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余友梅/報導】坎特伯里大教堂(Canterbury Cathedral)是英國基督教的信仰核心,如今正積極吸引基督徒前來朝聖。
這座由坎特伯里的奧古斯丁於西元597年創建的大教堂,是英格蘭第一座大教堂,也是英國聖公會總主教的駐地,長久以來被視為全球聖公宗的重要象徵與信仰源頭。作為集禮拜場所、朝聖勝地、集藝術與建築瑰寶於一身的歷史建築,坎特伯里大教堂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
在中世紀,坎特伯里大教堂與作為羅馬天主教中心的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齊名,並列為歐洲最重要的朝聖中心之一。隨著現今社會對古老靈修傳統的重新關注,大教堂也順勢設立了「朝聖事務專員」一職,積極回應這股朝聖復興浪潮。
信徒最常造訪的朝聖地點之一,是聖多馬.貝克特(Saint Thomas Becket,1118年-1170年)大主教的墓地。貝克特原為英格蘭國王亨利二世的大法官,1162年起擔任坎特伯里總教區主教,卻因堅決反對王權干預教會事務,最終於1170年遭效忠亨利二世的四名騎士刺殺於大教堂內而殉道。1173年,他被教宗亞歷山大三世封為聖人,自此坎特伯里成為橫跨歐洲的重要朝聖目的地。
如今,21世紀的朝聖者再次踏上古老旅程。現任朝聖事務專員托林.布朗(Torin Brown)最初因研讀神學而來到坎特伯里,在學期間於大教堂事奉牧養,與前來朝聖的現代信徒有頻繁接觸。
布朗對這些人的故事深受觸動,開始調查是什麼驅使現代人在高科技與忙碌生活中,選擇走上一條源自中世紀的靈修之路。他發現,靈性渴望是最主要的驅動力,但也有不少朝聖者特別在意如何以更環保、永續的方式來實踐信仰。此外,疫情封鎖結束後對自由的渴望,也促使許多人踏上這段靜默卻深刻的旅程。
「宗教人士普遍懷有一種難以忽視的靈性渴望,盼望親身經歷那種能感受到神聖臨在的時刻」,布朗表示。「朝聖能創造一個空間,讓人深入省思生命、死亡與苦難等重大課題,而大教堂與聖地,則成為信仰旅人追尋意義的重要坐標。」
布朗強調,坎特伯里正以「庇護與希望」為核心,努力重塑其作為英格蘭首屈一指的朝聖聖地。
為了回應這股靈性潮流,大教堂今年夏天特別推出一項名為「吃飯、睡覺、祈禱──周而復始的靈修之旅」(Eat, Sleep, Pray, Repeat)的中世紀主題展覽,展期至今年秋天。透過展示修士的日常生活節奏,訪客將有機會深入了解中世紀修道生活的靈修精神與規律操練。(資料來源:Christian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