;以往我們所認定的觀念和模式,如今都一一被挑戰和破碎。
過往,我們對教會的概念是讓人們來到教會,教會成為一個聚集的中心。近年因著疫情與政情的影響,教會開始透過更加靈活和創意的小組、網絡的方式來分享福音、敬拜讚美和團契生活。
原本我們以某一個地區、地點或地方來成為中心、總部(HQ),如今宣教卻朝向更加「去中心」或「多中心」和「在地化」的方式來運作與落實宣教。
人們常用「VUCA」來描述現今的世界:易變性(Volatility)、不確定性(Uncertainty)、複雜性(Complexity)、模糊性(Ambiguity),這也說明了未來宣教將面對一個新常態的場域,我們需要從上帝來的智慧、恩典和創意來面對。
若宣教是上帝救贖的宏大敘事(grand narrative),那就意味著這個敘事將你和我諸多的小小故事,與宣教歷史連結起來,也透過想像上帝國度的應許與最終實現,繼續撰寫和宣揚上帝愛世人的宣教故事。
上帝的道與古老的福音是亙古不變的,但我們所面對的處境和時代卻千變萬化,因此我們需要敏銳於聖靈在不同時代所做的工作。正如保羅在歌羅西書一章28節所說:「我們傳揚祂,是用諸般的智慧,勸戒個人,教導個人,要把個人在基督裡完完全全地引到神面前。」深深期盼上帝的百姓,在這個特殊的時代,看清上帝所行的大事,讓我們在其中驚嘆、等候和參與。更願三一上帝,藉著我們參與祂的宣教,生命、視野和心胸都被更新、調整與擴張。
林大衛
中華福音神學院宣教中心主任、宣教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