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獻章(華神舊約教授、教牧博士科主任)
「以色列全會眾從以琳起行,在出埃及後第二個月十五日到了以琳和西奈中間、汛的曠野。以色列全會眾在曠野向摩西、亞倫發怨言,說:『巴不得我們早死在埃及地、耶和華的手下;那時我們坐在肉鍋旁邊,吃得飽足。你們將我們領出來,到這曠野,是要叫這全會眾都餓死啊!」耶和華對摩西說:『我要將糧食從天降給你們。百姓可以出去,每天收每天的分,我好試驗他們遵不遵我的法度。到第六天,他們要把所收進來的預備好了,比每天所收的多一倍。』……
以色列人就這樣行;有多收的,有少收的。及至用俄梅珥量一量,多收的也沒有餘,少收的也沒有缺;各人按著自己的飯量收取。摩西對他們說:『所收的,不許甚麼人留到早晨。』然而他們不聽摩西的話,內中有留到早晨的,就生蟲變臭了;摩西便向他們發怒。」(出埃及記十六章1-5節、17-20節)
在以琳飽嚐沙漠中綠洲的豐富後,以色列人繼續前行,來到汛的曠野。他們並沒有因為上次得供應而信靠上帝,反而在才離開埃及一個月,就發了第三次怨言(十四章11-12節,十五章24節),而且發怨言的群體變成「全會眾」,語氣和口吻比先前兩次嚴厲多了,直接挑戰摩西和亞倫,說「你們是要用饑餓來殺死全會眾啊!」
人被造為人,會餓會渴,會有需要和慾望。但是不可把慾望當作權利,正如「我餓了/有需要」,不等於就可以有權利要求把石頭變成餅;不可把「我應得的家業」(應然),變成「我實得的家業」(實然)。
墮落的人將需要無限擴大
然而,人墮落後,就被自己的私慾牽引誘惑(雅各書一章14節),就陷入「想要、需要、該要、現在就要」這滿足自我的墮落軌跡,導致索討不到想要的就發怨言(「巴不得我們早死在埃及地、上帝的手下」),只為滿足自己的慾望,完全不理會「想要不等於需要」、「應然不等於實然」、「想得不等於應得」的常理!
當然,慈愛的上帝向摩西說,祂會將「日用的飲食賜給我們」,從天降下來糧食給以色列人,包括晚上給肉(鵪鶉),早上給嗎哪。然而領受上帝恩典的人需要按照上帝的法則(正如馬太福音二十章家主所說:「我的東西不可隨我的意思用嗎?」),包括每天收當天的分,除了第六天多收一倍以預備安息日食用。
摩西就將上帝的供應對眾人說:會有糧食從天降下來,晚上有肉吃,早上有食物得飽。但他也警告這群「想要、該要、現在就要」的以色列人說:向上帝的僕人埋怨,就是向上帝發怨言!果然,當亞倫正在對以色列全會眾說話時,上帝的榮光在雲中顯現,一方面警告抱怨的人,一方面確定以色列想要的食物都會兌現。
上帝說話算話!果然晚上有鵪鶉飛來,早上在營地四圍有如白霜的小圓物。百姓好奇地彼此對問:「這是什麼?」(其原文發音就像「嗎哪」)。造物主從造天地以來,就一直以食物供應祂的受造物,祂也用「這是什麼?」的東西供養以色列人四十年。
要成為蒙福者必須聽命
上帝接著吩咐以色列人,想吃嗎哪必須早起才能享用(因為日頭一出來,嗎哪就融化了),要聽命才能蒙福,包括為帳棚裏的人,按著人數收起來,各拿一俄梅珥(兩公升)。要按著各人的飯量,食量大的,就拾取多一點;食量小的,就拾取少一點。多收的也沒有餘,少收的也沒有缺,各人按著自己的飯量收取。
這均平道理(參哥林多後書八章15節),呈現出上帝賜下恩惠給眾人,富餘的可以幫助不足的,使每個人最終都得到所需要的。初代教會就因上帝的愛產生了「共產」現象:「那許多信的人都是一心一意的,沒有一人說他的東西有一樣是自己的,都是大家公用。」(使徒行傳四章32節)教父奧古斯丁說得一針見血:「先看看神給了你什麼,再算算你需要什麼,其它都是鄰舍的。」
然而,有些不聽從摩西所說:「所收的,不許什麼人留到早晨。」這些囤積物資的人,其實並非出於需要,而是想獲得安全感,以消弭內心的疑惑。結果是:囤積的嗎哪生蟲變臭,還挨了摩西責備,真是偷雞不著蝕把米!
