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9 基督教論壇報 / 專題報導

蒼翠草原上的綠建築教會 四結長老教會與土地和自然環境共融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記者梁敬彥 追蹤
位於廣闊蒼翠草原的四結長老教會。(圖/梁敬彥攝影)

【記者梁敬彥/宜蘭五結報導】台九線鄰近宜蘭中興文創園區,一塊蒼翠廣闊的大草原上,矗立著一棟以挪亞方舟為設計概念、1966年獻堂的四結基督長老教會。

這座會堂由建築師劉明國設計,因應蘭陽地區夏季高溫多雨的氣候特性,巧妙運用在地窯燒的水泥花磚與鏤空的紅磚牆面,創造良好的通風與自然對流。教堂內部不仰賴空調設備,卻能保持舒適涼爽,採光設計亦充足自然,使整體建築與周遭自然環境和諧共融,被譽為宜蘭代表性的節能減碳綠建築,也常登上旅遊網站的「祕境教堂」推薦名單。

四結基督長老教會楊家麟牧師受訪時表示,教會的設立源自1960年代中期,當時羅東長老教會的陳耀宗牧師與長執們,留意到四結地區尚無教會,而中興紙業(今中興文創園區)員工及其家庭對信仰的需求殷切,於是以「職域傳道」為異象,在此籌設勞工教會。最初的聚會地點,是二結老街上一位醫師娘開放自宅作為聚會所,隨著聚會人數逐漸增加,遂由羅東長老教會作為母會,在現址購地建堂。

陽光從天窗灑落新會堂。(圖/梁敬彥攝影)

如今,教會外牆的紅磚上,仍可見當年奠基時嵌上「信、望、愛」石碑,而在磚縫間悄然冒出的翠綠新芽,也仿若見證這間教會與自然共生共融的歲月印記。

建築結合自然環境採光和通風

楊家麟牧師表示,1966年獻堂的四結基督長老教會,可說是當時台灣極具前瞻性的綠建築典範。整座教堂採用宜蘭在地窯燒的紅磚為主要建材,紅磚與紅磚之間刻意留有氣孔,並以「一大一小」錯落排列,巧妙應用了「冷空氣較重、熱空氣上升」的原理,使得外部涼風可自氣孔引入,產生自然對流,讓整座建築彷彿會「呼吸」般自我調節溫度。

舊會堂禮拜堂講台後方的十字架(圖/牧師提供)

舊會堂內部空間。(圖/牧師提供)

教堂四面八方皆開放通風,並設有鏤空磚牆、導風氣孔與天窗,展現建築師對自然環境的高度融合與尊重。由教會外側通往二樓禮拜堂的階梯,也蘊含信仰意象——整體設計取材自聖經中「挪亞方舟」的形象,台階寬闊、坡度平緩,方便會眾,特別是年長者行走。

更別具巧思的是,進入禮拜堂前的通道空間,設計上需略微低頭前行,象徵信徒在進入神的殿中敬拜之前,先以謙卑之心預備自己。楊牧師說,這不只是建築結構上的安排,更是提醒信徒以謙卑敬虔的態度親近上主,體現建築與信仰精神的深度結合。

採鏤空設計的教會外牆。(圖/梁敬彥攝影)

二樓的禮拜堂設計亦蘊含與自然環境共生的巧思。講台後方特別設有一處內凹空間,上方設置天窗,使得白天陽光得以自然灑入。當陽光穿透天窗照射在十字架下方時,光影於牆面交疊,投射出彷彿立體般的十字架剪影。若以定時縮影攝影記錄,從清晨日出到傍晚黃昏,每個時段的光影變化都各具特色,場景宛如信徒圍繞在十字架下虔誠禱告,展現出建築美學與屬靈意境的完美結合。

楊家麟牧師說,四結基督長老教會1966年獻堂的會堂,採用磚造結構正是為了因應宜蘭風大、雨多的氣候條件。鏤空牆體設計除了導風與通氣,也具有防風、防雨與隔音的功能,並能引入柔和自然光,減少照明與空調的使用。整座會堂自建造之初,便融入「與自然和諧共處、實踐生態永續」的理念,是早期少見的節能減碳綠建築典範──即便時至今日,堂內能全年維持通風涼爽,展現建築與環境智慧結合的先見之明。

會堂中間類似鐘塔的部分,設計靈感來自挪亞方舟的船帆和桅杆,旁邊黑色的三角形就是氣窗,會堂外面清晰可見的兩個鏤空的十字架,夜晚會發光,早年的時候沒有什麼光害,年輕人會到三樓的廣場空間聚會,是理想的露天劇場。

採用宜蘭在地窯燒的磚頭興建的四結長老教會。(圖/梁敬彥攝影)

 

