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梁敬彥採訪報導】男童「剴剴」無辜遭到虐死的事件,引發社會輿論高度關注,也讓很多家有幼童的家長一掬同情之淚。立法院今天(7月18日)三讀通過增訂第272條之1,對未滿7歲者,以凌虐方式殺之,處死刑或無期徒刑,這次的修法,也被外界稱為是「剴剴條款」。
台灣的兒虐情形有多嚴重,從衛生福利部近期公布的調查可以一窺究竟。
衛生福利部統計,2024年全台2425件兒虐事件通報,93%案件是發生在家庭內,80﹪以上施虐者是父母,另有7%案件是發生在家外的幼托照顧場域。近5年(109-113年)雖然少子化,台灣的嬰幼兒受虐比率仍從2.26%上升至2.65%;換算每年會有2, 000名嬰幼兒受虐,每年平均有26名兒少遭受照顧者不當對待,致嚴重傷害或死亡。近5成案件有受虐性腦傷,更有25%以上的兒童因此喪命,顯示家長因為一時情緒失控的不當對待,為兒童帶來永久性的嚴重傷害。
在台灣社會關注兒虐議題的此時,面臨少子化衝擊的台灣教會,如何關心鄰舍有潛在受虐風險的脆弱家庭的兒少和幼童?教會怎麼發揮和落實「耶穌喜愛是上小孩的教導」,讓教會成為社區兒少最好的關懷站和避難所?
教會與社福機構聯手關懷脆弱家庭
法律系畢業、獻身全職事奉前擔任企業法務人員的蘆洲大使命教會呂建德傳道受訪時表示,「治亂世用重典」,聖經舊約的摩西五經,也有「故意殺人的,必被治死」的記載,台灣近年來因為家庭價值崩壞,導致愈來愈多原生家庭喪失功能。他說,嚴刑峻法或可短時間內讓兒虐的統計數字有所下降,但法律並沒有辦法轉化人心,唯有一個人真心感覺到「有人在乎我、愛我」,價值觀和生命才會翻轉。就像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時,旁邊一同被釘的強盜之一就會悔改,教會可以跟地方政府、社福單位和里長更多主動的連結,去關懷鄰舍的]脆弱家庭,讓身在其中的孩子及主要照顧者可以感受到,自己是被愛和有路可走的,這才是減少兒虐的正本清源之道。
長期關懷失功能脆弱家庭的哈利路亞家教會王基慧師母受訪時表示,虐殺未滿7歲的幼童,最重可處死刑,從律法的角度,她認為可以達到警惕的作用,雖然嚴刑峻法未必能改變人的內心,但虐殺幼童可處死刑,會有警示的效果。
王師母說,誠如衛福部的調查,很多的兒虐事件施暴者多數是孩子的父母,但很多施虐者,其實身心和經濟狀況都出了問題,若教會與他們的家庭接觸,確實有可能帶來轉變。
王基慧在接觸這些家庭時,會先去觀察他們的情況。比如說,這個家庭是不是單親?是不是經濟弱勢?是不是有家暴、未婚懷孕等等背景?
教會成為失功能家庭孩子的避風港
王基慧說,她遇過很多脆弱家庭的家長,可能連自己的日常都難以維持,更不用說還有餘力教育孩子。她和教會就會先幫忙照顧這些家庭的孩子,讓家長可以安心工作,讓生活先穩定下來。接著,再把大人引進教會這個大家庭,讓他們知道「你不是一個人在教養孩子」,教會會陪你一起走,幫你分擔。當照顧者生活有著落,才能進一步談親職教育。教會的角色就是在這個過程中,給他們支援和陪伴,教會的做法,是建立一個超越血緣的照顧網絡。
華人情感教育發展協會常務理事巴鎮受訪時表示,刑責加重是法律行為,若是從嚇阻犯罪的角度,重點應該是——這些兒虐的劣行能不能「提高被發現的機率」。就像酒駕,嚇阻力來自「我怕我這樣做會被抓到」,像剴剴案這樣的例子,孩子因為家庭失功能,進入安置系統,法律的修訂,是要確立在懲罰加重後,往後的安置過程,可以有更完善的查核或稽核機制,建立更完善的預防系統,讓任何兒虐能及早被發現,讓施虐者知道,自已的行為會很快被發現,這樣才有嚇阻的效果。
很多兒虐事件,其實爆發之前已經發酵一段時間,可能是幾個禮拜、幾個月,甚至半年以上,能在事情還沒爆發前就發現端倪,這部分就跟家庭教育很有關係。巴鎮說,早在《家庭教育法》頒布實行之前,教會就長期在做家庭教育了,比如婚前輔導、兒童主日學、親子活動,這些都是家庭教育。
巴鎮說,在兒虐事件頻傳的今日,教會可以從家庭教育去接觸這世代的孩子,從親職教育的角度,教會可以教導父母或主要照顧者(如保母)如何照顧孩子,不只是基本的生存,還包括保護、學習發展,甚至讓孩子有參與的空間,教導人與人之間的界線與尊重,父母雖然有管教權,但不能超出界線,不能用暴力,這些原則就是《兒童權利公約》(CRC)的核心價值。
教會成為信仰化家庭教會的補給站
現在教會普遍面臨「少子化」與「主日學人數減少」的挑戰,正是展現教會關懷社區與家庭的時機。
巴鎮說,從主日學開始,教孩子「生氣不要犯罪」、「可以表達情緒但不能傷害他人」,當孩子在教會學會這些,回到家也這樣表現時,家長看到孩子的改變,就會意識到——原來信仰不只是存在聖經、存在講台,而是活在生活裡的,是能祝福家庭的。
在這個社會越來越重視兒童權益與安全的時代,教會不只是一個信仰場所,更是家庭教育、親職成長、情緒管理的社區資源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