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汪純怡/採訪報導】「安息不等於度假,一定要有屬靈更新的部分,因為唯有回到上帝面前,才有真正的安息。」
中華福音神學院宣教中心主任邱顯正牧師兩年前安排安息年休假,前往許多國家接觸全球宣教團隊,並在美國阿斯伯里神學院(Asbury Theological Seminary)訪問,不僅經歷個人生命的醫治,更開拓國際宣教視野學術連結,為重返崗位的神學教育,奠定更多交流互動基礎。
安息年的聖經根據與神學意涵
2023年暑假到2024年中,邱顯正牧師獲得了從事教學以來的第一次安息年休假,更是服事主30年來的第一次安息年。在此之前,因為長年服事忙碌及教學研究繁重,靈魂體都感到疲乏,甚至覺得事奉變成「忍受」而不是「享受」,此時到來的安息年成為幾近崩耗時的盼望。
然而,當安息年展開後,卻不似一般人想像的度假場景,邱顯正牧師排滿了緊湊行程,先是走訪了東南亞、南亞、東亞、歐美多個國家的宣教團隊,還到阿斯伯里神學院及大學訪問8個月,進行宣教交流訪談並穩定聚會團契,看似忙碌的安排,卻得到前所未有的更新。
他指出,安息年制度根植於聖經,是上帝對以色列百姓的吩咐,具有多重意義,核心經文包括:利未記二十五章1-7節、出埃及記二十三章10-11節、申命記十五章1-11節及三十一章10-13節。分別提到土地需要安息、強調社會分享、對窮人及弱勢的債務豁免,以及在安息年要使人學習敬畏耶和華。
勞力付出亦如土地須安息 不能被剝削
邱顯正牧師表示,上帝吩咐以色列人每7年要讓土地休耕,不可耕種、修剪,也不可收割自長的莊稼或摘取未修剪葡萄樹的果子,主要意義是要讓土地恢復地力;而工業時代之後,勞力工作者就如同土地產出成果,生產的工具就必須週期性的休息與恢復。
而安息年也具有社會關懷意義,第7年讓地歇息,土地的自產歸窮人所有,是讓弱勢群體能夠分享資源,體現財富重新分配和機會的平等,讓出機會分享給平時沒有能力的人;而在安息年債務的豁免,則是防止貧富差距過大,讓弱勢者有重新開始的機會,直到如今在國際關係上,也有大國豁免發展中國家債務的實踐。
而在安息年,神也提醒要在會眾中宣讀律法,使人學習敬畏耶和華,邱顯正牧師說,這凸顯了安息年不僅是物質層面的休息和再分配,更是靈性上的更新與教育,要重新與神連結,加深對神的認識與敬畏。
安息年具社會關懷意義 並要學習敬畏神
邱顯正牧師說,若不遵守安息年,聖經中也提到負面後果,如利未記二十六章33-35節提到,以色列人若不守安息年,神會使他們被擄,讓地在荒涼中享受安息;歷代志下三十六章20-21節記錄了猶大被擄到巴比倫70年,正是讓應許之地補足490年來未曾遵守的安息年;尼希米記十章31節也記載,回歸後的百姓承諾遵守安息年並解除債務。
除了安息年,還有更大規模的「禧年」,就是每七個安息年之後的第50年 (參利未記二十五章8-55節),包括平均地權精神,將土地歸還給賣地維生的以色列人,並釋放奴隸、讓經濟得以重啟等,這是讓社會重歸平等的重要表現。
邱顯正牧師說,從神學意義來看,安息年制度有三大核心教導,首先土地是神的產業,人只是管家,不能無止境地剝削資源。以神學院為例,老師提供知識、靈命和事奉的傳遞與示範,需要重新得力。其次是信心的操練,讓地休耕一年,是信靠上帝供應的行為,例如神學院教授的安息年通常僅提供底薪,須憑信心仰賴神的供應;第三則是社會平等與分享,安息年讓窮人與外人皆可得益,對神學院教授而言,就是鼓勵將平時服務的對象擴展到更廣泛的群體,實踐分享的精神。
專業領域拓展 個人生命也更新
回顧安息年帶來的收穫與轉變,邱顯正牧師認為,首先是視野的開拓;在走訪各國時,他接觸到許多宣教團隊,獲得第一手資訊;還了解美國宣教界的學術新成果,特別是「世界基督教」(World Christianity)的重要主題,觀察到非洲、拉丁美洲、印度和中國教會等因文化互動而產生豐富多樣的信仰面貌。
此外,他也在學術與社群連結、國際人脈拓展方面收穫頗豐,像是拜訪了歐華神學院與北美華神,並在阿斯伯里神學院訪問期間,與校園中前來從事跨文化研究的巴西、辛巴威、斯里蘭卡、印度、奈及利亞、迦納等地的國際學生及學者進行交流、研討、訪談,為後續的神學教育工作及宣教交流建立連結。
除了專業領域的拓展,安息年也對個人生命帶來了莫大的修復。邱顯正牧師坦言,在台灣服事過於忙碌,不免感到靈裡枯乾,甚至有時覺得自己像是「工具人」,而感受不到上帝的愛。
而在安息年時,他與各國資深宣教士訪談交流,聽著宣教士們講述走過的道路與經驗分享,使他的生命得到醫治與突破;而在
台灣時,神學院教授因上課及講道服事繁忙,較難有深度的團契生活,他也在阿斯伯里訪問時,固定參與當地
循理會教會的詩班、主日學和團契活動,靈裡得到很大的更新。
體認上帝的信實 看到自己的責任
2023年2月,阿斯伯里大學點燃屬靈復興運動,當他10月初抵達阿斯伯里後,就透過訪談當地老、中、青三代參與者,更多了解到這並不是阿斯伯里第一次復興,早在1973年及更早之前都曾有復興浪潮;這證明上帝何等信實,仍在垂聽並紀念約翰.衛斯理所帶出的聖潔運動,就是包括生命的煉淨、禱告與宣教的復興。
而在2023阿斯伯里復興前長達一年,師生們就每週持續為阿斯伯里的復興禱告,這也讓他看到,上帝看待事情的方式不像人類那樣短視,而是長遠深厚,重視世代的禱告與傳承,呼應聖經中「常常禱告,不可灰心」的教導。
他也更為體認,神是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上帝,是歷代祖先的神,因此對於「認同性悔改」有更多認識,他作為家族中第一代信徒,有責任站在破口中將過往祖先的罪帶到十字架前,並為後代帶來復興。
邱顯正牧師說,各行各業未必能有安息年制度,勞工就按著法律保障以更高頻率的休假日來享受安息;很多人外出度假回來反而感到更累,是因為沒有真實的安息;真正的安息是全人靈魂體的安息,無論安息年或安息日,意義都在於回到上帝面前檢視個體的生命狀況,再思想到整個群體,並從神的眼光來看待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