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容珍/採訪報導】華人傳統教育教導我們要順服權柄、服從師長,若被權柄侵犯權益,該如何因應?是否真的要「凡事」順服?有沒有界線需要注意?堅持界線可能會受辱,甚至被霸凌,但若不堅持界線,衍生問題更多。台師大女足隊學生抽血案,對於校園中如何保護自己,可帶給我們省思。
中央大學法律與政府研究所王燦槐教授受訪時,談到如何設立界線,以及保護自己的方式,提出以下四點建議:
從自我保護機制回到關係本質
一、 建立自我察覺,不要否定自己的感受。
她指出,其實每個人內在都有自我察覺和保護自己的機制。當我們與人互動後,若對對方的言語、眼神、動作,或是所要求的配合事項感到奇怪、不舒服、不安或困惑,就應該正視這些感受,而不是急著否定自己,認為自己是不是「小題大作」或是「太敏感」。這些情緒反應其實是在提醒我們:某些界線可能正被觸動,值得停下來傾聽和釐清。
二、解釋自己為何有此情緒,回到關係本質。
當我們進一步理性思考,或許會發現自己其實是因對方的某些言行感到不舒服,例如他做了什麼、說了什麼,而這些行為觸動了我們內在的不安或不舒服情緒。此時,可以回到關係的本質去釐清。師生關係不同於家人、朋友,或是職場中的上下層關係──老師的角色應當是教導、關懷、輔導與愛護學生。那麼,對方是否履行了這樣的角色?若師生關係被扭曲為兄妹、朋友,甚至過度親近的角色,那就是跨越了應有的心理界線。當我們清楚這些關係的界線,也就能明白,那些不舒服情緒,可能正是源自這些界線被模糊或侵犯所產生的不安感。
三、釐清是否涉及倫理問題。
有時候心理上的不舒服,可能來自對方言語或行為上逾越了其應有的權力界線。她提醒,若對方已經做出某些不恰當的行為,我們應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感受,提出反應。不過,也需要自己在心理上具備一定的穩定度,表達時保持冷靜,不需用激烈或指責的語氣,而是清楚地指出讓自己感到不對勁的地方,特別是那些牽涉倫理或道德界線的部分。
例如,可以說:「我知道老師是想幫助我,但你剛剛的說法,讓我感到被控制了。」或是:「我無法接受這樣的做法。因為這已經超出了我所認為合適的界線。」這樣的表達有助於讓對方明白,我們對事情的看法,以及我們不認同、不喜歡這樣的互動方式。這也是為自己設立健康界線的一種重要方式。
回應自己不舒服要有策略方法
但是她也提到,回應其實也是要有策略。因為絕對不是回應一個人就有效,一定是要回應到有人願意聽你說,回應才會有用。通常老師若敏感,就會馬上向學生道歉。
四、若被刁難或責罵,應尋求協助。
王教授指出,若學生在表達自身感受後,對方不僅沒有改善態度,反而出現責罵、刁難等報復性行為,學生應進一步向學校系主任、諮商中心或有權柄的師長反映。若校內機制無法妥善處理,再進一步向外界求助。
若事件可能涉及違法行為,當事人應儘早記錄發生經過,無論是透過書寫、錄音,或告知可信賴的親友,保留相關證據。必要時可尋求輔導或社會資源的介入,例如法律扶助基金會、社會局、教育局,或信任的教會牧者與長老等。重要的是,不要獨自承擔壓力,要勇於尋求外界支持與保護。
採取行動前需要謹慎考量
當對方察覺我們對其言行有所反應時,往往會因此收斂,進而不再對我們有類似的舉動,也可能因此對其他人有所顧忌。換句話說,身為當事人,其實有能力讓加害者警醒與克制,防止行為持續擴大。
她也強調,當我們因他人的言行感到不舒服時,並不代表要立刻採取激烈行動,畢竟人際關係的處理有許多方式與層次。有時候,對方可能是一時情緒失控,若能從整體情境理解,也有助於判斷如何回應。因此,在處理這類問題時,需要經過審慎思考與衡量。
若這件事已嚴重到,即使站出來可能必須承受某些代價,而我們認為這些代價相較於沉默所帶來的傷害仍是值得的,那麼就應該勇敢說出來。害怕是自然的,但更關鍵的是:我們願不願意承擔這個代價?以近期台師大女足隊的事件為例,簡同學在畢業後選擇出面發聲,就是一種勇敢,也是付上代價。
如果我們一味逃避,不願處理,那問題只會越來越嚴重。因此,表達自己的立場,保護自己,不僅重要,也必須有策略、有方法去實踐。
老師對待學生方式需與時俱進
王教授表示,作為老師,面對來自不同世代的學生,對待學生的方式也必須與時俱進。過去講的一些話,或許以前年代的學生不會介意,但現在的學生可能就會感到不舒服,這正是老師需要留意和調整的地方。
在與學生互動的過程中,學生有時會直接表達:「老師,我不喜歡你這樣做。」如果老師願意傾聽,往往能理解學生的感受並作出調整。例如,老師請學生幫忙去辦公室拿東西,若學生說自己沒空,就應尊重學生,而不是強求。
王教授強調,良好的師生互動,其實能解決許多潛在的問題。反之,如果老師以權威姿態行事,不接受學生的回饋,只會讓自己陷入不必要的困境,對彼此都沒有好處。建立互信與尊重的關係,才是長遠之計。
最健康的關係,是老師和學生之間界線清楚。老師對學生只有付出,而非期待回報。老師的角色是教導與照顧,而不是讓學生為自己辦事。學生來到學校的主要目的是學習、是被教育與被照顧的對象。即使是協助性的學生服務,也多是在選課、取得學分的前提下進行。若有需要學生幫忙的情況,也必須事前清楚說明,並尊重學生的意願。
學生來校是為了學習,而不是滿足老師的私人需求。對於那些不太敢表達意見的學生,老師更應該主動關懷、詢問學生是否適應良好。若老師都沒有做到「友善校園」,班級的氛圍也很難真正友善。這也提醒我們,營造友善校園文化,需要從師生互動中落實。
她進一步指出,這樣的事件反映的不只是個別問題,而是整個社會在待人處事上的縮影——父母如何對待孩子、學校如何看待學生、職場中老闆如何對待員工,核心都在於「是否尊重他人」。這也是基本的人際素養。而作為老師,在這方面還有很多努力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