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吳信惠
受訪者/李雀美牧師
採訪/高俐理.整理/吳信惠 供圖/連和影音
李雀美牧師,臺灣貴格會非比教會的主任牧師,也是「神國資源為基督協會」長期支持者。丈夫李政隆牧師去世後,她除了牧會,還接手基督教恩友愛心協會救貧濟窮的服事。隨著本會創辦人高俐理(Lily)在臺灣北投的專訪,讓我們一起來發現:哪些經歷塑造了今天的她?又有甚麼理念成為她服事的動力?聽聽這位牧者如何以生命唱出對上帝的頌歌。
在基督裡的「自由人」
Lily:尚未信主時,您就已經是助人為樂的所謂「好人」。可否談談信主之後「好人的改變」?
雀美牧師:未信主時,我就定意活著要對得起良心和社會;寫文章時筆端要傳達愛。但我自己的良心真的好嗎?誰能定好壞?
聖經裡沒有好人與壞人,只有罪人與義人。信了耶穌,我的準則便如詩篇86篇11節所說:「耶和華啊,求祢將祢的道指教我;我要照祢的真理行;求祢使我專心敬畏祢的名。」
敬畏並不是說看到神就害怕;而是以公義公平為根基,享受神的慈愛。
從前在拜佛的年代,惟恐哪個地方做得不好,招惹咒詛,擔心家產沒了;其實沒有平安,反倒愁苦。當我信了耶穌,把眼光轉向神,在耶穌基督裡看見神的愛中有序,恐懼感沒有了,就得著自由。祂的公義看起來像是限制人,沒有自由;我卻在神的公義慈愛裡,自由地享受神。
好人好事都能幫助社會成長嗎?好比幫助街友,施捨不見得就是助人。無限給予,會把乞討的胃口養大。要幫助他們走出邊緣人的狀態,獨立自主,才是真正的幫助。
Lily:您是出色的兒童文學家,丈夫李政隆牧師是傑出的建築師。會不會兩人都很強勢?您們如何維持婚姻中的平衡關係?如何做出家庭中的重大決定?
雀美牧師:夫妻生活就像在跳華爾茲,你進我退,我進你退;就是在進進退退之間,才會優雅。丈夫個性確實很倔強,但也有很柔軟的一面。
有天晚上他沒有回家,也沒有打電話告訴我,讓我既害怕又擔憂,一晚沒睡。而他直到隔天中午才回家。原來看到一位歐巴桑生病,他買飯給她吃,帶她去看病。送她回住處後,在她家門口守了一夜,隔天為她準備了午餐才回家。
我從相處中學到,雖是對真理及對的事情不妥協,但不要起衝突,慢慢協商溝通。他也給我很多自由,在經濟上很信任我。彼此尊重及依賴,維持了我們的婚姻。
政隆是建築師,有豐厚的收入,想開診所幫助貧窮的人;想要投入社會運動,執意為社會和人民爭取自由與發聲的機會。深怕家人因此受到驚嚇,他不想有後顧之憂。當他提出不要有孩子時,我也接受了。
後來政隆開始在基督教恩友中心服事貧困家庭和街友。他希望協助他們,以防有人煽動街友成為社會亂源。他的異象是「福音救國」,以傳福音為主,濟貧為輔。
關懷之心的素養
Lily:從我的觀察,發覺您很會照顧人,不僅展現在服事上,也展現在對待周遭的人。這樣的特點是怎麼養成的?

雀美牧師:最主要的因為是家教嘛!從姊姊照顧我,從媽媽照顧人學來的。媽媽出身於有長工、幫傭的大戶人家,從小就聽長輩吩咐,如果看見乞丐、流浪漢或孤獨者路過,再怎麼晚,都要請他們進到家裡,讓他們飽餐一頓熱騰騰的飯食。隔天早晨也要準備食物,讓他們帶走。
我從小看著媽媽每天早晨煮兩頓飯,先給沒早餐吃的人,第二頓才是給家人。我學到:不只接待弱勢人群,凡是神帶到我生命中的人,都要好好款待。雖然父親很早就過世,但母親持續憐憫助人,她的日子其實過得很快樂,也很長壽。
爸爸過世時,我大概七歲吧!對父親記憶很少,媽媽說,爸爸是臺灣日治時期設計嘉南大圳、興建烏山頭水庫的土木工程師八田與一的嫡傳弟子的弟子,也是位結構建築師。我很景仰他。
在他的葬禮時,我問媽媽:躺在棺木裡的爸爸為甚麼不回家?媽媽紅著眼眶笑我傻,說:爸爸死了,就不能回家了。她又說:人若不好好照顧身體,就會生病。她用我能理解的言語解釋,讓我對死亡不恐懼,也立志讀醫。
Lily:但是您在大學時主修中文,去日本研究兒童文學。那麼後來如何從學醫的志向轉到文學的呢?
