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容珍/採訪報導】台灣詐騙猖獗,從騙錢、騙帳號、誘騙民眾成為車手、甚至被騙去當機房操作手,手法層出不窮、防不勝防。令人痛心的是,台灣向來引以為傲的民主自由與科技發展,卻在過去十年間,逐漸蒙上「詐騙輸出國」的惡名,甚至引起聯合國關注。
近日立法院才剛通過普發每人一萬元現金的特別條例,詐騙簡訊隨即滿天飛,民眾群組互相提醒「不要點開連結」。更令人震驚的是,不少詐團滲透公部門與專業領域,從公股銀行行員充當內鬼、律師擔任軍師、甚至有法官與檢察官涉案,社會信任基礎岌岌可危。日前豐原更發生一家五口因詐騙陷阱而釀成悲劇命案。根據統計,全台僅6月就受理1萬6,388件詐騙案件,財損高達89億元,數字怵目驚心。
為何詐騙案件層出不窮、打不勝打?除了彼此提醒、自我警覺之外,社會與教會,是否能有更積極的行動與回應?
學生好騙?暑期求職打工容易受騙
新北市政府警察局刑事警察大隊專責預防犯罪宣導的經濟組警務員張云緯受訪時,從四方面談詐騙的情況及防範之道:
第一、暑期打工、新鮮人求職詐騙,以及可能面對的刑責和社會責任。
她說,通常學生認為,自己只是學生,身上沒有很多錢,詐騙集團能騙什麼?其實,學生對詐騙集團來說「非常值錢」,不僅可以騙錢、騙帳號,還會騙當車手、騙當機房。
張云緯說,因應暑期打工熱潮、大學生畢業就業,詐團藉機於社群媒體,如臉書、Instagram等刊登短期打工資訊,或主動私訊短期打工不實徵才資訊,以「高時薪、不須經驗或特殊專長」之工作條件,吸引學生兼職、打工,並要求提供存摺,進而淪為人頭帳戶或詐團車手。
對於免費遊學、出國打工,不管是免費遊泰國、遊緬甸,以慣用吸引人的「高薪輕鬆賺錢」、「免經驗」、「包吃包住」、「免機票」、「不要求外語能力」等條件,都是被帶去當地的詐騙園區當「豬仔」。若是年輕人留下來工作,要達成績效目標,才能回台灣。若是年紀大的人,被轉售到別處,要求用高價贖回。
張云緯說,暑期求職應注意:1.尋求正規求職平台尋求徵才資訊,例如人力銀行或勞動部建置之台灣就業通平台等。2.社群媒體上之徵才廣告,應查證刊登者是否為合法公司行號。
求職應徵 注意三要、七不要
對於求職應徵,她也提出三要、七不要。三要:一、面試前要告知親友面試地點,請親友一起陪同;二、要確定公司是否合法經營,確定自己的工作內容。三、要存疑。對於這家公司是不是合法經營,與廣告內容是否符合,要存疑並格外求證。
七不要:一、不要繳錢。還沒應徵成功,就被公司要求繳保證金,這是不合理的。二、不要隨便在公司辦信用卡,以免對方盜用個資、盜刷卡片。三、重要的證件或是存摺不離身,不要交給公司保管。四、不非法工作。確認一下工作內容是否非法。五、不要購買公司有形無形的推銷產品。六、不要任意簽署文件或契約。七、不飲用公司提供酒精或不明的飲料。若是提供瓶裝或罐裝飲料,要注意是不是密封或開封過的。
留意假網拍和ATM解除分期付款騙術
第二、購物假網拍、ATM分期付款詐騙。最常見的購物假網拍詐騙,一種是沒有收到商品,另一種是收到劣質商品,與廣告上看到的不同。特徵:一、透過一頁式購物網站,沒有公司的電話、地址,只留電子郵件;二、價格低於市場行情。三、常常會用限時或是倒數計時的方式,讓民眾覺得快要買不到了,趕快搶買。四、號稱免運費或者七天鑑賞期做噱頭,讓民眾以為可以鑑賞後再退費。五、可以使用貨到付款。當貨品包裹寄到超商,還是要給錢才能取貨。面對不是賣家,也沒辦法要求退貨。六、購物式網站,夾雜著簡體字。
她說,假網拍衍生而來的是「ATM解除分期付款」。當買完東西後,會接到有人假裝是賣場的客服人員來電,謊稱「不好意思,我們工作人員操作錯誤」,或是「誤設訂單變成重複扣款,請你趕快到附近的 ATM或是用手邊的網絡銀行 App趕快操作轉帳」,騙稱可以幫忙解除。這些都是詐騙的話術,其實ATM並沒有解除任何設定的功能,也沒有辦法提供身分辨識。所以,購買這些東西的時候,務必要在合法、有信譽的購物網站購買下單,以免在一些來路不明的網站下單時,洩漏個資。
