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梁敬彥整理報導】2025年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65歲(含)以上人口佔20﹪),根據衛生福利部最新公布的「台灣社區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台灣目前65歲以上長者的失智症盛行率為7.99﹪,到了80歲驟升至16﹪,推估到了民國130年,65歲以上長者的失智症盛行率將高達9.95﹪,已是邁入超高齡化的台灣社會不可忽視的議題和挑戰。
台灣失智症協會日前召開記者會,公布「失智症早期十大警訊」,擔任記者會主述分享人的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醫師,是台灣失智症專科的權威醫師,也是主內的弟兄,徐醫師提醒,失智症不會在人超過65歲之後突然發生,都是長時間日積月累發生的。
失智預防40歲就要開始
徐醫師從自己失智症門診看診的臨床經驗,他提醒民眾在40歲,最慢到50歲就要開始注意自己的身心狀況,若是自己或是家中的成員,特別是家中長輩,若是開始出現下列的1-2種描述的情形,且很長的一段時間都沒有緩解時,就要去醫院找失智症門診或是神經科、精神科求診。
台灣失智症協會提供的失智症早期十大警訊如下:
徐文俊醫師提醒,除了記憶力減退和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物之外,他要提醒民眾,無論你年紀多大,若是有視力和聽力的問題,一定要趕快去尋找專科醫師求診矯治,
因為從臨床經驗,很多失智者初期會出現聽不到和聽不懂他人說話,所以當早期出現症狀時,趕快就醫,自己可以擔任症狀主述者,更能早期發現,讓醫療及時介入,能有效延緩病程。
他也鼓勵教會,從預防失智的角度,一個常態性參加社交活動的人,在情緒和個性上會比較穩定,產生憂鬱和焦慮的情形會比較少,而教會的實體主日崇拜和各類型的團契及社區活動,就是最好的跟他人保持定互動的作法,此外,從失智症協會的經驗,教會要關懷失智者,或是成立失智關懷事工,讓輕度的失智者和其家屬擔任服事志工,是可行的方法。
在這場記者會中,台灣失智症協會就邀請失智者李鴻鱗先生與照顧者周桂枝女士分享親身經歷。李先生於未滿 60 歲時確診,同時面臨失寫及失語的狀況,儘管對生活產生巨大的影響,仍選擇正面面對、積極規劃生活。
李先生表示,很慶幸自己在早期階段獲得治療,並來到協會學習照顧自己,參與運動、認知課程,也擔任志工,過程中獲得成就感,更認識同齡朋友,一起努力。
周女士則分享長達 20 年照顧失智丈夫的歷程,參與協會活動、認識資源、在協會其他家庭的陪伴中,協助58歲發病先生維持 12 年以上的輕中度病程,並在過程中逐步重建自己的日常節奏與健康習慣。不僅持續發展原本的插花專長,更進一步成為「延緩失能模組」園藝治療課程的講師。
近年她更重返校園學習,從中不僅建立信心,也體會到,照顧歷程中的低潮,需要透過自信支持與持續學習來堅持下去,過程中更增進了自身的保健能力。
失智症協會理事王培寧醫師說明,健康生活型態是預防與延緩失智症的核心關鍵,'每週維持中高強度運動的習慣、保持社會連結及維持學習、發展興趣等,並預防及控制三高、避免頭部受傷、憂鬱,像是把握時間參加包括教會主日在內的聚會和課程,或擔任志工,保持與他人的接觸,都是增進心智健康的方式。
教會可以這麼做
徐文俊醫師會後受訪表示,無論是失智者還是家屬,其實都可以像李先生和周女士一樣,不是在角落自怨自艾,而是可以成為服務者,幫助別人展現自己價值和尋找生命的意義。
教會的牧者要鼓勵有需要及遭遇困難的失智者和家屬也可以換位思考,從受助者成為培力者和服務者,提供服務、貢獻自己的過程中,其實對於他們自己的病情,或者是他們經歷的困難,都會有幫助,所以他也期待教會能夠開始呼籲這樣的服事。
社交參與對於延緩或預防失智,有什麼幫助?
徐醫師說,社交參與,第一個正面意義的就是社交過程中會有認知的刺激,第在社交的互動裡面,跟朋友、跟人之間有情感交流,對於情緒的紓緩是很有幫助的。社交參與可以促進我們跟人之間的溝通,訓練一個人願意說話,就是跟朋友說話就可以了,教會是人際互動的好場域。他說,社交這件事情,其實也能帶給人自我滿足感,所以它的意義非常大。
要努力保持一個穩定的社交生活,包括穩定去教會參加聚會或活動。期待教會能夠考慮那些「願意參加但沒有能力參加」的人,讓他們也能夠參與進來,這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