雀美牧師:高三的國文老師是位氣質很好的滿清格格。她說不要以為只有讀醫才能醫人;醫人的心也非常重要。而文學能醫治人心;心理健康,身體也就健康。
考完大學後,我嘗試寫了一本童書《淘氣的鼠弟弟》,還得了第六屆洪建全兒童文學獎的第一名。之後我開始寫少年小說。
大學裡一位基督徒老師施常花說,兒童教育範圍很寬廣,也包括兒童文學,特別是兒童繪本。好比安徒生童話或伊索寓言,帶給小讀者很多智慧。所以老師鼓勵我出國研修兒童文學和繪本。
一次讀到史學家湯恩比(Arnold Joseph Toynbee)在著作裡提到,讀歷史會得智慧,研究歷史能一窺生死,也能知曉將來的生活走向。我開始鑽研歷史。在東京大學研讀兒童文學時,教授看我興趣寬廣,就建議我去史哲研究所。
Lily:請談談您對人文關懷的看重。
雀美牧師:從創世記到啟示錄,上帝向來要人享受祂、經歷祂、見證祂,這是上帝的智慧,要人有休息時間。
臺灣正在積極開發休閒觀光業,尤其重視人文、歷史。例如今天進行採訪地點所在的臺北市北投區,除了山水樹木的自然景觀,知名的溫泉區,也有在建築和館藏都值得參觀的文物館與圖書館。我常常來這裡散步,呼吸新鮮空氣。
我覺得人如果沒有人文素養,生活可能只有酒氣銅臭。丈夫的專業就是保護文化產業和建築。過去研究、保存廟宇文化多年,信主後就進行與戶外有關的臺灣歷史研究。
建築物不會說話,但是外在和內在結構能呈現故事,且與歷史連結。我們夫妻倆常開車到處去看古蹟建築、民俗建築,想要與基督教文化連結。
以五星級的服事尊榮人
Lily:您目前也協助恩友愛心協會,接觸與服事的就是所謂社會最底層的人。同時您也是講求品味的人。請談談這兩者之間的平衡。
雀美牧師:我享受神所賜的美好及供應,在吃喝美食前,先有預算,享受多少便奉獻多少。我想,在基督裡的自由是:深信賞賜的是神,收取的也是神,不怕錢沒有了。只要蒙神悅納,生命沒有破口,神所允許發生的事情,我都安然順服。
我的生活講求精準、精緻、精彩,如此人生會活得很好。我也以這樣的信念服事。

丈夫政隆認為,服事對象的穿著如何,服事的人也當如何,好像彎下腰來服事他們;但我不這麼認為,穿著華麗的國王也能放下姿態來服事他人。
神是豐盛的,絕不是貧窮的;我們要是穿著破爛,我想不太能吸引別人來服事,也無法讓接受服事的人看見神的豐盛。因著神的豐盛,我們可以在奉獻與享受中自由拿捏。相信神也樂於看到我們享受生活。這並不是成功神學或樂天派,而是明白要照顧好自己,才能長久服事,才能有超水準的服事。
當有人奉獻給恩友中心,我們會精簡節約地使用。在預算許可下,我告訴負責同工們:有人要尊榮你們,去大飯店住個三天兩夜,讓大家有機會享受。我常說:沒吃過滿漢全席,就煮不出滿漢全席的大餐來服事人;沒住過五星級大飯店,就不能以五星級飯店的乾淨整潔來服事人。
秉持這個信念,凡來到恩友的人,就先帶他們去洗澡。從整理身體上的乾淨,一步一步提升街友、貧寒朋友的生活水準。
服事的時候,盡心盡力服事;享受的時候,在主裡好好享受。政隆牧師過世後,我一直以這樣的理念勸勉同工。同工們的視野、氣質也改變了,謙卑服事來恩友的人,而街友面對生活的態度也跟著改變。
我並不是募款來享受,這些都是神的恩典。就像創世記33章裡所說的:「神恩待我,使我充足。」
Lily:同意!您的理念跟KRC的理念不謀而合。基督徒忘了跟神是父子的關係。如果有的只是乞丐的靈,就絕對給不出去。愛鄰舍如同愛自己;不知如何愛自己,怎能把最好的給別人呢?
