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容珍/台中報導】台師大女足隊學生抽血案,引起社會震驚,對職場和教會也值得省思,特別從「權柄」與「界線」來思考,在上位者的權柄,界線在哪裡?如何不濫用權柄?下屬或會友是否「凡事」都要順服?若被權柄侵犯權益,當如何因應?
台中繁星教會主任牧師陳建宏(Vincent Chen)受訪時表示,教會的屬靈領導力(Spiritual Leadership)和職場領導力( Marketplace Leadership),目的和做法上就有差異。屬靈領導力是以聖經原則為中心,目標是帶領人回應神的心意、使命或異象;職場領導力以專業領導力原則,發展團隊達到企業願景和目標。無論是哪一種領導關係,很多問題是出在「管理期待」的議題。
期待、目標、權力、責任須透明清楚
以台師大女足案為例,彼此的期待不夠清楚,目標、權力和責任不夠透明,才會到最後才發現,做的事情跟付出和預期的成果有些出入。因為學生比較缺乏社會經驗,帶領的老師必須主動說明期待與目標,以誠實正直的態度讓學生清楚這些規則與期待,才不致使權益受損,造成如此長期的傷害。所以,不管在教會服事或進入職場,與管理者之間,一定要把雙方的期待目標弄清楚,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誤會、紛爭,甚至霸凌等情況。
對於權柄和管理期待,需有明確的方向和界限,通常至少有清楚界限的定義後,初步的方向就可以確認,再來談角色定位與任務目標。常見的有四種「界限」期待:
一、時間界限(time boundaries)。最常發生的是對時間期待不同。在職場,老闆要求加班、付出,或責任制等,按照勞基法有規範計算時數與薪資的明確規定;在教會內,牧者或同工下班後有額外的服事,晚上還有小組,或是參加外展、額外的探訪行動,這要視為理所當然的服事,還是加班?這種情況,就可以按照教會的發展模式討論清楚。
繁星教會為例,會和同工溝通清楚,如果晚上額外服事,多少小時內,視為服事,包含營會或特會的頻率;如果有特殊需求,需要連續服事較長時間,就可以給予休息時間來調假貨調休。如果不溝通清楚,很容易變成「家庭即工廠」,將工作延伸到家庭。如果只是偶爾加班,大家保持適度彈性互相協助,但若長時間加班,就需要有機制來調整。通常責任制的職場,工作時間相對彈性,給自主管理高的員工有更大發展的空間,所以時間界限(time boundaries)的合理期待要先釐清。
避免「軟性霸凌」和「有毒的話」
二、情緒界限(emotional boundaries)。在職場或在教會,常常因為工作需求,彼此在溝通和表達、說話的態度都會影響彼此之間的關係,不管是帶領者的態度或者員工的態度。這些情緒管理的學習在現代職場包含教會服事是人人都需要。有些案例,老闆可能不會打人、罵人,但是每天對員工冷嘲熱諷,讓人不舒服,或是員工每天「躺平」,或是表面工作,內心已經「安靜離職」或不作為,造成工作辦公室氛圍不佳,這也會帶來情緒的張力。有些案例是同事之間常說負面、抱怨的話,偶爾講一兩句沒關係,但若常常講,講到最後,大家情緒氛圍就會變得很不好,從某種角度,也是一種「軟性霸凌」他人。另外,主管常常罵員工,常說出「有毒的話」,也讓人心情感到很負面。所以情緒的界限期待,是很需要通過彼此溝通界定出來。
此外,員工壓力處理方式也需要討論規範,譬如有些公司要求上班不能上網看新聞、看影片、或是進社交網站超過多少時間,但是,不能觀賞不合公司價值觀與不和善良風俗的影片與網站。或是職場每週有特定時數去公司健身房運動等來抒解壓力。情緒管理也是現代職場和教會面對很多的挑戰,不同世代的需求也很不同,如果要訂出很細的規則永遠無法完備,所以,重要的期待討論清楚後,提升與培訓牧者和同工的情緒和壓力管理是比較積極的做法。
三、物理(身體)界限(physical boundaries)。通常是指人與人之間的空間距離。我們互相問安,能不能碰觸彼此身體?要不要擁抱、握手或拍拍肩膀?過去美國有些牧者出問題,就是從肢體接觸開始,最後造成出軌或傷害。另外,雙方的空間距離,譬如,我看著你的眼睛講話,隔一公尺就好好講,但若是靠得很近,甚至快貼到對方的肩膀就不適宜。否則,一但界線沒有拿捏清楚,很多人就容易產生不必要的職場霸凌或性騷擾困擾。這部分在職場與公司都有相應的參考作法與建議。
四、屬靈的界限(spiritual boundaries)。當領袖對員工或是同工有些領受的分享,也要讓他們可以消化、分辨,若是基督徒,還可以做進一步禱告再回應,因為神也會對每個人說話。特別是重大的決定或方向決定,譬如要不要全職?甚至要不要搬家?是否和誰結婚?是否去特定的公司工作?也許領袖的領受,是為了愛員工或同工,但是仍要讓對方有分辨空間,或是找其他人諮詢、確認等,也是幫助對方成長有能力分辨與自我負責。
