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9 基督教論壇報 / 專題報導

為主預備的空間 也為地球留一片未來 台灣建築團隊以信仰出發實踐永續理念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特約記者賴秋薰 追蹤
基督教鄉村福音佈道團油車教會。(受訪者提供)

【特約記者賴秋薰/採訪報導】在當代建築思潮中,教堂不再只是信仰的象徵性地標,而逐漸被視為一種融合靈性、文化與社會功能的空間載體。隨著全球面臨氣候變遷與資源短缺的挑戰,永續建築成為趨勢,許多新技術與綠色材料陸續被導入建築設計——但在教堂這類承載深層信仰意義的空間中,如何實踐低碳設計?是否會犧牲美感、功能或耐久性?這些問題仍是建築師與教會共同面對的難題。

在台灣,有一群年輕的建築師正勇敢回應這樣的挑戰。他們來自「預建建築事業群」,出身於1993年創立、有公共工程經驗的丞虹建設,於2020年正式轉型,目標成為結合科技、永續與信仰價值的建築實踐者。他們將教會建築視為回應社會與環境議題的平台,在氣候危機下積極探索「人本設計」與「低碳建築」的可能性,並立下十年內興建100座教堂的宏願,嘗試讓教會不僅是聚會場域,更成為與社區、城市對話的永續載體。

淡江教會淡海堂。(受訪者提供)

教會建築不只是宗教空間

台灣教堂願景顧問廖昶安弟兄,同時也是預建設計總經理,帶領團隊專注以永續為基礎,近年來投入大量心力於十多間教會空間的改建、新建和重建,希望將建築與綠能、地方再生、公共價值和基督信仰融合在一起,試圖在氣候變遷與能源轉型的壓力下,提出科技導向、也回應信仰的空間想像。因此,在設計中納入原有建材再利用、低碳創新工法與再生能源的導入,並與教會共同討論空間如何回應地方社區的實際需要。

但是,參與的過程並不輕鬆,他說,不僅需要大量的時間投入,與教會的領袖們溝通,在推動永續建築的過程中,教會常對於新能源系統抱持疑慮,最常見的問題包括:「這種低碳材料會不會比較貴?防水性會不會不好?耐久性是否足夠?」

事實上這些新材料在價格上與過去教會所使用的金屬外牆板或石材相當,耐久性與使用壽命也相近,差別在於它除了裝飾與保護功能外,還能發電、節省開支,並提升整體能源使用效率,這樣的材料不僅回應了永續的需求,也為教會帶來實質效益——不僅能減輕營運成本,更能將省下的資源投入社區服務與事工擴展,進一步實踐「以建築成為祝福」的信仰使命。

廖昶安說:「一棟教會建築,真實反映著當時城市人文與社會的需要。」這樣的理想,落實在實際預算、社區接受度與建築法規的框架中,是一場需要耐心與信念的拉鋸。

基督教南投聖教會。(受訪者提供)

永續的提案也是信仰的延伸

他也表示,當設計團隊開始與教會合作時,首要的任務並不是馬上著手設計圖面,而是先陪伴教會一起思考:「上帝對這間教會的異象是什麼?我們又該如何藉由這份從神而來的使命,讓教會成為祝福社區的器皿?」這不只是建築規劃的問題,更是一場關於願景的對話。

他們希望引導教會看見,在少子化、缺工與世代更迭的挑戰中,年輕族群、社區事工、外部資源合作等議題,將逐漸成為教會空間運用的核心關鍵,因此,教會不僅要思考怎麼「蓋好一棟建築」,更要預備如何在空間中發展具備影響力的產業與事工,使教會不只是禮拜的地方,而是一個能承接神國使命、與社會互動共創的基地。預建設計目前在正在規劃的新建教堂還包括了豐原基督長老教會、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中布中會羅娜教會、基督教鄉村福音佈道團油車教會、基督教南投聖教會等。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中布中會羅娜教會。(受訪者提供)

教堂永續建築是對世界的回應

在實踐低碳永續理念上,他們透過實際專案推動綠色行動。他以淡江教會AI福音中心的室內裝修案為例,團隊將整體設計視為建築全生命週期管理的場域,從規劃到拆除階段都致力於資源再利用。其中,原本教會計畫丟棄的200件家具,經由平台媒合重新送至有需要的單位,每件家具若直接丟棄,約造成2公斤碳排,這樣的回收行動大幅減少了潛在碳足跡。

同時,傳統辦公燈具經過重新設計轉化為空間視覺元素,不僅避免廢棄,也減少了約200至300公斤的碳排放,整體而言,這個看似規模不大的室內設計案,實際上減少了約700公斤的碳排放。

對預建設計而言,永續不只是設計技術,更是一種信仰實踐。他們與牧者在討論中深感,當社會越來越重視減碳與資源永續時,教會正好擁有最具意義的切入點——因為信仰的核心,本就包含對土地的敬畏與對未來世代的責任。這樣的價值,透過建築具體表達,也讓教會成為回應時代議題的見證場域。

讓建築本身成為一種活的見證

「教會建築,它必須要想得很遠,因為它看得見使用者。」廖昶安如此形容。在建築團隊眼中,教會空間不只是週末的聚會所或敬拜聖殿,它也應回應平日社區的實際需求,成為與鄰里連結、與社會對話的平台。因此,教會建築在規劃之初,就需要拉長時間軸、拉寬空間視角,以信仰為根、以人群為本,一座節能、低碳、友善社區的教會,不只是環保選項,更是見證福音的方式。

因此,從材料選擇到能源策略、從空間開放到社會連結,教會若願意在建築中實踐永續,就等於正在用行動回應信仰,讓建築本身成為一種活的見證,這樣的出發點,也正回應了當代對「公共性」與「永續性」的雙重期待。

一座教會,若能在設計上兼顧節能減碳、材料再利用與場域開放性,便可能跳脫「宗教專屬空間」的單一角色,進一步成為社區共享、文化對話的橋梁,永續建築對教會而言,不只是現代化的選項,而是從信仰出發的責任與見證。它讓「敬拜」不只發生在講台上,也實現在每一塊被選擇的建材、每一度省下的能源、每一個為社區預留的空間之中。

目前廖昶安和團隊成員專注於「低碳建築」與「人本設計」,並將教會建築視為深具社會意義的溝通平台,更立下要在十年內建100間教堂的目標。

相關新聞:對抗地球暖化 未來教堂建築的永續、低碳革新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