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梁敬彥/台北報導】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上帝藉著《以弗所書》六章3節提醒父親,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兒女,《瑪拉基書》四章6節「他必使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則提醒天下的爸爸們,持守父親的職分,看重和兒女關係和家庭經營,帶領家人轉向天上的阿爸父,宣告「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
華人社會長期存在「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文化,父親常承擔家庭經濟支柱重任,很多父親忙於工作,無法陪伴孩子經營親子關係,只能以「努力賺錢讓兒女和家庭物質生活無虞,就盡到做父親的責任」。
也有很多父親雖然每天會回家,也和兒女住在一起,但卻「人在心不在」,親子之間日常生活缺乏互動交流,父親和兒女成了「同住一個屋簷下最熟悉的陌生人」,也因為很多家庭父親的角色是缺席的,在親子關係上,21世紀也被稱為是「無父的世代」。
無父的世代 更要看重父親職分
方興中馬匹輔學健康社福基金會總監張兆遠,就生長在父親「人在心不在」的原生家庭,他和妻子華小芳育有一雙兒女,從兒子張云恩和女兒張語恩出生後,夫妻就帶著兩兄妹到教會,擔任區長的張兆遠,全家都積極參與教會的服事。
張兆遠受訪時表示,「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阿爸天父用祂無條件的愛,教導他怎麼用「為父的心」去教養和陪伴兒女,從兒女年幼的時候,就能夠走在耶和華所悅納「當行的道」。
孩子從小到大,張兆遠一家四口每晚都會一起家庭祭壇禱告,即便他因為工作出差在外地,都看重在禱告中彼此祝福,他也很看重經營和兒女各自的精心的時刻,「爸媽個性或有不同,靠主彼此相愛,是給孩子最美的禮物;爸媽看重家庭經營和教會事奉,是給兒女最好的榜樣。」
在今年父親節的前夕,張兆遠的兒子張云恩,寫了一段話送給爸爸,張云恩即將18歲,這段寫給爸爸的話,可以窺見張兆遠努力成為「不缺席的父親」的用心和行動。
兒子寫下對父親的愛與感謝
張云恩謝謝爸爸,小時候就帶著他們兄妹探索體驗人生、一起玩一起服事,爸爸是經營關係的高手,有爸爸的地方,氣氛都非常愉快,爸爸從年輕時踏入教會那刻,就一直堅持信仰到如今,接著將福音的棒子傳給兒女,他看見爸爸是真實的活出信仰,經營美好的家庭,不僅在家庭中善盡父親的角色,身為國家B級馬術教練的爸爸更像是領頭馬,帶著全家持續奔跑向前,持續經歷天父更多的愛、祝福更多人。
張兆遠在婚後,努力在家中扮演稱職的父親角色的背後,其實有一段心酸的故事。
張兆遠回憶自己出生於一個世代傳承的算命家族,父親是第三代傳人,也是家中的長子。為了承擔整個家族的經濟重擔,父親在工作上非常投入,也經常忙於幫助向門求助的親友,而對於他這個兒子的陪伴,則是缺席的,這也成為張兆遠心中的一個缺口。在專科一年級結業典禮那天,張兆遠接到電話告知「爸爸去世了」,在他的人生中永遠缺席了。
後來張兆遠才知道,家族多年來的經濟支柱,看似大樹的父親,一直扮演別人可倚靠的肩膀,自己卻沒有適時抒壓。爸爸去世時,張兆遠從學校所在的台南一路哭著回桃園,張兆遠暗自許下「以後我絕不當缺席的爸爸」的心願。
父親不是不愛我 只是不知怎麼表達
張兆遠對缺席的父親印象較深刻的是,爸爸曾經帶他去牧場騎馬,那時候騎馬是很貴的,一般家庭不太捨得花這個錢。爸爸過世後,張兆遠常傷心地想,「爸爸生前照顧別人,怎沒有多愛自己和兒女一點?」爸爸一生為人算命消災解厄,怎麼會「人算不如天算」沒有化解自己的災厄?
退伍後,張兆遠到馬場工作,當時在教會師母的介紹下,認識了太太,進而結婚,岳父母也都是基督徒。軍醫退伍的岳父,在信仰上給予張兆遠很多屬靈滋養和為父的榜樣,這對張兆遠後來自己成為父親和建立基督化家庭,幫助很大。
張兆遠說,他的岳父95歲時安息主懷,岳父生前在一間小教會承擔很多服事、照顧教會的屬靈家人。張兆遠國中時曾在好友的邀請下,去平鎮浸信會聚會,現在一家四口都在平鎮浸信會聚會。雖然工作和教會服事都很忙,但張兆遠不斷提醒自己,「花時間且專注陪伴妻子兒女非常重要」。
張兆遠跟著教會的兩對黃牧師夫妻,學習全家同行和擁抱家人的榜樣,張兆遠感慨,雖然已經沒有機會擁抱早逝的父親,但感謝主,有一位無條件愛他、接納他的天父一直保抱著他、引領他學習當兩個孩子的父親和天父的孩子。
張兆遠也感謝太太願意接納、包容有時像個「大小孩」的他。他還記得兒女小時候練習騎腳踏車,他就會把輔助輪拔掉,現在兒子要考機車駕照,他也是帶著兒子一起練車。
如果張兆遠和太太因故爭吵、陷入冷戰,兒女就會扮演爸媽之間的關係潤滑劑。他和妻子兒女每天都會有一段全家禱告的時間,就算張兆遠人在外地,全家還是會連線禱告築家庭祭壇,如果孩子看到父母爭吵,就會在家庭祭壇禱告「主啊,赦免我的爸爸媽媽。」
張兆遠說,孩子年幼時,他也曾把工作帶回家,並和工作夥伴聯絡公事。他的太太也會因此感到不開心,正因為他們全家有共同的信仰,聖靈提醒他,這樣不就成為他不喜歡的「人在心不在」的缺席爸爸了嗎?他的兒女看到爸媽能夠彼此相愛,在主裡愛家、愛教會、愛孩子,也發自內心相信「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
自己成父親後 同理當年父親的難處
張兆遠說,自己成為父親之後,上帝讓他同理和諒解了爸爸當年沒有花很多時間陪伴他成長的遺憾。因為他剛到馬場工作的時候,夥伴也是大小事都要找他,晚上打電話給他,他就必須解決。感謝主的是,他的兒子漸漸長大後,看到爸爸工作很辛苦,寒暑假會主動到馬場幫忙、陪伴他。令他感動的是,兒子會對他說;「爸爸你照顧有需要的孩子,我也來陪你一起關懷他們」,他非常感動,因為「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就是這樣的互相陪伴和同理。
有一陣子他的兒子迷線上遊戲,他就另開一個帳號跟兒子一起玩。張兆遠說,他其實也有自己的脾氣,兒子也是,在親子相處時,總會有踩到彼此界線的時候,他想到一個辦法,就是買兩副拳擊手套,讓彼此發洩怒氣。張兆遠說,一家自相紛爭,必站立不住,一個基督徒父親能夠留給兒女最大的資產,就是屬靈的榜樣。像他金和銀都沒有,但若能成為一個在孩子成長階段不缺席、帶著他們一起敬拜、服事神,這就是上帝給他的家最美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