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汪純怡/編譯】今年歐洲熱浪來得特別早,多國氣溫創下新高。然而在英國,有些中世紀教堂卻因厚實的石牆、挑高的屋頂、小而高的窗戶,教堂內可比冰箱還涼!諾里奇市(Norwich)的聖喬治教堂(St George's Church, Colegate)就每週舉辦「涼爽據點」茶會,有些民眾甚至赤腳走在教堂地板上,為酷暑降降溫。
從6月底開始,熱浪席捲歐洲,氣溫不斷破紀錄,各國紛紛發布高溫警報,多國都有地區氣溫超過攝氏40度,西班牙、葡萄牙甚至飆破46度;法國艾菲爾鐵塔熱到變形、有學校因熱浪停課,義大利禁止工人在戶外工作,英國也有鐵路在高溫下必須限速,而溫布頓網球公開賽在熱浪中開賽,不只球迷觀賽頭昏腦脹,也有選手須將冰塊放在頭上降溫。
歐洲冷氣不普及 熱浪熱到睡不著
氣候一年比一年炎熱,但歐洲冷氣卻不普及,大約只有20%的家庭裝了空調,英國甚至只有5%,其中有些還是移動式冷氣,德國更只有3%。
主因是許多歐洲北部國家在歷史上幾乎不需要降溫,就算偶有熱浪,也不像現今常常經歷持續高溫,因此沒有使用冷氣的傳統。較炎熱的南歐國家有些建築已設計為抵抗高溫,用厚實牆體及較小的窗戶減少陽光直射屋內;而歐洲其他地區房屋設計,則沒有考慮到隔熱。由於歐洲大陸的建築年代久遠,為老房子安裝中央空調難度高,若受保護的建築物要裝冷氣,相關單位也常因室外機影響外觀而拒絕安裝申請。
隨著氣溫升高,許多英國民眾已經開始尋求空調,一家英國全國家居用品及家電零售商統計,從2019年到2024年,該公司門市的風扇和空調銷售量就暴增40倍;另一家冷氣公司也生意興隆,今年的移動式冷氣需求量比去年成長625%,很多訂單還是凌晨1點到3點之間下訂,因為很多人熱到睡不著覺,巴不得趕快找到解決之道。
中世紀教堂建築 無須冷氣就很涼
然而,在聖喬治教堂,卻不須要冷氣,「我並不批評使用冷氣的人,但這座教堂完全不需要耗費任何能源來降溫,自然而然就變涼了」,聖喬治教堂安妮.布萊絲牧師(Rev Annie Blyth)強調。
聖喬治教堂每週三都會舉辦咖啡早會,稱為「涼爽據點」(Cool Spot)茶會,免費提供糕點、三明治、湯品、飲料,還有志工陪伴,歡迎所有人參加,不論何種信仰,還歡迎居民帶狗狗前來。
走進這間部分建築可追溯至15世紀的教堂,迎面而來的就是沁心涼舒的氣息,有些居民還會脫掉鞋子,感受腳底冰涼的石板地,狗狗們也趴在地板上安靜的歇息著。
人們在這蔭涼之地聚集、交流,體感涼爽而心裡卻是溫暖的,「教堂建築好像在對人們說話,安撫著人們說:慢慢來、安靜下來、在這裡休息一下」,布萊絲牧師說。
歡迎來取暖、避暑 愛鄰舍實際表現
多年來,布萊絲牧師一直推廣讓教會做為居民的避暑去處,她提到最有力的聖經依據:「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路加福音十章27節)、「我們相愛,不要只在言語和舌頭上,總要在行為和誠實上」(約翰一書三章18節)。
「聖經希望我們能切實相愛,在微小的事上,實際地去行」,布萊絲牧師說,氣候變遷是這個時代最令人擔憂的問題,面對氣候異常對英國各地社區的威脅,她認為教會提供了一種可以幫助人們的方式,「每個村莊都有教會,不是嗎?」
英國和愛爾蘭的傳統教堂通常都是用大量石材建造的大型建築,冬天格外寒冷,夏天卻能成為酷暑時的避難所。像是愛丁堡的聖瑪麗主教座堂(St Mary’s Episcopal Cathedral),在社群媒體上被稱為「尖塔冰箱」(the pointy fridge);而聖喬治教堂的週三茶會,最初就是從3年前的冬天開始,稱為「溫暖空間」(Warm Space)活動,為那些因能源危機而難以取暖的人們提供服務。
而在曼徹斯特教區的聖瑪麗.埃倫布魯克教堂(St Marys Ellenbrook),因其建築具有高熱容量(Heat Capacity),在熱浪時仍能保持室內溫度攝氏20度以下,在2022年7月極端高溫的幾天時間,志工們迅速組成隊伍布置場地,為區民提供可以工作、聊天與禱告的空間,還準備了冷飲與冰淇淋,不用太多的成本,就保護了弱勢群體在酷熱中的健康安全。
極端氣候下 教會作為社區避難所
聖公會埃克塞特教區(Diocese of Exeter)指出,從中世紀開始,教堂就用於多種功能,例如法庭、學校和圖書館,也常舉辦會議、選舉、辯論、戲劇演出和慶典活動。雖然在19世紀時,教堂的世俗用途受到限制,但如今人們的態度又逐漸改變;直到近代,教會仍是多功能的社區中心,有的舉辦文化活動,也有的設置咖啡館、郵局、市集、商店,或提供其他社區活動服務,也成為學校參觀和旅遊的重要資源。
聖公會近年發布的一份探討教堂如何因應氣候變遷的報告中(Climate Resilient Churches)也強調,許多教堂建築因為堅固的構造以及常位於地勢較高之處,歷史上一直扮演社區庇護所的角色;隨著氣候變遷加劇,教堂建築適應氣候變遷的能力雖面臨挑戰,但同時也提供了獨特的機會,繼續做為社區的避難所和支援中心。(資料來源:New York Times, Local News 8, The Reengineer, BBC, Church of England, Diocese of Exe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