新舊會堂同樣以挪亞方舟概念打造

以紅磚為主要建材、1966年獻堂的四結基督長老教會,是宜蘭早期融合信仰與生態智慧的地標性教堂。然而,這座獨具特色的教會曾在2003年面臨存廢危機。當時因台九線拓寬工程,原址正好位於計畫道路範圍內,整棟教堂面臨拆除命運。所幸在教會牧者與信徒的奔走,以及公部門的協調配合下,最終以人工方式將整座建築往後平移約80公尺,成功完整保留下來。如今,這座紅磚老堂已被宜蘭縣政府登錄為歷史建築,成為地方珍貴的文化資產。

2004年,楊家麟牧師接任後,著手推動新堂建設工程,延續舊堂「與自然共生」的理念,以挪亞方舟為設計概念,打造新會堂。從台九線一側望去,新堂彷彿是一雙合掌禱告的手,教會也特別在外牆上,以壁面藝術呈現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禱告的情景。新堂四周由大片綠地環繞,站在禮拜堂內可直接望見舊堂,彷彿一代信仰的承接與延續彼此遙遙相望。

楊家麟牧師在四結長老教會新會堂受訪。(圖/梁敬彥攝影)

楊牧師說,這片綠地原為太平山林場運下木材後的暫存池區,保留了豐富而原始的自然生態。過去牧師館尚設於舊堂旁時,時常有蜥蜴、蛇類等爬蟲進入屋內,可見教會與自然環境的緊密共存。即便如此,這片土地承載的並非威脅,而是共融──建築與土地、信仰與生命,在這裡共同呼吸、彼此見證。

四結長老教會新舊會堂皆採挪亞方舟概念興建。(圖/梁敬彥攝影)

楊家麟牧師回憶,四結基督長老教會在籌建新堂之初,過程並不輕鬆。從構想到落成,歷經與宜蘭縣文化局等公部門及多位建築專家長達10年的磨合。他表示:「這真是一段神奇妙帶領的歷程,讓我們最終得以用挪亞方舟的概念興建新堂。」

新堂落成後,會眾驚喜發現,從不同角度觀察建築外觀,除了能看見方舟的輪廓,正面與背面亦呈現雙手合掌禱告的形象,與教會的屬靈意涵相互呼應。新堂的禮拜空間設於地下一樓,設有一整面大型落地窗,可直接望見綠意環繞的舊堂景致,成為新舊教會之間信仰傳承的象徵。若天氣炎熱、陽光刺眼,落地窗亦可拉起窗簾遮光,兼具實用與靈性意象。

新堂設計延伸至戶外空間,從落地窗走出即是一處圓形開放式聚會區,可供信徒自由參與,模糊了「室內外」的界線,展現教會敞開的姿態。不過,因應雨水易自高處潑灌而下的地形考量,後來也在出入口加裝透明玻璃帷幕,兼顧通透與安全,讓整體設計更加完善。

新禮拜堂大片落地窗可看到舊堂

楊家麟牧師表示,由於宜蘭地區常年多雨,土壤含水量高,新堂施工期間曾遭遇地下水湧出的困難,一度出現「地面噴水」的情況,整整花了兩年時間才克服。「我們就像在水上造船一樣,這過程也讓人更深體會挪亞方舟的意義。」

新會堂大片的落地窗,自然採光且能看見舊堂教會建築。(圖/梁敬彥攝影)

楊家麟牧師指出,四結基督長老教會的新堂,延續舊堂強調自然採光與通風的建築理念,即便在炎熱天氣中,也幾乎不需大量使用空調。「雖然禮拜堂設在地下室,但因通風良好、採光充足,空間不會悶熱,也不會有霉味」,他說。

新堂設有多處天窗,牆上則裝飾著象徵聖靈的十二隻鴿子,與舊堂相同皆保留透光氣窗設計,使自然光可從四面八方灑入。記者造訪當天,正逢陽光和煦,陽光從教會上方傾瀉而下,整個空間明亮通透,大幅減少照明與空調所需的的能源消耗。

他也特別感謝教會周圍大片綠地的保留,稱之為「上帝特別的恩典」,不僅保有原始生態,更讓整體建築與自然環境相得益彰,成為信仰與土地共生的美好見證。

即將於今年8月屆齡退休、交棒牧職的楊家麟牧師,看著保存完善的舊堂與落成啟用的新堂,內心滿懷感恩。他說:「這一切都是上帝的恩典夠用。」他深信,四結教會不僅是福音的出口,也透過綠建築的實踐,為環境永續盡一分心力,見證信仰與土地、社區與生命的深度連結。「這些年所走過的路,說也說不盡,都是上帝恩典的記號。」

採挪亞方舟船艙概念設計的新會堂禮拜空間。(圖/梁敬彥攝影)

新會堂內的聖餐桌。(圖/梁敬彥攝影)

相關新聞:對抗地球暖化 未來教堂建築的永續、低碳革新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