雀美牧師:說到愛人如己,街友很多都是放棄自己,才會陷入越來越深的貧窮。我們就慢慢教導如何自愛;有神的同在,有神的榮耀,要活出榮耀的生命。這不是炫富,而是引導他們如何過整潔的生活,吃喝應對的禮節,從愛己學習愛人。
把追思禮拜辦成佈道會
Lily:您對追思禮拜有特別的負擔,幫家屬寫訃聞,幫逝者出版追思文集。您的動機和動力是甚麼?
雀美牧師:聖經教導要與喜樂的人同樂,也要與悲哀的人同哭;傳道書裡也說:智慧人的心在遭喪之家。
在陪伴喪家時,我發現他們在面對生死時,會思考人生與生命的意義。家族中有人未信主,追思禮拜可以帶進福音。所以全教會都把追思禮拜當成佈道會,詩班、司會、總務同工等積極籌備,例如印製精緻的程序單和文集。
追思禮拜只是幾個小時,結束就過去了。讓家屬、會友寫些緬懷短文,編輯成冊,讓文字成為生命的出口。之後在思念故人時,還能拿出來翻看。
我曾幫母親編了追思文集。母親過世20年後,一位朋友打電話來說:讀了那本文集深受感動,願意信主、受洗。在文集中還可記錄家族的傳統、回憶、省思,讓前人的信仰可以延續。這也是信仰傳承。
主耶穌基督說:「使萬民作我的門徒」,甚麼時候都得「去」,甚至是流淚的時候。教會一位長輩過世,我在他旁邊撫著他的額頭禱告,像在對自己的親人般。他未信主的弟弟非常驚訝,說自己家人都不敢這麼做,我怎麼不怕?沒有信主的人碰到喪事有沖煞禁忌,我說我們相信主賜平安。耶穌基督已經戰勝死亡,祂賜愛和恩典給我們。
拯救的方舟,天國文化的基地
Lily:您的談話都是有關事工或是教會,感覺您非常樂於服事。可有退休計畫嗎?
雀美牧師:對我而言,生活、工作沒有重擔;時時以享受主裡安息的態度來工作。也就是耶穌所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叫你們得安息。⋯⋯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
耶穌33歲升天,所以我們的心態可以永遠都是33歲;我也禱告:「主啊,願我永遠33歲!」不是說我不想退休,而是一種承諾、一種負擔。
當年我受貴格會差派開拓非比教會,是承諾也是負擔。鄭新教老牧師說:「你們雖然少少的人出去,起初微小,終究必豐盛發達。」 2013年按牧後,我的12字箴言是:「承諾承擔,蒙召蒙恩,有愛有羊。」
我在這個位分上時,以尊榮看待這個位分;現在要提拔能力更強的年輕傳道人來非比教會服事。相信聖經所說結出30倍、60倍的好果子,還有千倍的。神真的是奇妙賜福的神!
我曾是慈濟人;慈濟說自己是普渡的船。我相信,也如此禱告:在基督耶穌裡,有一艘拯救臺灣的挪亞方舟!我相信這艘方舟會成為臺灣天國文化的基地,成為臺灣文物古蹟轉型、轉化的基地。
回顧過往,瞻望未來,我繼續存敬畏的心,在喜樂中隨時思想、敬拜、服事神。對我來說,生命是一首頌歌。盼望當我見神的那天,能對神說:「神啊!我不負所託。」
本文取自《神國雜誌》 79期神國管家 Kingdom Stewardshi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