第三、青少年不小心淪為車手,父母連帶賠償。詐騙集團用誘人的廣告吸引青少年,以「高薪、工作簡單」、「幫忙取款」,或者「當外務員去拿東西」,這些從事簡單的工作獲得高薪,都是有問題。「車手」在詐騙集團,角色非常容易被取代,就像是免洗筷一樣用完即丟。其次,當車手明知道這是詐騙所得,去幫詐騙集團領錢或收錢,可以處一年到七年以下的有期徒刑,而且要併科罰金。
淪車手、將帳戶給詐團 後果嚴重
另外,帳戶出借當人頭戶,會依照洗錢防治法「幫助詐欺犯」來認定,不只上法院,還會留下前科。而且,如果明知道加入的是詐欺組織,也會面臨六個月以上到十年以下不等有期徒刑,還要強制工作三年。更嚴重的,一旦提供帳戶被列為警示帳戶,以後開戶都會有問題,銀行的信用完全失去。
青少年如果覺得只是幫個小忙、給個帳戶,又是自己沒用的帳戶,放幾千塊零用錢也很簡單,其實已經成為「詐騙集團的共犯」,後果非常的嚴重。曾經有一個保全人員,賣自己的帳戶三萬元,被詐騙集團利用當人頭帳戶,致使被害人匯款高達2,400萬元,之後沒有辦法拿回損失所得。法院居然是判決保全人員要如數賠償2,400萬元,因為法院認為,若是這名保全人員沒有提供帳戶,詐騙集團就不會讓被害人去匯錢到這個戶頭,這名保全提供犯罪工具給詐騙集團,法院就認定這名保全要賠償。 因此,她呼籲大家,不能夠把存摺、提款卡跟網絡銀行的密碼,隨意交由公司的人來使用。
四、假投資詐騙。全台6月詐騙案件財產損失89億元,第一名是假投資詐騙,快3,000件,財損金額占一半45億。張云緯說,詐騙集團知道很多人想像名人一樣有錢,所以會盜用名人的帳號或照片,透過社群平台去投放誘人的廣告,吸引人不自覺的想加入社群跟著投資。她說,名人根本沒有額外的時間教大家投資,所以如果看到名人照片教人投資,八九成一定是假的。
當人們加入投資社群後,裡面群主都是詐騙集團暗樁,其中有人不斷的吹捧跟著老師投資,而且會不斷分享獲利的情形,向群組裡的加入的潛在被害人洗腦。之後,加入群組的客服或助理,會引導大家加入一個詐騙集團設計的假網站,讓人以為投資好像真的有在賺錢,甚至讓投資人可以領回本金和獲利,讓人們以為獲利,下次就投注更多錢。
對於沒錢的人,詐團就會鼓勵他們貸款,或者去拿房地產抵押設定貸款。 最後當被害人想要把錢領回來的時候,詐騙集團會用各種的理由拖延,最後慢慢的退出群組,直到被害人發現群組都沒人,才驚覺上當。民眾一定要特別小心,小投資不是騙有錢的人而已,沒錢的人被騙更可怕。
假投資有很多破綻和話術需要警覺
張云緯也提醒,正常投資一定是在證券交易所或者是正規銀行的App操作。股票的買進或賣出,絕對不是靠加群組或是一個網站。股票下單怎可能把錢交給不認識的人?而且假投資奇怪的是會親自來取錢。為了躲避警方查詢,約在民眾的住家附近面交,聲稱派助理、理財專員去收錢,穿得西裝筆挺,其實都是車手,而且收了錢後,表面提供收據,讓受害人信以為真,其實錢老早被他們拿去洗錢。
詐騙集團還會要求,個人投資不要跟家人說,去銀行領錢要用房屋裝修、小孩留學為由,用一些話術,主導被害人取錢、給錢。
她說,任何投資都應該停看聽,不要衝動,如果有獲利異常,或獲利比較高,超過10%,其實都要警覺。不要因為有小額獲利,就以為是正當投資,其實這個是詐騙集團「放長線釣大魚」,先給人甜頭,然後再吸引人把所有的現金或是貸款全部投入,騙得更多。
張云緯表示,警方發現很多的被騙個案,是因為生活環境裡面只有自己一個人,也不求證或求助,詐騙集團往往看準他們弱點下手,所以警方希望社會或教會多關心獨居長者,幫助他們預防詐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