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容珍/採訪報導】「這座建堂修繕後,成為零碳教堂,背後有許多人的支持,但若不是神的出手,我們根本不可能做到!」
花蓮瑞穗一條崎嶇山路進入,有一間「布農藍」奇美長老教會,是台灣罕見一座符合聯合國永續指標(SDGs)14項的永續零碳教堂。奇美長老教會田貴貞牧師受訪時,談到這座教堂修繕過程,不禁感恩地說,教會沒有花錢完成這座無碳教堂,這全是神的工作。
田牧師表示,教堂年久失修,幾年前她環顧周圍,望著四面壁癌的教堂向神禱告:「我很想整理你的家(這間教堂),你知道我們的能力根本無法做到,但若整理這個教堂是你的心意,就用你的方式來行!」沒想到不到3個月,一通陌生電話打來,要探訪教會,開啟了這一切。她回想說:「這是神的工作,祂透過人來完成了祂的工作,其實我沒有做什麼!」
原本自己設計、自己徒手蓋教堂
由於原來的教堂是弟兄姊妹「自己設計,自己徒手蓋起來」,當他們知道有外國的公益團體願意支持重建後,部落長者共商整修計畫,考量維持教堂原有的樣貌,同時融入現代建築節能。由公益團體支持提供廠商,在維持教堂原始外觀下,導入新的設備與技術,除了既有結構的補強,亦注重於防水與外殼節能改善、再生能源系統設計、節水設計、以及健康無毒的建材,弟兄姊妹也一同參與。
田牧師表示,教堂屋頂不僅放置太陽能板,還採用隔熱漆,加強隔熱節能的效果。屋頂邊還做了一個小水溝在後面,可以把雨水回收,供澆灌、沖廁及清潔用,也節省大量水資源消耗。此外,教堂內外牆壁塗料、地板都是採用進口零碳無毒油漆,這種特殊油漆還能「隔水」,避免「壁癌」。新的材料和技術顯著降低了教會的碳排放,大量降低電費支出,只有基本費。教堂內部也因隔熱漆而變得「涼快」,不需安裝冷氣。
多年失修捨不得重蓋 以修繕為主
她說,原來教會早期自建的教堂是木造建築,後來為了結構更堅固,改為水泥。為了籌措建堂經費,弟兄姊妹甚至「全部去林班砍草,所得全部都奉獻給教會」,儲備足夠的經費後才開始蓋房子。而且,建材取得極為艱辛,弟兄姊妹從秀姑巒溪附近搬沙子,過濾雜質後,另外購買水泥攪和,小石子也都是從秀姑巒溪搬上來,由會友設計,大家一起出錢出力、自建教堂,凝聚教會信仰力量,這也是為何大家對原來教堂存在深厚的情感,即使有機會再重建也捨不得,因此改由「修繕」著手。
上帝一步步帶領成為無碳教堂
為何會成為節能、創能、儲能的零碳教堂?她也娓娓道出整個過程。原本有一個外國「公益支持」機構,每年聖誕節都會送給部落每一戶老人家禮物,而且一箱箱包好,裡面都是生活用品。這個「公益支持」機構想為台灣做些事,就透過台灣婦權基金會協助,這個基金會就先找到教會。
為了能確認能做什麼事,「公益支持」機構副總裁,特別來台灣探望教會表達幫助意願,她最先想到是要整修當時非常簡陋的「共用廚房」,因為那是「我們跟老人家一起吃飯」的地方。
而當天她原本要在火車站接副總裁等一行到訪,卻因中暑無法前往,「公益支持」機構副總裁與婦權基金會代表自行搭車到教會時,看到她臉色蒼白,談起天氣炎熱的話題,就詢問她是否「接受綠能建築」,她想到若能結合當地氣候、環境,也是好事。三個月之後,婦權基金會代表聯繫她說,該「公益支持」機構理監事同意支持教堂裡外全部修繕,且用綠能建築材料。
她說,修繕過程也秉持了過往自主建造的精神,刷油漆時,其實也都是老人家,還有建商,大家一起在做,強調的概念就是「我們一起來做,一起共同完成」,田牧師將這次修繕視為「上帝的恩典、上帝的禮物」。
她說,布農族在奇美部落只有16戶,被稱為「山里十六家」總共96人,但是大部分青壯、孩子都去都市工作、上學,留下的都是中高齡長者,教會差不多有30人,所以也沒有主日學。
教會鼓勵發展山里十六家成品牌
「我們不能剝奪族人原來生活模式!」學過藝術治療的她,為鼓勵長者動起來,先讓他們畫圖,從畫中看到他們的孤單,前面沒有盼望;而後再教他們畫手,並分享手的故事,想到過去的辛苦,有的人還會掉眼淚。她也教他們做布農族的揹籃,以及如何染布、手藝編織,傳承布農文化,之後他們開始有話題。她也鼓勵他們一定要動,後來成為家庭農園,加上一些團體培力,在地發展出「山里十六家」品牌。
她在教會快10年,記得剛來教會,還很不習慣,總覺得弟兄姊妹跟不上她,後來她反省自己,放慢腳步跟著他們一起走。「牧會必須要有一段時間,才能看見果效。」若跟著調派,兩三年就離開,很難做什麼。她很感恩布農奇美教會「一直不讓我離開」,才能在這裡「成就了神很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