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3 基督教論壇報 / 專題報導

罷免與不罷免極化對立 周學信教授:教會講台不應「黨派化」也不能「道德沉默」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記者李容珍 追蹤
周學信教授(圓圖/本報資料照片)

【記者李容珍/台中—美國連線採訪】隨著罷免投票進入倒數計時,人口密集區、交通樞紐或社區主幹道上,隨處可見「同意」與「不同意」的布條標語,支持者揮舞旗幟、宣傳車與政治人物來回奔走,街頭巷尾一片忙碌;從社群媒體到街頭巷尾,支持與反對的聲浪交鋒激烈;也有不少民眾不敢表態,陷入「說也不是、不說也不是」的難堪處境,空氣中瀰漫著無形的緊張與對立。

投票之後,台灣會變天嗎?還是藍白綠三分天下嗎?在兩極化的社會,教會內部無形中也產生分裂,甚至被威脅,信仰如何成為安定我們心中的錨?教會仍能忠心表達立場嗎?

周學信教授(本報資料照片)

帶著恩典與真理 談公共正義國家治理

中華福音神學院神碩主任、資深老師周學信教授受訪時表示,罷免投票造成的社會混亂,不管哪個教會都不應該成為政黨動員的工具,也不需要冷默地看待這些事情,應該活出十字架的道路,見證復活盼望的生命特質。

在分裂的社會,他認為,教會講台不應該「黨派化」,但也不能「道德沉默」。我們可以用神學語言談公共正義、社會倫理、國家治理,但方式要帶著恩典與真理。信徒群體也應學習在差異中和平共處,不將政治意見上升為信仰的標準。教會小組可以設立公共議題分享空間,用禱告與聆聽取代對罷不罷免貼標籤。

對於如何回應罷免投票案?周學信從幾個面向來看:

一、心理面向。在高度極化的社會中,政治選擇往往成為人自我認同的延伸,批評某政黨就像否定他們的存在。這種心理機制稱為「認同防衛性思考」(identity-protective cognition),導致產生焦慮,甚至失控的恐懼;政治動盪讓人感到無力與焦慮,透過情緒宣洩、攻擊敵營、站邊,可以暫時產生「我參與、我掌控」的錯覺。

小心困在回音室 只聽到一種聲音

二、媒體面向。台灣有些媒體被政黨化,為某個政黨發聲。為了自身利益的片面報導,引發了恐懼、憤怒與對立,很多基督徒也跟著受影響,還有高級知識分子也站出來發聲。這種讓人困在自己的「回音室」裡,只聽到一種聲音,視野變得愈來愈狹隘;媒體同溫層效應,加深社會對立。

三、社會面向。群體認同與威脅壓力,讓人感到不舒服。特別是政治立場不同,高度情緒對立,不同的意見,有的表態,也有的不敢表態,擔心被排擠、被貼上標籤。

四、聖經原則。彼得前書二章9節:「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上帝的子民,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我們既是「君尊的祭司、屬神的子民」,就不再是世界的奴僕。我們的身分,是根據耶穌基督為我們的罪捨身流血,付上死的代價而得來的,而不是根據哪一個政黨,作為我們身分的基礎。

在公共立場上要理性  也需要分辨

五、文化面向。在謊言、仇恨、意見分歧充斥的社會,真相往往不是我們單從媒體聽到,甚至看到的一面。基督徒在公共立場上要保持理性,也需要有智慧和分辨能力,而不是被操控。羅馬書十二章2節:「⋯⋯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

他認為,台灣非理性的政治背景,與過去受到歷史的傷害有關,包括白色恐怖時期、族群衝突、解嚴,導致強烈的對立意識,以及非理性文化,一直存在台灣政治中。所以,人民缺乏公民倫理政治素養的教育,導致習慣選邊站,而不是問題分析,尋求真相。他也引用傳道書九章17節:「寧可在安靜之中聽智慧人的言語,不聽掌管愚昧人的喊聲。」

相信神掌權 不依靠煽動來尋求安全

六、屬靈面向。人心很容易將政治權利、國家安全,或是政黨,當做終極的依靠,這也是政治偶像化的問題。撒但也善用分裂恐懼,從仇恨來治理這個世界,所以基督徒在信仰上要被提醒。約翰一書四章18節:「愛裡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基督徒應該相信神掌權,不需要依靠煽動的行動來尋求安全,或是靠敵對來證明自己支持的陣營。

教會最大危機是被某政治體制同化

罷免行動也讓教會思考,在政治風暴當中,如何見證福音,以及和平公義?他舉出教會應做的四件事:

一、教會應從福音看待罷免與不罷免,見證這位和平之子。台灣的教會專注傳福音、舉辦特會,但在見證和平、公義方面非常薄弱,因此,周學信認為,這應該是做門徒訓練的好機會,如何在黑暗社會成為世界的光?這也是公共見證很好的操練機會。教會應教導弟兄姊妹,以福音眼光看待罷免與不罷免,我們要成為和平之子。

他引用美國神學與倫理學家郝爾瓦斯(Stanley Hauerwas)的話指出:「教會最具政治性的時刻,不是在投票時,而是在領受聖餐之時。」他也提醒:「教會最大危機,是被某個政治體制同化,從而失去其真正的影響力。」換言之,當教會成為某一政黨的附庸,其實是一種可惜的失落。

他強調,在聖餐的行動中,基督徒記得:我們的身分不在於藍綠立場或政治選擇,而是在基督裡成為同屬一體的肢體。在罷與不罷的紛擾中,若教會能成為一個饒恕、平安與真理的共同體,就能見證另一種政治的可能,並為這世代帶來真正的安穩與盼望。

二、教會應成為跨越分裂的群體。當前的罷免案,早已淪為各政黨操控情緒與對立的工具。在這樣的時刻,教會更應有屬靈的分辨力,警醒政治偶像化的誘惑,並提醒信徒:我們最終的盼望,不在於任何一個政權或候選人,而是在於基督。

成為跨越分裂的群體 彼此尊重聆聽

他提到,有些好友在社群平台上公開選邊表態,而教會必須誠實面對:信仰群體中本就存在多元的政治立場。正因如此,教會更需要操練彼此尊重與聆聽的功課,在小組與團契中營造安全空間,讓弟兄姊妹能坦誠交流、彼此代禱,而非陷入敵對與撕裂。

三、教會應以復活的盼望取代焦躁與恐懼。他指出,一位英國學者曾說過:「主耶穌的復活,是我們進行公共倫理與政治判斷的起點。」既然耶穌基督已經復活,並戰勝死亡,我們便無需以恐懼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因為祂如今仍掌權作王。

因此,教會的見證不應充滿焦躁與不安,而應展現出從復活而來的平靜與信心。在輿論風暴中,教會不是隨之起舞,而是以禱告為國家守望,成為一個穩固而和平的見證群體。

四、教會介入公共議題,幫助人重新定位。「我們要拒絕被煽動的仇恨」,周學信教授引用箴言三十一章8節:「你當為啞巴開口,為一切孤獨的申冤。」他指出,台灣雖然舉辦過許多為地方與國家的禱告會,但多半聚焦在政治人物或教會人數增長,卻較少關注公義與和平的見證。

他提醒,教會的責任不是讓人避談政治,而是幫助信徒重新定位,學習在混亂中分辨與回應。正如耶穌所說:「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馬太福音六章33節)教會應引導信徒以神國價值為首,活出對真理與正義的見證,而不是陷入仇恨與對立的旋渦中。

相關新聞:在罷與不罷的混亂中如何歸於平靜 ─從罷免政治風暴看信仰實踐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