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梁敬彥/台北報導】近來掀起熱議的紀錄片《造山者》,描寫半世紀前台灣在內外交迫下,如何篳路藍縷推動半導體產業。當時,台灣正面臨產業轉型、美援中止、退出聯合國、石油危機與日本斷交等多重衝擊。紀錄片《造山者》的背後,展現的正是那股不向逆境低頭的堅毅精神,而台積電最終也成為台灣的「護國神山」。
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不僅是一群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工程師,願意在國家需要時暫時放下個人規劃,自發響應時任經濟部長孫運璿的號召,挺身而出;台灣人民也展現「同島一命」的團結精神與實際行動,攜手走過危機。台灣一度躍居亞洲四小龍之首,締造舉世稱羨的經濟奇蹟。
在現今動盪世局中教會的角色
然而,現今的台灣正面臨一連串深層挑戰,包括貧富差距擴大的「M型社會」、罷免投票後持續的政黨對立與社會撕裂、美國關稅政策對經濟發展的隱憂,以及兩岸關係日益緊繃的變局。在這樣動盪的局勢中,教會如何堅守方向和使命,成為混亂中的明燈?未來十年將面對什麼樣的挑戰?而這樣的時代,又為教會這個信仰群體帶來哪些試煉與契機?
中華亞太安全治理學會研究員廖天威博士受訪時表示,自19世紀以來,全球歷經三波民主化浪潮,第三波始於1974年葡萄牙康乃馨革命,延續至到1992年東歐民主化,台灣正是這股浪潮的受益者之一。根據英國《經濟學人》公布的「2024年民主指數」,台灣排名全球第12,亞洲第一,顯示民主制度的成熟與發展。而1974年也是台灣政府決定推動半導體產業及十大建設的關鍵之年。當年政府在內外交迫中力排眾議,大膽決策,「今天不做,明天就會後悔」的信念推動下,奠定了日後數十年的經濟發展的基礎。
廖天威說,他自己經歷過那個台灣經濟起飛和台灣錢淹腳目的年代,當年政府無論是推動半導體發展還是十大建設,其實外界反對的聲浪都很大,但因為當年台灣的政治環境,是國家威權體制與高度保護主義下的產物,和有限度民主,也就是執政掌權者可以強力主導並推動。時至今日,台灣已經是高度自由化的民主社會,未來無論是哪個黨執政,都不太可能像當年「政府說了算」。
廖天威指出,《造山者》所描繪的年代,台灣正面臨石油危機、台美斷交、中共威脅侵台等動盪局勢,與今日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儘管物質匱乏,當時的台灣人民普遍相信「吃苦當吃補、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與「愛拚才會贏,我的未來不是夢」。愈是艱難環境,愈能激發不服輸的堅毅行動力。他們不僅顧念自身,更願盡一己之力守護國家與家園。
廖天威表示,在那個台灣內憂外患、風雨飄搖、國際不看好的時代,人民不分族群,共同展現「同島一命、生命共同體」的行動力,奠定了經濟起飛的基礎。這正是今日台灣與教會信仰群體亟需重新找回的核心價值。
教會要看到當代的需要採取行動
擔任教會執事的廖天威指出,未來10年,台灣將面臨高齡化、少子化與缺工潮等衝擊,這些現象也將深刻影響教會的牧養模式、傳道人與全職同工的人力需求,以及聚會型態的轉變。他認為,教會當務之急,是在本土化福音外展、人才培育、社區建造、內部傳承與偏鄉深耕上更積極行動,回應上帝對當代台灣的心意。正如早年物質匱乏時,教會和天主堂曾發放衣物、奶粉、麵粉和棉被等物資救助貧困;而在學習資源稀缺的年代,彭蒙惠等外籍宣教士則看見年輕人需求,創造學學習英文與接觸福音的機會。
