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登詳
依靠是上帝給予基督徒莫大的恩典,在艱難中將艱難交託給上帝。
面對突發或緩至的患難、艱難,有無基督信仰的差別,在於發出「為什麼是我?」質疑的濃與淡,就連神學家的意見也莫衷一是。上帝既是良善「公義」,為何還眼見我們遭受苦難,不出手援助呢?上帝是全能的神,祂有能力幫我們排除苦難,為什麼不去做呢?苦難神學,無疑是人最難學的功課,參不透,也走不出。
憑信心走出陪病的每一步
六年前,太太罹癌,其間又經歷復發與擴散。當患難來臨,忍住奪眶的眼淚,告訴自己,憑信心走每一步。醫院變成人間最值得信賴的機構,醫生和護理師成為最想依賴的一群人。歷經三次等待結果的過程免不了擔心,再次碰到艱難,想起約伯,用「賞賜」、「受禍」的關鍵字查詢,以前隱約的經文,如今明朗鮮活。
「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約伯記一章21節);
「難道我們從神手裡得福,不也受禍嗎?」(約伯記二章10節)
親情總是最牽掛的,只要把突然被攪亂的節奏,調整成家人最重要「顧家」的模式,那些恩怨、那些屈辱,就會自燃化為過眼雲煙,宛如水庫的洩洪,流向溪水、流向溪口外汪洋大海。
每段苦難的經歷,都刻骨銘心、椎心痛苦各所不同。所幸的,我們所信仰的上帝,背負十字架救贖重擔、苦難的上帝,也是為愛不可愛、犯罪悖逆的人,道道地地受苦的上帝。上帝經歷苦難帶來大愛,人也只能學習接受順服、脫離以自我中心思維、從為世人捨命受苦的上帝愛中,體會出一點皮毛。
也許我們只能說,苦難起碼教導我們要學習愛人,只盼望將來顧惜親友或鄰舍,要發自肺腑,持續不斷,像溫泉一樣汨汨輸出。迎向艱難,我的第一課是,代禱不是表面形式、讓關懷不是虛應故事。在容易的事上做足,讓周邊的人,在艱難的生命中受到祝福與關愛,在別人度過艱難孤獨無依時,不缺席。
學習在天父的懷中哭泣
神學家加爾文有著極深苦難的人生,對保羅喜歡誇耀自己的軟弱,有段刻骨銘心的詮釋:「雨水下降在低窪的山谷使其肥沃,尖聳的山峰卻乾旱枯竭,若是想要得著上帝的恩典,天上的雨水,必須心成為山谷。」
聖經記載,耶穌曾經三次哭了,如果學主耶穌的樣式,基督徒哭又何妨。淚如雨下,不是自己想哭,而是為許多病貧孤苦的苦難人啜泣。
在傷心、絕望的哭訴中,唯有主的安慰是眼淚的救贖。軟弱使人難於艱難,有如遭逢天災、道路佈滿落石,難以通行。天父憐憫我們,為我們開活路,賜予我們與軟弱抗衡的力量,雖步步為艱,也能拉著天父的手,亦步亦趨向前行。這些都真實發生在牧者身上,牧者也無法脫離人生的困境、艱難與苦難:
出生14天的女兒,在懷中,慢慢失去了氣息……
兒子,幾歲了,在懷中,慢慢失去了呼吸……
骨肉分離、椎心痛楚,幾十年以後,再回憶那刻,難於艱難中度過,依舊淚光閃閃。
囿於「男兒有淚不輕彈」、「牧者必須有堅強的形象」,許多傳道人收藏自己,只關懷他人,收斂自己的喜怒哀樂、悲歡愁苦,只有如《雅歌》對神、對人的至愛,卻不會為自己唱一首至情至性的哀歌。
聖經正典保留「哀歌」,讓後世的基督徒,可以盡情哭訴。在禱告會上,一聲「親愛的天父」之後,放聲痛哭;在生命分享的場合,憶起信主的坎坷、信心的熬練,潸然淚下。
人無論多少歲數,哭泣都是一種釋放,讓我們可以宣洩過多的苦毒積壓,有益於身心健康。看悲劇會同哭、遇到挫折感受壓力也會哭、若想起自己的悲與慟、苦與痛、軟弱與掙扎,碎過的心靈、寸斷的柔腸,更想痛哭一場。何妨嚎啕、何妨大哭,何妨像重回母胎般、學習在天父溫暖懷中,向祂唱一首哭訴的哀歌,一次一次,重複的吟唱:
學習哭泣!唱一首哀歌!
讓淚水藉著哭訴而決堤;
讓眼淚透過傾訴而洗滌;
讓人間的苦痛,淚眼朦隴;
讓天父的撫慰,醫治傷痛!
因為我不能,所以難於度過艱難;
感謝祢能,有大能,所以易於成全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