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汪純怡/採訪報導】726大罷免投票落幕,「修補傷痕」的呼聲四起。台北復興堂嚴啟榮牧師表示,許多社青族群與其父母輩立場相左,投票過後社會上仍可聽到情緒難平的言詞,但政治激情終究是一時,年輕世代更需要關懷的是情慾試探的難題,其影響更甚於政治,這是教會當前更迫切的挑戰。
大罷免第一輪投票底定後,輿論及各界紛紛呼籲社會放下仇恨對立、政黨及治人物反躬自省、停止惡鬥。一場罷免行動下來,有人為了政治議題疲勞轟炸感到厭倦,有人為了未獲得預期結果而憤怒沮喪;面對後罷免時代的社會現況,教會可以如何參與、促進和解?如何引導對話、帶出真理?
幫助會眾將焦點提升至神國層面
嚴啟榮牧師表示,台北復興堂從創會以來有著完全不談論政治的傳統,因為涉及政治就很容易產生特定立場,因此從創會牧師到現任柳子駿主任牧師,牧者本人不會表態,連家人都未必知道立場為何。
然而,不談論政治並非不對話;他在牧養社青族群時發現,與年輕族群無法完全迴避政治話題,因為政治就是年輕人生活的一部分;若教會完全避開不談,年輕人會感覺不關心他們的生活。因此,在牧養現場,他會與年輕世代展開對話,只不過這種對話是鼓勵,而不是表態。
以他個人而言,就避免在社群媒體上談到政治,因為文字容易被片面解讀而帶來誤解,但若有會友要當面聊,他則不會迴避,並留意避免「說服對方」或「害怕被對方說服」的態度。
而在教會整體作法,是為全教會守望禱告,讓會眾的價值觀不被世界媒體塑造,而是基於神國的價值觀;將會眾關注焦點提升到神國的層面,如此即可跨越政治立場,無論政治主張為何,都能為中國大陸等無法公開傳福音的地區禱告。
如何與憤慨失望的選民對話?
這次罷免投票,嚴啟榮觀察到,他所負責牧養20至35歲的年輕族群,與他們的父母立場並不相同;不同世代的觀點主要取決於教育背景和接觸的媒體,加上大數據推播,更使得人們很難跳脫同溫層。
像他在726當天投票後與弟兄姊妹在餐廳小組聚餐,大家聊到罷免案話題時,鄰桌陌生年輕人聽到了就頗感興趣,主動加入聊天,但那位年輕人談話不時充滿激烈的言詞,難掩對局勢的憤怒。
嚴啟榮說,當時他不表態自已的立場,而是以學習的心情來理解年輕人的想法,傾聽這位年輕人慷慨陳詞;在聊了一陣子後,他就向這位年輕人介紹教會及小組的朋友,並邀請年輕人到教會,這位年輕人感到「原來教會的人也Care」、「牧師也可以跟我聊政治耶」,就與他彼此加了LINE。
面對罷免案後的社會修復與和解,嚴啟榮認為,從價值觀的角度切入才是解藥,「談和好、談饒恕、談原諒以及神國的價值觀」,而不是從政治角度著手;並且致力塑造一個可以傾聽、對話的平台及文化環境,這樣做既不偏袒任何一方,也可以避免哪一方因站定立場而感到羞愧,就減少未來修復關係的成本。
教會的和解策略:神的國高於人的國
他表示,在投票前,他都鼓勵教會年輕人踴躍去投票,這不是為了支持特定結果,而是讓會友認識到參與其中的責任,「當投下票的那一刻,我們就有責任了,這件事就與我有關」。
而投票後,無論結果是否合乎預期,都應為結果禱告,並為台灣的未來禱告,而不是只為自己支持的一方禱告。若結果不如預期,就為之負責並禱告;若符合自己期待,則禱告所支持的政治人物不要偏離。參與投票,有助於提高為社會、為執政掌權者禱告的積極度。
嚴啟榮強調,教會應將焦點拉回到「神的國高過人的國」、「神的意念高過我們的意念」的聖經真理,提醒弟兄姊妹:要在意的不是地上的國,我們要為在上位者禱告,但不應將希望寄託在投票結果上。在世俗社會非黑即白的對立中,教會提供了一個獨特的「第三種結果」,天國的價值觀是永不過時的。
政治之外 青年更深層的生命挑戰
在政治激情過後,嚴啟榮坦言,年輕世代面對的是更深層的生命挑戰,政治議題影響可能只有幾個月,但現在情慾試探、色情資訊氾濫等帶來的傷害卻是影響終身。有些年輕人遭逢這些困境,卻因社會文化的壓力難以開口求助,選擇隱藏問題,這對年輕世代的殺傷力比政治更大。
後罷免時代,嚴啟榮認為,教會的挑戰之一,是對年輕族群的關懷,應更著重於這些深刻的生命議題,其中還包括很多配套及支援仍待努力,這正是教會刻不容緩需要關懷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