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1 基督教論壇報 / 休閒旅遊

美東名城巡禮:亞歷山卓與哈波斯費里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論壇報副刊 追蹤
鳥瞰哈波斯費里鎮景觀。

◎胡慧馨

無論搭乘復古的觀光公車,或悠閒走在磚砌的人行道上,看到十八、十九世紀保存完好的舊城區,和身著殖民時期服飾、穿梭在路上的導覽員,即可感受亞歷山卓(Alexandria)富藏底蘊的歷史人文。

位在波多馬克河沿岸的亞歷山卓,1791年曾被喬治‧華盛頓劃入首都華盛頓特區,經過155年才又歸為維吉尼亞州。因臨近國防部五角大廈,住民大多是美國聯邦政府、國防部的員工、軍隊或為這些部門提供服務的企業員工,工業以釀酒、化工、木材加工為主。

提及該市的淵源,最早到此的是英國探險家約翰‧史密斯。十七世紀蘇格蘭移民約翰‧亞歷山大自英國船長手中買下這塊地。十八世紀中葉,為紀念擁有500畝地的大地主菲利普‧亞歷山大二世(Philip Alexander II),州議會設立城鎮,並於1779 年命名為亞歷山卓。

穿著十八世紀服裝的導覽員。(作者攝影)

亞歷山卓老城區充滿英式風情。(作者攝影)

第三座歷史老城亞歷山卓
殖民時期的亞歷山卓,是知名的煙草港口,也是美國最大的黑奴交易市場之一。由於比鄰首府,內戰時為了華盛頓特區的安全,北軍將該市作為運輸和醫護中心。現今亞歷山卓是美國第三座歷史老城,與首府隔河相望。

老城區最重要和最熱鬧的主街是「國王街」(King Street)。街底是靠河的遊艇碼頭區,可搭渡輪到對岸的華盛頓特區及「國家港口」,街頭是捷運車站。中間段的街道處處充滿昔日英國風情,有許多特色手工藝品店、服飾店、冰淇淋店、咖啡廳、餐館和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築。

該市知名建築有高約102公尺,兼具新古典、羅曼復興式、哥德復興式、新文藝復興式風格的喬治‧華盛頓共濟會國家紀念堂(George Washington Masonic National Memorial),及其他與喬治‧華盛頓相關的景點。

曾經冠蓋雲集,開國元勛都是座上賓的蓋茲比酒館。(來源:維基,by Foolish Productions Photography)

政經中心轉身為藝術重鎮
如1796年由英國人約翰‧蓋茲比承租打造的蓋茲比酒館(Gadsby’s Tavern),就讓原本平凡的酒館徹底改頭換面。頗有生意頭腦的蓋茲比將一樓規畫成高級餐廳,二樓作大宴會廳,三樓為高檔酒店,另外還有14個房間作為城市旅館。當時住在不遠的喬治‧華盛頓曾多次到蓋茲比酒館喝酒用餐和慶祝生日;1798年還在酒店的台階上檢閱軍隊。

1801年,湯馬斯‧傑弗遜在此過夜,在宴會廳舉行第三任總統的就職宴會。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第四任總統詹姆斯‧麥迪遜,還有第五任總統詹姆斯‧門羅,幾位美國開國元勛都是這裡的座上賓,甚至1824年,法國拉法葉侯爵(Marquis de Lafayette)訪美期間也在此參加慶祝活動。可見該館是當時政治、經濟和社交中心。

1808年,蓋茲比搬離後,酒館多次易主,二十世紀才贈給亞歷山卓市政府,作為博物館和餐廳使用。

另一棟特別的建築是一、二次世界大戰作為魚雷工廠的「魚雷廠藝術工坊」。隨著二戰結束,這座製造過九千多枚魚雷的兵工廠曾改為儲藏物料的倉庫。1969年,亞歷山卓市將其買下成立藝術工坊,並在1974年對外開放。由於全年都有藝術活動和相關節日,已是美國的藝術重鎮。

魚雷廠藝術工坊建築與內部展場。(左圖來源維基,Photo by Beyond My Ken)

南北戰爭爆發導火線城鎮
美國南北戰爭起因複雜,但最核心的關鍵是支持奴隸制的南方各州,為擴張奴隸制的規模,不惜威脅林肯總統,揚言脫離美國聯邦,加劇雙方政治立場的對立。至於造成南北戰爭爆發的重要導火線,則是1859年發生在哈波斯費里鎮的軍械庫暴動。

位於西維吉尼亞州的哈波斯費里鎮(Harpers Ferry,原意為哈波斯渡口),地名可溯及十八世紀在此建立渡輪生意的磨坊工人羅伯特‧哈波。隨著喬治‧華盛頓在此招募數百名技術工人,與麻州的Springfield同時發展機械式的聯邦兵工廠與軍械庫,才奠定該鎮的重要性。

十九世紀初時,向法國購買密西西比河以西土地的傑弗遜總統,曾在派遣私人秘書路易斯到西部勘查前,要他先到此處購買武器;在歷時三年的探險完成後,「開拓西部交通」成為舉國關切的議題。自此,處於東西交通樞紐,原有波多馬克河、仙南度河水運的哈波斯費里,因著切薩畢克灣(Chesapeake Bay)通往俄亥俄(Ohio)州的C&O運河的興建,巴爾的摩(Baltimore)通往俄亥俄州的B&O鐵路和溫徹斯特與波多馬克鐵路的峻工,有近三十年的黃金歲月。

