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6 基督教論壇報 / 社論言論

聖靈只在靈恩中工作嗎?從傳統聖禮看當代青年靈命渴望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論壇報副刊 追蹤

◎賴沐恩

近期閱讀《基督教論壇報》刊登的聖經學者約瑟夫‧馬特拉博士(Dr. Joseph Mattera)一篇文章:〈美年輕人為什麼選擇五旬節派教會?〉,身為在禮儀宗派中聚會的第二代基督徒,讀後感觸良多。

我認為,該文對於傳統聖禮與聖傳統的理解,似乎有些誤解。在台灣的教會當中,許多基督徒甚至牧者,對高禮儀教會仍存有不少陌生與成見。許多人將禮儀崇拜視為「天主教式」,認為它的形式感過於嚴肅,缺乏「聖靈工作」或「靈性真實性」。然而,這樣的觀點其實忽略了傳統聖禮中蘊藏的靈性深度與集體敬拜的力量。

當靈恩教會在全球年輕世代中快速成長,我們也需要誠實省思:傳統教會是否真的無法提供靈性更新與屬靈經驗?本文試圖從禮儀與聖傳統的角度,釐清幾個常見誤解。

什麼是禮儀崇拜?
禮儀崇拜,是以「儀式」為核心的敬拜方式。它的特色包括既定禱文、經文誦讀、認罪文、會眾應答,並且以聖餐禮儀為中心的崇拜結構。這種形式的崇拜自初代教會以來,已在大公教會延續兩千多年,常見於天主教與東正教會。在新教中,聖公會與信義宗教會(雖然今日維持完整禮儀的信義宗教會已不多)亦承襲此傳統,因此常被稱為「高禮儀教會」。

這種崇拜模式強調教會集體參與、與歷代教會的連結,以及透過身體動作(如站立、下跪、跪著領受聖餐)來具體表達信仰,且通常教堂的擺設比較複雜及莊嚴。

然而,在許多非禮儀教會背景的信徒心中,這樣的崇拜方式常被視為過於形式化,甚至被誤認為缺乏屬靈的生命力與聖靈的同在。尤其當靈恩運動以更「感性」與「即時」的方式強調神的作為時,禮儀崇拜似乎顯得沉靜而遙遠。

但這樣的對比是否合理?崇拜禮儀是否就代表冷漠?我們是否太快將「聖靈的工作」狹義化為某一種敬拜風格?以下,筆者將試著釐清幾個常見誤解,重新發現傳統聖禮中潛藏的屬靈深度。

1.聖靈難道不在聖禮中工作嗎?
許多人傾向認為,只有在情感激昂或神蹟彰顯之處,聖靈才真正同在;而儀式性的崇拜,則被視為缺乏靈性真實、甚至遠離神的工作。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從歷代教會的傳統看來,聖靈的臨在從未離開禮儀生活。在聖餐中,我們相信那餅與杯正是基督的身體與寶血。以聖公會為例,《公禱書》的祝聖文中誠懇祈求:「求你差遣聖神,使這餅和酒成為祂的身體與寶血。」這不正是聖靈隱密而真實的作為?

當我們在認罪中低頭承認:「我們該做的沒有去做,不該做的卻去做」;聖餐禮時跪在聖壇前領受上主為我們擘開的身體、為我們傾倒的寶血──在這無聲卻莊嚴的時刻,豈不是靈命最深處的相遇?

2.聖靈的工作=不再跌倒?
馬特拉在文中提到:靠聖靈勝過肉體。他認為五旬節派教會強調聖靈能幫助信徒勝過罪性與試探,帶來真正的改變。許多因尋求擺脫成癮、罪惡與內心捆綁的人,來到五旬節派教會尋求釋放與更新。

當然,我並不否定五旬節派教會在許多生命破碎者身上的釋放與醫治事工,那些果效是真實且值得感謝的。但若將「聖靈的工作」與「不再跌倒」畫上等號,恐怕連馬丁路德都不會完全認同。因為擁有信仰並不等於信徒「不會跌倒」,也不代表此後即「有完全能力」選擇「不犯罪」,甚至可能連想要「不貳過」都有其難度;這正是路德所說「同時是義人也是罪人」(參見《加拉太書注釋》)。

歷史上,加爾文曾參與(或至少默許)賽爾維特的處決;馬丁路德在農民戰爭期間,雖曾對農民的處境表達同理,最終卻嚴厲譴責暴力行為,並公開支持由貴族出面鎮壓。這樣的轉變,使他在後世引起不少爭議。如果一廂情願地認為擁有信仰就一勞永逸,而無視人性的黑暗面,恐怕連約翰福音中耶穌說要差遣聖靈「使你們想起我對你們說的一切話」的教導,也會被忽略。

