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主筆】提到孩子們的暑假計劃,活動表必然是琳瑯滿目,從才藝到體育,從體驗到學習──全球各地的學子在暑假期間很少賦閒在家,總是在不同的節目中穿梭。只是不知道父母有沒有想過,不管怎麼安排,我們究竟期待孩子在暑假過後能有什麼不一樣呢?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暑假意義。在農業社會,暑假最重要的目標就是交朋友,那個年代最出名的活動就是救國團營隊。等到經濟穩定了,暑假成了出國的高峰,尤其到東南亞走走幾乎是暑假的首選,讓孩子搭飛機,體會一下出國的滋味。
那麼到了2025年暑假,我們該跟孩子一起鎖定怎樣的目標呢?
在此推薦給父母的,只有兩個字:專注!
期待孩子經歷暑假有何不同?
相信許多父母都已經察覺到,孩子們的專注力越來越短,注意力很難集中,這對孩子的學習以及親子關係都是莫大的阻礙。
父母的成長年代是受電視吸引,一看就是半個小時;但現在卻進入了15秒的時代,可見趨勢的轉換是多麼激烈。
從醫學研究來說,孩子越早接觸螢幕,對他們的大腦影響越大,所以長時間接觸3C產品,確實會讓孩子們的注意力不集中,進而導致缺乏耐心,也大大的影響人際關係。
看看捷運上的年輕人,幾乎都是低頭族,而且無法自拔(中年人也不惶多讓),用「科技毒品」都不足以形容當前的潮流,因為毒品日新月異的速度遠遠趕不上科技。
從網路到人工智慧發展,也不過短短幾十年,已經徹底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這樣的危機已經驅使很多父母開始嚴格管控自己孩子對手機與螢幕的接觸。只是,有這種苦惱的父母很多,拿得出應對之策的父母卻很少,因此,不妨跟孩子一起把這個暑假的目標定為:提升專注力!
所有的專家都同意:禁止,是最無效的策略。轉移,才是最好的方法。
美好事物的學習都要付代價
孩子們正在成長,身心都有強大的爆發力,他們需要投注在某一件事情上,但是幾乎所有美好的事物的學習,都需要有一個辛苦付代價的過程,例如成為運動家或是科學家,音樂家以及藝術家⋯⋯要讓孩子對某件事情產生興趣,都需要經歷一個比較枯燥、熬煉的過程;只有網路和電玩是最快上手、無痛接軌的。
所以,不管為孩子安排了怎樣的活動,最終的目標都是一致的:讓他有能力更專注!
專注的同義詞就是耐心,我們不需要每一分每一秒都找東西填滿,而是讓自己有空間去思考跟沉澱,有了這樣的訓練才會產生正向的身心反應,不會不耐煩,不會亂發脾氣,不會虎頭蛇尾,不會眼高手低。
多數的父母不了解這個過程,就只是約束或糾正孩子的表面行為,這只會讓孩子更加挫折,結果就是花更多時間轉移在這些科技毒品上。
更糟糕的是,多數40歲以下的新世代根本不覺得有什麼不妥,因為身邊的人都是這樣過生活,隨時看手機,腦袋不停息,表面上看起來好像跟這個世界緊密相連,但是所有的專家都在警告:社群媒體只會讓人與人關係更加疏離。
身為基督徒,信仰的核心就是道成肉身,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真實的互動連結,而不是透過螢幕以及遠端的模擬,這也是耶穌強調彼此相愛的真諦。
也就是說,想要提升孩子的專注力沒有第二條路,必須花時間跟孩子在一起,而且必須是高品質的時間。因為很多父母跟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很長,但往往是啟動糾察隊模式,並沒有真正促進彼此的了解,也無助於孩子的身心成長。
父母提升孩子專注力妙方
一個人產生專注力是因為有被愛的溫暖,其次是有被引導的思考(不是說教),最後就產生內在的動力。
所以,不管孩子們這個暑假有哪些活動,建議父母至少在一天結束的時候,花一點時間「傾聽」孩子的感受,讓他們分享參與活動的心得,並且父母自己也要分享自己的內心世界。(試想:父母說上班好無聊,孩子們怎麼可能對生命產生熱情?)
提升專注力沒有那麼困難,只要父母花一點心思,其實孩子渴望被了解,當他感覺被了解,專注力就會提升。另一個提升專注力的妙方就是親近大自然,如果覺得各大景點交通擁擠,我們可以選擇離家比較近的公園或是郊區,透過健行分享心裡的感受。
我們永遠不能責怪科技傷害了我們,只能自問「我把一個生命帶來世界,是否足夠了解他,關心他⋯⋯」基督徒深信我們的裡面有上帝的形像,這是科技無法奪走的,只要我們肯用心帶領孩子,永遠都不會太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