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編譯張恩慈/報導】在初信主的階段,人們往往讀到一些經文勸勉不要憂慮,當開始學習如何讓思想、意志與行為對齊聖經原則,可以發現箴言中的簡潔智慧特別有幫助,依循其中的實際指引,逐漸戒除那些使焦慮加劇的行為,進而活出更平安的生活。以下是基督徒作家珍妮佛.斯萊特里(Jennifer Slattery)認為最有影響力的七則箴言教導。
1.不要做債務的奴隸
「富戶管轄窮人;欠債的是債主的僕人。」(箴言二十二章7節)
珍妮佛回想剛結婚時,夫妻約會常是逛商場,看到什麼喜歡就買。當下雖然覺得愉快,卻很少停下來思考花了多少錢。直到有一年聖誕節,夫妻倆面臨艱難的抉擇:要繼續申請信用卡、讓債務更深,還是改變對物質的錯誤態度?
這節經文幫助他們認清自己正逐漸淪為債主的奴僕,促使他們改變生活方式,參加教會提供的財務課程,開始改變那些令人焦慮、導致爭執的不健康消費習慣。
2.不要追逐一夜致富
「耕種自己田地的,必得飽食;追隨虛浮的,足受窮乏。」(二十八章19節)
這世界充斥著「快速致富」的誘惑,不法之徒善於操弄人們的貪婪與對經濟安全的恐懼,使人放下戒心。據估計,美國有近三成的成年人曾遭遇某種形式的金融詐騙。
這節經文提醒一個耳熟能詳的道理:如果某事好得令人難以置信,那它很可能不是真的。與其妄想致富捷徑,不如專注於勤奮與堅持,才能避免在愚昧冒險中失去金錢與內心的平安。
3.信靠主的豐富供應
「你要以財物和一切初熟的土產尊榮耶和華。這樣,你的倉房必充滿有餘;你的酒醡有新酒盈溢。」(三章9-10節)
這是原則性的教導,不是絕對的應許,但其中的道理仍然成立:遵行神的標準能為我們的生命帶來更穩固的基礎。這並不表示我們永遠不會經歷財務困難,但我們可以避免那些出於貪心、崇拜金錢所帶來的屬靈管教。
若我們已經信靠耶穌得著救恩,就已活在神的恩典之下。祂的供應和賜福並不取決於我們的表現,而是源自祂那不可測度、無條件的愛。
然而正因祂愛我們,祂也會像智慧的父親一樣,根據我們的選擇來回應我們。祂樂意供應我們所需,但不會賜福那些會導致我們陷入更深的功能失調、倚靠自己而遠離祂的事情。
這節經文也提醒:以「初熟的土產」尊榮主,表示我們在所有資源使用上都要尋求祂的引導。當我們這麼做,就更不容易做出愚昧又代價高昂的決定。這也是信心的表現——承認一切屬於主,並信靠祂的主權與慈愛,這會減輕我們自我承擔一切的壓力。
4.評斷之前,先聽清楚
「愚昧人不喜愛明哲,只喜愛顯露心意。」(十八章2節)
我們或許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在不了解事情全貌下爭論,結果損傷了關係,事後才發現很多爭執其實只是誤會。作家Donna Jones曾指出:「大部分的衝突可以用一個詞來總結:誤解。若90%的誤會能夠消除,我們的生活就會有更多平安、更少問題。傾聽,是從誤解通往理解的橋梁。」
根據研究,人們推測他人動機的準確度只有20%。這表示,我們對他人行為的理解多半是錯誤的。這就是為什麼了解全貌如此重要。
當我們願意真正聽對方說話,他們也更願意傾聽我們的觀點;我們自己也比較不會衝動行事,避免事後後悔與焦慮。正如箴言十章19節:「多言多語難免有過;禁止嘴唇是有智慧。」
5.情緒激動時保持冷靜
「回答柔和,使怒消退;言語暴戾,觸動怒氣。」(十五章1節)
珍妮佛與丈夫曾經照顧幾位寄養青少年,過程中學會了:面對他們的情緒爆發,最有效的方法是用溫和而平靜的聲音回應。
因為當人行為失控時,通常是腦中的杏仁核——掌管「戰鬥或逃跑」反應的部位被激發,導致人暫時無法用理智思考。此時的憤怒多半來自恐懼,若我們也以嚴厲語氣回應,反而會加劇對方的恐懼與防衛。
心理學家發現,用較低的語調、放慢語速、並說出肯定的話語(例如:「我很重視我們的關係」),可以幫助對方回到理性的「思考腦」。這雖然不容易,尤其我們在衝突中也容易受過往創傷觸發,但這正是我們必須先對自己說話溫和的原因:學會深呼吸、安撫情緒。
6.建立堅固的家庭基礎
「智慧婦人建立家室;愚妄婦人親手拆毀。」(十四章1節)
珍妮佛曾在青少年時期流離失所,因而對金錢與食物的不安全感特別強烈,導致過度囤積糧食、控制開支,卻沒察覺這行為背後的恐懼。
有一天,丈夫回家時宣布他辭了工作。那一刻,她彷彿回到那些最黑暗的日子,情緒也陷入憂鬱狀態,甚至變得對女兒冷漠──其實她非常需要母親成為她安穩的依靠。
某日早晨,珍妮佛讀聖經時讀到箴言十四章1節,這時女兒剛好走進房間。聖靈提醒她:她的行為不只影響自己也影響家人;要繼續沉溺在焦慮與不確定中,活出「只在主日敬拜神」的信仰嗎?還是要在困難中活出堅定的信靠?
珍妮佛選擇了後者,並開始與家人一起讀靈修材料,在痛苦中學習轉向神、彼此互相扶持。這節經文讓她不再只看困境,而是定睛於神。上帝用祂的平安、安慰與力量取代了人的恐懼,使那段艱難的日子,成為一家與神建立深厚關係的寶貴季節。
7.將計畫交託給神
「你所做的,要交託耶和華,你所謀的,就必成立。」(十六章3節)
有些人誤解這節經文,以為只要求神賜福,我們所求的就會成就。但這不是經文的意思。事實上,一位照我們意願行事的「神」實在太渺小,不足以在風暴中扶持我們。
越與基督親近,越被祂的真理轉化,就越明白自己的認知與策略有多有限。珍妮佛表示,當她感到恐懼時,她學會了轉向神。上帝不斷提醒:祂的道路總是最好的。
這個真理幫助人們把所有的事都「交託」給祂。在希伯來原文中,這句話可以理解為:「把你的計畫和憂慮滾到祂身上。」——這是一個邀請,邀請我們將一切重擔卸給那位有能力承擔一切掛慮的神。
這也意味著,我們要與神同行,承認祂才知道什麼是最好,並把生命主權交還給祂。當我們專注討祂喜悅,其餘的祂就會親自成全。
但要真正經歷箴言所說的平安,我們需要接受:成功的定義在於神。世界追求權勢、財富、地位,而神關心我們內裡的轉化——使我們在風暴中也能經歷平安、喜樂與自由。
這樣的生命歷程,往往需要一生來建造,但當我們專心仰望基督,祂就用祂自己來充滿我們;而在祂的同在中,就有能力、供應與平安。(資料來源:Crosswal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