3.傳統教會缺乏「迫切禱告」?
許多人認為,相較於傳統宗派,五旬節派教會以熱切的代禱聚會聞名,常為個人、社區甚至國家迫切呼求神。這樣的禱告生活固然值得肯定,但傳統教會中的禱告同樣不容忽視。

無論是禱文、應答式禱告,或聖職者的祝文,整個禮儀本身就是信仰群體共同向神祈禱的操練。這些禱告不只是文字的朗誦,而是聖靈引導下,教會「與眾聖徒一同」敬拜的具體實踐。

4.年輕人不會關心教義?
常有人以為年輕信徒只重視情感體驗、不願意深入教義探討,這種觀點其實忽略了許多年輕人對神學與理性思考的渴望。中世紀聖師多瑪斯‧阿奎納留下豐富的神學與哲學資產,至今仍啟發信徒。教義不等於枯燥,它是信仰的脈絡與基礎。信仰既有感性的回應,也需要理性的深度,正如聖經是由使徒、教父、歷代教會聖師共同用文字與思維傳承下來的。

5.教義與靈性體驗互相排斥?
很多人認為不應該追求教義(理性),因為會忽略情感與經驗,因此認定現代的敬拜讚美、靈恩運動能夠使人真實的感受、經歷上帝,然而真的是如此嗎?

教義與靈性體驗並非對立。多瑪斯‧阿奎納不僅是神學大師,更是默觀大師。而在天主教會中,也存在著接受並實踐靈恩經驗的群體,例如方言禱告在某些脈絡下被視為個人靈修的方式。靈性實踐若能在教義基礎上得到引導與辨識,便能防止偏差,也更能深耕信仰生命。

個人信仰歷程分享
筆者自身是在循理會長大,自然是在一個偏理性導向的宗派中培養信仰的。高中就讀一所天主教中學的時候,全校在聖誕節都需參加彌撒,其中唱的〈垂憐經〉(Kyrie Eleison)令我印象特別深刻。

當時的我一方面感到困惑: 「不是因信稱義了嗎?為什麼我們還要向上帝求赦免?」但另一方面也隱約明白:即使受洗後,我內心仍時常浮現邪惡的思想與錯誤的言行──就像馬丁路德說的「同時是義人也是罪人」,老我的敗壞從未停息。那麼,我真的不需要再次向上帝尋求憐憫嗎?

直到後來,每當走進教堂、在莊嚴的認罪禮中跪下,當會眾集體誦讀「該做未做、不該做的反去做」的認罪文時,我就會想到馬丁路德在《小問答》裡那句話:「我們應當敬畏、親愛、信靠上帝勝過一切。」

對於聖餐,我一開始也只覺得是象徵性的儀式。但隨著年齡增長、接觸不同教派的詮釋,我開始意識到:將餅與杯視為基督的身體與寶血,不但沒有違背聖經,反而更貼近經文。祂不只是象徵性地「表示愛」,而是真的擘開祂的身體、傾倒祂的寶血,只為餵養我們。正如信義宗所說:聖禮是「可嚐的上帝的道」,是透過具象的物質,讓福音不只是被聽見,更是被吃下、被實際領受的恩典。

結論

高禮儀派教會並不是將「禮儀」當作制式的規條,或得救的必要條件;相反地,它是信徒對上帝敬拜的一種深度「表達」。若有人認為傳統教會是「衰退、僵化」、或「沒有聖靈工作」的象徵,其實這種觀點源於近代理性主義對感性與靈性經驗的壓抑;而後期靈恩運動在某種程度上,正是對這種失衡的反動。

然而,從大公教會的歷史與傳統來看,理性與情感、儀式與經驗,其實始終並存共融。無論是正教會或天主教,他們都擁有深邃的教理與思辨傳統,細細探究,實則並未脫離聖經的核心教導。更重要的是,他們也能在這些傳統中經歷屬靈的更新與恩典的臨在。真正的復興,不必建立在否定傳統之上,而是在承傳與深化中,尋得活潑的靈命連結。

備註:

1. 關於聖餐觀的分歧與宗教改革內部分裂:

宗教改革時期,瑞士改教家慈運理認為聖餐中的餅與杯僅具象徵意義,主張「紀念」是聖餐的核心功能。相較之下,馬丁路德堅持聖餐中基督的身體與寶血「真實臨在」,強調這是主自己設立並親自賜下的恩典。雙方在1529年馬堡會議中無法達成共識,成為新教陣營分裂的關鍵事件之一。

2. 信義宗對聖餐的理解:

根據《馬丁路德-小問答》,聖餐被定義為:真實臨。在小問答的解釋說:「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真身體和血,在餅與酒中賜給基督徒吃喝。」

信義宗相信,雖然餅與酒的本質不變,但因著神的話與信心,基督的真實臨在於其中,並透過聖禮施予恩典。這與象徵說或變質說皆有明顯區別。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