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美華(宇宙光關懷輔導中心特約教牧輔導員、台北靈糧堂輔導中心輔導員)
在我們在一段關係中經歷短暫分離時,「憤怒」有時能幫助我們克服重聚的難關,也可能被用來試圖挽留對方,不讓對方離開。
在面對悲傷與失落時,「憤怒」常常成為一種保護性的情緒。它可能是面對分離時,內心無助與不安的表現,看起來像是攻擊的表現,實則是對於情感連結的渴望與恐懼失去的反應。
特別是在親密關係中,當兩個人經歷短暫的分離或衝突時,憤怒同時扮演了兩種角色,一方面激勵關係中的兩人去面對困難並維繫關係;另一方面則是可能以控制或防衛的方式,欲阻止對方離開。
「憤怒」作為一種保護性的情緒
人們面對分離和失去的經驗中,特別容易對依附的對象產生憤怒。舉例而言,芊芊與男友交往一年,男友最近因轉換工作至國外的壓力,而與芊芊的相處互動時間及頻率,明顯不如初期的熱絡與主動。
芊芊因此常感受到被男友忽略,內心的難受與不安轉為對男友的憤怒感,而向男友說出:「你以前都不會這樣對我⋯…」、「你根本不在乎我!」、「你總是把我放在最後!」等語。這種帶著憤怒情緒的口吻,看起來像是責備男友,實際上是芊芊在表達內心的痛苦與對親密關係連結的需求。
假如芊芊的情緒,能被自己認識及得到男友的理解與接納,反而會促進兩人更深入的對話,使關係中的兩個人彼此更了解對方的感受與需要,為關係帶來修復的機會。
當每況愈下的憤怒情緒若轉為控制對方的言語時:「你要是不陪我,我就離開⋯…」、「我要你馬上停下來聽我說⋯…」、「你今天如果不處理,我們就分手⋯…」,這時「憤怒」就不再只是單純向對方表達需要的工具,而成為阻止對方離開關係的手段。這些憤怒情緒所引發強烈控制,甚至演變為更激烈的辱罵等報復攻擊的反應時,就可能讓對方感到壓迫、受傷,甚至想逃離,反而造成關係更大的破裂。
長此以往,關係中重覆的負向分離經驗一方面引起憤怒、控制、報復攻擊,另一方面也會大幅的削弱了關係當中的愛,而與親密連結的渴望背道而馳。
恩典時刻:信仰與情緒的對話
如果你也正在經歷這樣的情感與情緒低谷,我們可以透過與上帝真誠相遇所帶來內在的平靜與反思,幫助自己釋放情緒而非被情緒所困。當你願意接觸憤怒情緒的表層,並向內看見更深的愛與對連結的渴望、資源與行動,相信能為你帶來系統性的自我改變及在關係中增進改變的動能。
請你選擇在一個舒適安靜的空間與時間裡,帶著放鬆與專注的心回應以下問題,如果可能,把這些對話過程、感受與身邊信任的人一起分享,對於梳理情緒是具有正面助益的。
「妳能向天父說說,最近這段親密關係帶給妳的感受嗎?」
「在安靜的禱告中,妳感覺自己真正渴望的是什麼?是被愛?被看見?還是被理解?」
「妳願意邀請天父進入妳的親密關係的困難裡,讓天父陪妳一起看見妳的傷痛和需要嗎?」
「當妳對男友說出那些話時,妳內心真正想讓他知道的是什麼?」
「在過去你們的相處互動中,有哪一次妳感覺被他理解了?那時妳做了什麼不同的事?」
「在過去面對難過或不安的時候,妳是怎麼安慰自己的?那些資源或方法還在妳的裡面嗎?」
「如果有一個小改變,能讓妳感受到多一點被愛,那會是什麼?」
學習適當表達你的感受和需要
「憤怒」在悲傷與分離的情境中,扮演著既是利劍也是盾牌的角色,它能喚起我們對關係的重視與修復的動力,但也可能因未能妥善處理、好好表達,而破壞彼此的愛與信任。
在成長過程中,我們大多學習到的是「不可以憤怒」,甚至覺得「憤怒」代表著一個人是任性的、軟弱的、失控的、道德感較差的。因此我們需要有新的學習,願意在關係中向人承認感受到憤怒,並且透過適當的表達感受和需要,以免為自己及身邊的人帶來災難。
聖經說:「你們各人要快快地聽,慢慢地說,慢慢地動怒,因為人的怒氣並不成就上帝的義。」(雅各書一章19-20節)。關鍵在於關係中的兩個人,能否覺察憤怒情緒背後的真實感受,並以有建設性的方式表達。
當你經歷憤怒情緒裡的悲傷與內在掙扎,透過彼此溝通,感受到被看見、被接住時所帶來的安慰,就能幫助愛的關係繼續成長,也經歷到主所說:「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馬太福音五章4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