摩西神聖的失明
「摩西手裏拿著兩塊法版下西奈山的時候,不知道自己的面皮因耶和華和他說話就發了光。亞倫和以色列眾人看見摩西的面皮發光就怕挨近他。摩西叫他們來;於是亞倫和會眾的官長都到他那裏去,摩西就與他們說話。隨後以色列眾人都近前來,他就把耶和華在西奈山與他所說的一切話都吩咐他們。摩西與他們說完了話就用帕子蒙上臉。但摩西進到耶和華面前與他說話就揭去帕子,及至出來的時候便將耶和華所吩咐的告訴以色列人。……」(出埃及記三十四章29-35節)
美國貴格會教育家凱利(Thomas R. Kelly)說,當一個人真正親近主,會經歷一個現象,就像眼望強烈的太陽光下,會有短暫的失明情況(他稱為「神聖的失明」)。因神聖而失明的靈魂,再也看不見自己,看不到丟臉,看不到自己有多了不起,他只看得到上帝的旨意透過每個人和每件事在成就,上帝才是他的生命和力量。
這正好是摩西最後一次下了西奈山的寫照。這時,上帝已經與以色列重立西奈山之約,並答應會攆出迦南人,摩西也按上帝的吩咐,將守除酵節、七七節、收藏節和獻祭等規定寫下來,並將寫著十誡的石版帶下山(三十四章10-25節)。
此時的摩西,一直為所惦記以色列的悖逆祈求(申命記九章18節),一直也聽上帝傳講祂與以色列立約的內容,感受並領受上帝榮耀的光輝,也不吃飯、不喝水(有了主就滿足,夫復何求?),如此達四十晝夜之久,臉皮發光,反映上帝榮美的光芒,但稀奇的是,他自己卻不知道!
「發光」和「角」的希伯來文同字根。因此第四世紀的耶柔米所翻譯的拉丁文聖經《武加大譯本》誤譯為「角」,也因此米開朗基羅所雕刻的摩西有兩隻角,甚至有學者認為摩西的臉皮變形。其實,以色列人所看到的摩西,是因為上山親近上帝,臉上反照出上帝的光輝。摩西進入「神聖的失明」!
牛頓曾經在一次實驗中,因為注視由鏡片反射的光而燒傷視網膜,導致暫時失明。即使他接連三天把自己關在完全不透明的暗室中,那股強光的影像仍然無法從他的視覺中消失。他描述說:「我雖然使盡一切辦法不去想太陽的事,但只要一絲一毫有光的意念出現,就算我在暗室中,也彷彿看到光的真相一樣。」可見肉眼的接受力,是無法承受那無遮蔽的日光的。
幸虧摩西只見到上帝的背後,否則不僅是有瞎眼之憂,命一定不保!何況有罪的以色列人和亞倫,看見摩西面皮發光,就怕挨近他,免得被上帝的光光照而瞎眼、沒命。因此,為了「畏光」的以色列百姓,摩西只好用帕子蒙上臉,直到進入與上帝同在,才揭去帕子。
上帝榮耀的光顯在基督面上
使徒保羅也有相同的經驗。他往大馬色追捕基督徒時,被大光光照,頓時瞎眼達三天之久,也不吃不喝。直到亞拿尼亞被耶穌差遣,按手在保羅身上,保羅肉體的眼睛才看得見(使徒行傳九章),成為初代教會的大使徒,帶動四次旅行佈道,福音也因此傳到歐洲,影響一千多年後的歐洲的科學文明。
雨果說:「人們夜裏走路,眼睛總要盯著燈光。」想看見「真光」,免得在黑暗中行走的,可以不必如帕子還在心裡、怕摩西臉上發光的以色列人(哥林多後書三章14節)。保羅自己的經歷是,上帝的榮光已經顯明在耶穌基督的臉上(哥林多後書四章6節)。正如俄國文豪托爾斯泰所說:「正是藉著追隨陽光,我才能夠觸及太陽。」因著耶穌是世界的光,信靠耶穌的人,就不在黑暗中走,必要得到生命的光!
你我信主後,就當如亞拿尼亞,讓瞎眼的人(如保羅),來仰望被上帝立為承受萬有的耶穌,「他是上帝榮耀所發的光輝,是上帝本體的真像」(希伯來書一章2-3節),和摩西一同經歷「神聖的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