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4 基督教論壇報 / 國際新聞

《大白鯊》50年:我們真正懼怕的 從來不是鯊魚 而是那無形、難以掌控的內在黑暗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編譯余友梅 追蹤
電影《大白鯊》發行至今50年,仍被影迷津津樂道。(圖/翻攝自imdb.com)

【編譯余友梅/報導】1975年夏天,一部關於海中巨鯊的電影改變了電影史,也讓全球觀眾對海灘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恐懼。

這部電影叫做《大白鯊》(Jaws),由當時年僅27歲的美國導演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執導,憑藉極簡手法與驚悚節奏,意外開啟了「暑期大片」的新紀元。

然而,真正讓《大白鯊》成為經典的,從來不只是那隻鯊魚。

《大白鯊》憑藉極簡手法與驚悚節奏,開啟「暑期大片」新紀元。(圖/翻攝自imdb.com)

鯊魚不在畫面中 但恐懼已經開始

令人意外的是,《大白鯊》中的鯊魚幾乎不常出現,片中大量使用暗示性鏡頭與低鳴的配樂,讓觀眾在「看不見」的情況下仍坐立難安。這種「懸而未現」的驚悚方式,比起直接展現更令人不寒而慄。

史匹柏原本是因為機械鯊魚屢次故障,才選擇「隱藏敵人」,但也正因如此,觀眾的想像與恐懼空間被極致放大。

對觀眾而言,鯊魚成為無形危機的象徵——一種難以掌控、無法預測的力量,時刻威脅著人的安全感與生存本能。

殺人的大白鯊被捕獲。(圖/翻攝自imdb.com)

三個男人 三種人性

電影的核心,不只是一場與鯊魚的搏鬥,更是三位主角彼此之間與自我的角力。

警長布羅迪(羅伊.謝德飾)代表法律與秩序,但他懼怕海洋,對突如其來的危機感到無助。

海洋學家胡珀(李察.德雷福斯飾)象徵科學與理性,憑藉知識應對危機,卻也暴露人類知識的侷限。

獵鯊人昆特(勞勃.蕭飾)則化身野性與傷痕,內心仍被二戰創傷與復仇驅動,帶著一股近乎自毀的瘋狂。

這三人同船出海追捕鯊魚,不只是為了拯救鎮民,更像是一場內在的試煉。人性中的恐懼、驕傲、控制欲與創傷,在這趟航行中一一現形。

三名主角同船出海追捕鯊魚,更是一場內在的試煉。(圖/翻攝自imdb.com)

海不是重點  深淵在人心

《大白鯊》的恐懼,不只是對自然的懼怕,更是對人類自身黑暗的面對。

電影一開始,市長選擇掩蓋鯊魚襲擊事件,只為了保住夏日觀光財,結果釀成更多死傷。這正是人類慣常的逃避與否認——明知有問題,卻因利益與面子選擇視而不見。

鯊魚雖然恐怖,但更可怕的,是我們願意為了安逸與利益,容忍危險繼續潛伏。

從神學角度來看,「海」與「深淵」在聖經中常代表混沌、罪惡與撒但的勢力(如啟示錄十三章中那頭從海中上來的獸)。人真正需要面對的深淵,其實不在水中,而在人心最深處。

捕鯊過程。(圖/翻攝自imdb.com)

深淵中的救贖渴望

當三人面對最終決戰時,他們都經歷了信念的崩解與轉變。布羅迪從一開始的膽怯走向勇敢,胡柏從自信轉為謙卑,而昆特則最終葬身海中,似乎暗示著人無法單靠蠻力戰勝死亡。

鯊魚被擊敗的那一刻並非輝煌勝利,而是一場代價慘重的生還。這也道出一個屬靈真理:只有誠實面對深淵,人才能真正渴望救贖。

正如詩篇一三○篇所說:「耶和華啊,我從深處向你求告!」當我們意識到自身的脆弱與罪性,才會轉向那位能救我們脫離死亡的主。

捕鯊過程。(圖/翻攝自imdb.com)

50年後的今天 人們仍活在恐懼裡?

半個世紀過去了,《大白鯊》依舊是影史的里程碑。即使在特效更華麗、劇情更複雜的現代影壇,它的張力與象徵仍讓觀眾深受震撼。

為什麼?因為恐懼仍存在。我們依舊面對未知、無法掌控的人生,依舊會在風平浪靜時,聽見內心深處那熟悉的低鳴警報。

而《大白鯊》提醒我們:比起海中怪物,更值得警惕的是那潛伏心底、未被光照的黑暗。(資料來源:Evangelical Focus)

片花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