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余友梅/報導】由DC工作室執行長、《星際異攻隊》(Guardians of the Galaxy)編導詹姆斯.岡恩(James Gunn)執導的2025年版《超人》(Superman),是今年夏天最受期待的電影之一,預告在發布後24小時內,就獲得2億5千萬的觀看次數。觀眾看到的是一位更人性化,更加真實、可信、令人疼惜,又具彌賽亞意象的英雄。
打造這部新版《超人》時,有個問題始終盤旋在製作團隊腦中:超人還應該繼續穿那條外穿的紅色內褲嗎?經過一番斟酌,岡恩最終決定取消這個經典元素,覺得那樣看起來實在太滑稽。然而,飾演超人的大衛.科倫斯韋(David Corenswet)則給出了另一種思考角度:「或許那件滑稽的造型正是重點,或許他之所以這樣穿,是為了故意讓自己顯得有點可笑,來削弱大家對他力量的畏懼。」
超人不再如神般遙不可及。科倫斯韋的詮釋,恰恰點出本片的核心精神:這部電影並未逃避超人的強大力量,但也拒絕被其壓垮。
從1951年首部超人電影以來,每個時代都有屬於它的超人。1978年克里斯多福.李維(Christopher Reeve)飾演的超人,純然樂觀、無懼無疑,象徵著冷戰時期美國試圖重拾國家信心的氛圍;進入21世紀,亨利.卡維爾(Henry Cavill)詮釋的超人則更為陰鬱與掙扎,反映出反恐戰爭與經濟危機後的集體焦慮。
在過去的版本中,超人常被塑造成「被差遣到地球的光明典範」——幾近完美的救世主形象。今年夏天重新定調的這位「氪星之子」,則是一位更貼近人性、在掙扎與抉擇中展現救贖特質的英雄。試圖在這個分裂極化的世界中,喚起人們對真誠與善良重新燃起的渴望。
在本片中,氪星父母的動機顯得不再純粹善良,這一揭露雖令超人情感受挫,卻讓他踏上的旅程更具說服力。
因為愛而非命運成為超人
當然,若觀眾仍尋求與耶穌相似的比擬,那麼這位氪星之子對人類深切的愛、願意為人類犧牲自己的心志仍在,但不同的是,這一次,這是他的選擇——不是基因使然,也不是命定安排。「是你的選擇、你的行動,決定了你是誰」,他的養父如此告訴他。克拉克.肯特(Clark Kent)不是因為命運,而是因為愛,才成為超人。
除了觸及地緣政治的敏感議題,電影更巧妙融入當代網路亂象:路瑟操控一批酸民網軍,肆意散播假消息,諷刺社群媒體如何淪為輿論操弄的戰場。
然而,這些選擇也並非毫無爭議。在電影中的一幕,超人的同事兼女友露易絲.蓮恩(Lois Lane,由瑞秋.布羅斯納漢Rachel Brosnahan飾演)訪問身為超人的克拉克,對他干預波拉維亞與鄰國軍事衝突,提出質疑。
「我阻止了一場戰爭」,他帶著疑惑地回應。當她進一步追問,他激動喊道:「人們會死的!」 這場戲在過去的超人電影中幾乎無法想像,但在2025年這個真假混淆、意識形態尖銳對立的時代,卻顯得真實得令人不安。
最具政治性的超人電影
這也是近年來最具政治性的超人電影之一。超人不是地球人,而是外來者,他毫不避諱地自稱為「移民」,令人對其政治隱喻聯想翩翩。
在片中,美國政府將監獄業務外包給超人的宿敵、億萬富豪雷克斯.路瑟(Lex Luthor,由尼可拉斯.霍特Nicholas Hoult詮釋),他以毫無人道與監督的方式拘禁他人,片中多數時間聚焦在武裝軍隊對手無寸鐵的平民展開攻擊。
岡恩表示超人是「美國的故事」,從異鄉來的移民在這片土地開創生活,但他強調電影核心是關於人性善良的價值,而這恰恰是當代已經失去的東西。觀眾幾乎無法不聯想到當今美國移民與海關執法局(ICE)抓捕非法移民,連居住20年、無犯罪紀錄的牧師都無法倖免。這樣的畫面讓人不禁渴望現實中真有超人存在——或者至少有幾位擁有相同道德勇氣的世界領袖。
儘管影片的主題深沉,但整體語調仍不失輕快,這種反差偶爾讓節奏略顯失衡。然而,憑藉主角的魅力與對白的機智,這些小瑕疵很容易被觀眾原諒。
2025 觀眾看見最人性化的超人
2025版超人有點傻氣、會犯錯、會自我懷疑、會疲憊、會失望、會動怒、會感到情感脆弱,也不再刀槍不入(電影開場便是他首次失敗的戰鬥)。換句話說,他不再高高在上、冷酷完美,而是一位真實、可信、令人疼惜的英雄。彷彿聖經中的彌賽亞(Messiah),既有神性面向(如耶穌基督是神的兒子),也有人性面向(如祂道成肉身,經歷飢餓、痛苦、被背叛)。
彌賽亞不是沒有軟弱,而是在軟弱中選擇信實。這位超人未必能挪開所有苦難,但他選擇不離開人們的苦難。對基督徒而言,這也許正提醒我們,那位真正的救世主,不是因為祂無敵,而是因為祂願意與我們一同承擔。(資料來源:Premier Christian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