廖天威指出,從福音協進會公布的台灣教勢報告可見,近年教會總堂會數雖有增加,但主日聚會人數並未增長,呈現結構性停滯的現象。他觀察到,各教會在福音外展上有不同的對象和策略,建議可更緊密結合社區建造。所謂社區福音,不僅是辦活動、邀請鄰舍聽福音,更是在鄰居有需要時,教會能及時伸出援手──看見需要,立即行動,成為在地的祝福。
以近期南部風災為例,許多民宅因風雨受損,不少教會本身也是受災戶,仍能成為社區的祝福。廖天威指出,即便在鄉鎮,教會背後多有宗派支援,災區教會除了請求代禱,更應主動向所屬宗派或聯會反映鄰舍修繕的實際需求,讓宗派能整合資源、動員具備修繕專業的信徒下鄉協助。在傳統信仰濃厚、偶像遶境頻繁的地區,教會更可藉機主動出擊,宣講福音。
他強調,面對人心普遍失望的時代,教會的牧養和福音外展若能更敏銳於人心和社區的真實處境,進行處境化牧養,就能迎接未來10年的挑戰。台灣教會不僅要世代合一,更要薪火傳承。正如當年發展半導體時,國家選派青年出國深造,他們如同聖經中的「基甸勇士」,擁有專業,也願意奉獻。今日教會亦需培育這樣的人才,結合信仰與專業,回應時代的需要。
像《造山者》栽培年輕世代
以他所屬的教會為例,多年來持續推動栽培有呼召的信徒進入神學院,建立穩定的人才培育計畫。他強調,面對台灣即將到來的高齡化和少子化衝擊,教會不能只依賴尋找現成的「即戰力」,而應如《造山者》所展現的精神,願意投資年輕世代,栽培他們成為神國的將領,為未來的牧養與使命預備工人。
廖天威引用尼希米記八章13~18節和歌羅西書一章15-16節,勉勵教會不要過度追求聚會人數的增長,而應專注於培育每一位信徒成為手潔心清、信仰端正的耶和華軍隊。
他指出,在罷免投票後,台灣的政治角力仍未止息,朝野各有盤算,社會乃至教會內部依舊存在撕裂和對立的氛圍。他提醒,台灣之所以能夠創造經濟奇蹟,不只是《造山者》所描述的半導體發展,更有賴全民同島一命、齊心打拚的精神。
面對當前挑戰,教會如何帶出和解與真理?廖天威引用歌羅西書一章16節強調:「因為萬有都是靠他造的,無論是天上的,地上的;能看見的,不能看見的;或是有位的,主治的,執政的,掌權的;一概都是藉著他造的,又是為他造的」,這段經文清楚指出,萬有屬主,教會的使命當立基於此真理,為這地帶來醫治與盼望。
廖天威指出,台灣自1980年代中期至1990年代逐步邁向政治開放與民主化,轉型過程劇烈,社會價值觀也隨之翻轉。在這樣的動盪中,基督信仰成為穩定台灣社會的力量。如今,台灣已是亞洲乃至全球在民主和宗教自由上名列前茅的國家,教會若要持續成為國家的祝福,必須從自身開始──超越政治立場和意識形態的分歧,在基督裡尋求真正的合一,放下歧見、同舟共濟,這是當代教會和信徒不可推卸的責任。
他回顧早年台灣面對退出聯合國、和日本斷交等衝擊之際,世界佈道家葛理翰牧師來台舉辦佈道大會,福音的信息安定了動盪的人心。當時許多在台的外籍宣教士,不僅留在教會內牧會,更走入社區、深入人群,回應需要,以實際行動贏得人民與執政者的尊敬。這樣的信仰實踐,正是今日教會在動盪世代中所當效法的榜樣。
廖天威說,教會不應該隨著政黨惡鬥起舞,要回到聖經本身、回到福音本質,從社區做起,從栽培年輕人做起,從實際關懷與公共參與做起,才是真正的出路,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