然而這場運河與鐵路的競賽,除了缺錢、缺工導致運河施工進度比鐵路晚了8年,後來也證明運河的發展始終不敵鐵路速度更快、價格更便宜的現實。內戰前,該鎮除了原有的軍火工業,木材、麵粉、棉花、皮革與冶鐵等新興工業也陸續進駐。當廢奴與蓄奴支持者間的衝突日益升高,該鎮亦成為兵家必爭的戰場。

哈波斯費里鎮的街道。(作者攝影)

反奴運動起義功敗垂成
在國家史蹟公園發行的官方地圖導覽中,一篇有關哈波斯費里鎮,名為「他們都經過這裡」的圖示,即可說明該鎮歷史定位的重要性。畫中人物有華盛頓、傑弗遜總統;探險家路易斯、支持蓄奴的南軍邦聯陣營戰將、反蓄奴制的北軍聯邦將軍與林肯總統;還有黑人民權領袖杜波依斯(W. E. B. Du Bois)等,而站在最前方、手握長矛的正是1859年攻佔軍火庫,引發暴動的約翰‧布朗(John Brown,1800-1859年)。

這位被北方廢奴者當成英雄,遭南方奴隸主視為恐怖分子的人權運動者,可說是「美國19世紀最具爭議性的人物」。生長在白人家庭的約翰‧布朗,從小目睹黑奴遭到殘酷虐待,對蓄奴制度非常反感。加上年輕時,認識的反奴長老會牧師遭到槍殺,自此投身廢奴運動,一面擔任皮革工人、農夫、牧場管理與牲口交易商人,一面參與地下鐵路(Underground Railroad),幫助逃亡的黑奴獲得自由。

曾為起義據點的約翰‧布朗堡。(作者攝影)

1855年,破產的約翰‧布朗前往堪薩斯州參與反奴運動,還與隊友殺死五位蓄奴支持者。4年後,他與18位隊友攻佔哈波斯費里的軍火庫,最後遭到逮捕,旋即處以絞刑。雖然領導的起義行動功敗垂成,但對1861年爆發的南北戰爭卻有深遠影響。

內戰期間流行的一首《約翰‧布朗之軀》進行曲,就是以他為名。期間,南方組成的邦聯軍與北方聯邦軍多次在哈波斯費里交鋒,小鎮八度易手,最後淪為焦土。

戰後,一群曾為奴隸的非裔,因無謀生技能,來到形同廢墟的哈波斯費里。好幾位白人牧師旋即前來教導他們適應新生活,其中在教育上貢獻最大的是來自新英格蘭浸信會的白人牧師內森‧庫克‧布拉克特(Nathan Cook Brackett)。他與妻子和其他老師在該鎮建立全美第一所種族混合的學校,不僅教導非裔青年識字、讀書、謀生技能,也引領他們投身教育事業。1867年,在緬因州商人史多爾(John Storer)的慷慨捐助下,該校擴大規模,定名史多爾學院(Storer College),造就不少非裔教師與民權人士。

1906年,為爭取非裔公民權利和政治平等,發起「尼加拉運動」(Niagara Movement)的非裔民權領袖杜波依斯(W. E. B. Du Bois)曾在史多爾學院召開非裔大會,建立黑人民權運動的新里程碑。

聖彼得羅馬天主教堂。(作者攝影)

國家史蹟公園賞人文自然景觀
到哈波斯費里鎮,須先搭乘接駁車上山。曾在十九和二十世紀遭遇十次水患的此鎮,現今人口不到300人,卻是一座經過多次修復,戮力保留舊時風格的實體博物館。

從上城史多爾學院往下城走,可到傑弗遜總統曾經俯瞰山水的傑弗遜岩,經過古味濃厚的商店、老屋、歷史博物館,再到曾為起義據點的約翰‧布朗堡(John Brown’s Fort)、軍械庫的運河小道、紙漿廠遺址。

鐵道旁的棧道。(作者攝影)

自然愛好者可以沿路到「The point」景點,從西維吉尼亞州遠眺馬里蘭州和維吉尼亞州,及觀看波多馬克河與仙南度河的匯合處,或沿著鐵道橋旁的棧道到對岸看景。喜歡登山的人,可爬馬里蘭高地到「懸崖步道」鳥瞰全鎮,或到多條步道健行、騎自行車、攀岩、釣魚和野餐。

另外還可參觀路易斯到美國西部探險的遠征船,或走上坡路找餐廳、旅館,再到聖約翰聖公會教堂的廢墟,內戰中倖存、象徵美國是早期愛爾蘭移民大熔爐的聖彼得羅馬天主教教堂(St. Peter's Roman Catholic Church)。至於年代久遠的哈波斯費里車站,目前有美國國鐵(Amtrak)和馬里蘭區域通勤鐵路列車停靠。

美東這些富涵歷史意義的古城,最值得借鏡參考的是,所有的景點,無論大小、重要與否,都會考量旅者知性的需求豎立解說牌,簡介歷史的源由,還會定期整修建物,提供乾淨的衛生設備和完善的餐館休憩區。這股對歷史文物、古蹟的崇敬精神,讓遊客在回顧前人史蹟,汲取前人經驗之餘,更能從舒適宜人的環境,找到邁向未來的力量與靈感。

 相關文章:美東名城巡禮:追尋自由民權的安納波利斯

華盛頓特區、亞歷山卓與哈波斯費里國家史蹟公園位置圖。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

2025-07-12 基督教論壇報 / 靈修禱告
從曠野嗎哪看人性
2025-07-12 基督教論壇報 / 普世教會
教會成為避暑據點  信仰空間化為清涼庇護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