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主筆】暑假轉眼已過近一個月,對許多家庭而言,似乎是和過去的情節一樣,只要孩子平安,而且好像也參加了一些暑期活動,大人們的工作節奏也沒受到什麼影響,甚至全家也有一些旅遊、親子活動,所以看起來整個孩子暑期生活的安排好像還蠻充實的,沒有什麼問題好說。
在這個表象之下,仍然有許多值得檢視的隱藏問題,對家庭的發展、親子關係及兒女的成長等等,是有關鍵而長久影響的,且不容迴避的。
早在2019年時金車文教基金會的《青少年暑期休閒》相關調查已顯示出迫切的問題,有79.3%的青少年不會自覺有責任安排暑期生活,另有57.1%者不會自己蒐集暑假休閒活動資訊,而最常參與的休閒活動正是多數人(73.7%)都會直覺反應出的答案,那就是玩手機。
孩子暑假在家也會暗藏危機?
而同一份調查裡也顯示,青少年暑假最常待的場所是「家」,比例高達80.1%;這似乎是不錯的答案,但是否讀者也馬上聯想到此發現的另一面,那就是對承載孩子多數暑期生活時間的「家」,我們似乎很少有所設計與調整,無論是軟體或硬體。
2023年董氏基金會引用南澳大學的研究「以358名4到5年級小學生為對象,追蹤超過2年的時間,結果發現在暑假裡,孩子們每天活動的時間減少12分鐘,久坐時間增加27分鐘,使用螢幕時間增加70分鐘。」更清楚表現出一個極易被忽略的問題,那就是暑假孩子在家,但這一段漫長的居家時光,我們常忽略其中仍是「問題多多,暗藏危機」,例如各項成癮症利用暑假迅速擴張勢力,不知不覺地吞吃了孩子們的成長與青春。據此,茲提供三點供家長與關心此議題的您參考:
暑假應提前規畫教室外的學習
一、視暑假是另類「教室以外的學習」,並且由父母主導的寶貴時光:學校的學習由老師主導,並且多數時間是在教室裡面推動,但完整的學習也包括教室以外的學習,所謂「行萬里路」正是此理,而這部分正是家長能夠大力發揮的空間。有調查如《親子天下》(2025)指出,現代的孩子期待「平衡型」的暑期規劃,就是既有安排規劃,但又有自由時光,所以家長一定要提前規劃,讓孩子的整個暑假不是在「任意而行」中悄然滑走,反倒是「在外面連結一起學習」(Together outside to learn/TOTL )。
二、兒少暑期居家不應是「擺爛假」,而應有學習目標與課程推動:對許多家庭而言,暑假常是放鬆、自由的代名詞,但是當長達兩個月的日子都用此一觀念來經營時,就會變成「擺爛假」,吃飽睡、睡飽玩平板或手機、平板或手機玩累便找吃的,之後又是惡性循環,這不僅是虛度光陰,更是對人格養成與價值發展極為不良的負面烙痕。
建議家長與兒女應有積極的對話與討論,公開表達各自的期望,以求得最佳共識,進而共同規劃學習目標與課程內容,以致整個暑假是在有計劃的引導下,建設性地開展開來。
建立親密與同理關係的最佳時機
三、暑期是父母扮演教導者、諮商者、遊戲夥伴等建立信任關係的最佳契機:我們主張「用陪伴堵住破口」,不讓孩子陷入各種成癮症的網羅中,尤其是數位、網路成癮症等。
其實,人之所以依賴社群網路等媒體平台,一方面是有好奇窺探、掌握資訊等原因;但不可迴避的因素卻是孤單寂寞,原來人都期望有親密關係的包圍,但當漫漫長假,父母卻無法陪伴左右,所以孩子藉由數位網路內容來取得人際互動的滿足,即便所瀏覽的只是熱鬧但卻缺乏意義,甚或是充滿錯誤價值觀的短影音作品亦然,因它可以讓人覺得不孤單。
其實暑假是親子建立更親密、更同理關係的最佳時機,更是父母能充分展現教導者、諮商者、遊戲夥伴等角色,進而建立親子更和諧、合一的關係的關鍵時刻。如果家長願意放緩工作進度,利用這一段時間多多陪伴孩子,談天、談心,你將會驚訝地發現孩子將不再視平板手機為唯一取得滿足感的管道,因著父母、家人的陪伴,孩子的心靈視野有了來自家庭與親情歡樂的瑰麗色彩。
聖經瑪拉基書四章6節:「他必使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免得我來咒詛遍地。」當父母與兒女的心相互轉向時,你將會發現猜忌、苦毒、疏離及各樣的成癮陷阱等都會逐漸遠離,一切都將雨過天晴、開展在您的全家面前,超過所求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