此外,「當責」(accountability)問題也是期待落差常見的案例。通常在中大型企業責任界限相對比較清楚。特別是在崗位職務說明、工作角色、組織層級定位等反觀,教會因為事情太多,人力資源有限,反而不是有非常清楚的職務說明,都是邊做邊學邊修改。職責不清楚時,有些願意做的人會非常忙,有些人未必很忙,事情做得不理想時,做事的人通常可能被唸,。久而久之,做事的人就不想再做。從某個角度,要給彼此多一些學習的空間,或者應該幫助對方有一些相應能力的支持,包括一些訓練、輔導、教練。員工也需要主動積極的學習,在職場中以負責的態度完成任務是為主作,不只是為人作。
明確界線和管理期待是提供在職務、目標、定位和工作態度等期待的初步需求,來減少不必要的誤解、霸凌、或職場傷害。但更積極的是需要同時塑造健康的職場文化或領導文化,以價值觀和文化來建立職場氛圍與服事團隊。
透明回饋機制 愛心說誠實話
陳建宏牧師也有幾個提醒:
一、彼此期待要非常清楚。二、要有透明的回饋機制。
台師大足球隊抽血案,學生忍耐累積很久。首先,彼此的期待不清楚、目標也不清楚,學生不知道老師在做什麼研究;而且,沒有好的回饋的機制。當學生反應意見,不知道跟誰說,也不知道怎麼說,拖到最後變成兩敗俱傷。
他說,很多關係出問題,不管是職場上下級關係,教會弟兄姐妹的關係,甚至夫妻、親子關係,都在於溝通問題。譬如你期待我做這,我期待你做那,結果雙方都沒做到,也不溝通,或無法溝通,撐到最後變成「火山爆發很難收拾」。在職場如果有明確且透明的溝通管道、方式和溝通文化,隨時可以溝通、隨時可以約時間討論重要議題,這個需要雙方的努力、學習與調整,來建立溝通的習慣。
三、用愛心說誠實話。是溝通的再升級。對大多數的人並不容易。當然,首先要有信任的基礎,若有好的信任基礎,大家就會願意用愛心說誠實話。譬如,老師的要求太高,學生已經受不了,學生可以提出需求、看法來討論。老師對學生也一樣,學生不投入、甚至影響他人學習,需要老師的指正。不管教會領袖和同工之間,或是公司上下級之間也是。
他過去在做企業輔導的時候,常發現主要的信任如果沒有建立起來,又不願意調整學習時,後面很多衝突都很難解決。要不是冷戰不講,消極配合、躺平,或是雙方對幹、起衝突,彼此講難聽的話,甚至最後訴諸法律。因為不願意協調溝通,彼此不信任了。個人和團隊將受到巨大傷害。另外情況,當成什麼事情沒有發生,不斷的忍耐,然後委屈求全,直到最後爆發離職,甚至到外面去放話,這些衝突處理模式都是不樂見的。所以,以愛心說誠實話是必要的,但是,也需要一些信任基礎和溝通技巧,帶來生命的益處。
信任要先被建立否則衝突難解
從屬靈的角度來說,領袖的目標最終要回到耶穌的心,用耶穌的心來管理團隊。彼此也要有意願來進入這個關係。耶穌以教導、提問、展示、禱告、責備等方式來帶領門徒,這個師徒的發展旅程(Journey of spiritual mentoring)的確很需要學習,這部分有機會可以多探討。總之,領袖的領導特質,很決定領導風格和文化。
例如,有些人雖然心地善良,動機良好,但若沒有建立良好管理的邏輯和流程機制,到最後遇到困難只靠個人去處理和磨合,無法有效發展團隊; 有些人剛好相反,有明確的管理思路和決段力,卻又缺少個人的細緻同理心,也無法讓人真正融入與回應。領導團隊最終無法靠一個人,需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讓領導力是團對力,更能豐富整體團隊的多樣性,但是核心價值與異象使命的對齊是重要的基礎。
Vincent牧師表示,面對新時代00後的年輕族群,幾乎每五年就是一個文化跨越,對領導者和部屬關係的發展有更大的挑戰。這個族群希望工作角色、職權、任務、流程和目標,以及期待相對更清晰,若是不清不楚,變成「道德綁架」或是「情感勒索」反而是不被接收。不同世代對上下級的關係、領導,其實一直在變化與調整,疫情前後也有所差異。對權柄和界線限處理就要更加注意,因為不同世代的期待已經不一樣,以前學長學姐都這樣,而後現代年輕人對自己的權益、時間跟空間感的自主性要求更高,也希望有更明確的方向與目標,對領導者來說,保持學習,才能知道團隊的成員他們的需要,而被帶領者也願意虛心求教、積極學習,雙方在團隊中猶如保羅和提摩太的關係,彼此相愛,相互成全。
最後,台灣面對跨文化族群上下級關係,也越來越多。大量的國際生來台灣求學和工作,無論是教會團隊或是職場會接觸不同國籍的人,學校團隊更是面對這些挑戰的第一線。不同的國家在領導關係的需求也不一樣。所以,在帶領不同國籍的同工或同學的跨文化認知、使用權柄、權力距離和溝通方式要如何適度調整,也是今天領導者和牧者的重要課題。雖是挑戰,也是擴張與提升教會發展的機會。如同初代教會門徒宣教對象不斷的被聖靈擴張,從耶穌撒冷、猶太全地、撒馬利亞、到歐洲甚至到地極。從領導者和被領導者的期待和界線管理開始,目標是雙方能積極的學習合作、溝通、調整和成長擴張、來創造關係與成果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