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梁敬彥/台北報導】過去一週,受到西南氣流影響,致災性降雨狂炸中南部。多處傳出淹水和道路坍方的災情,農漁業也有嚴重的災損。中央氣象署說明,從7月28日至8月4日,連續7天觀測站的最大日雨量都超過200毫米,降雨時間長、範圍大和降雨強度大,都是28年首見。
加上7月初台灣海峽北上的怪颱「丹娜絲」,更成為台灣自1958年有完整氣象紀錄以來,首個登陸嘉義的颱風,很多民宅、公共設施和道路,仍在重建復原中,這場西南氣流帶來的極端豪大雨,更讓災情雪上加霜,接連而來的風災和水災,都提醒台灣的社會和教會,全球氣候變遷帶來的極端氣候風險,已是現在進行式,極端天氣正在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提醒人們加強防災意識的重要和採取行動的必要性與迫切性。
西南氣流釀災 一週降下一年的雨量
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汪中和教授受訪時表示,以台南市為例,在過去一週的強降雨,已達百年頻率豪雨的等級,高雄的茂林更是在一週的時間,就降下了一年的雨量,很多人都覺得很不解,2009年莫拉克侵台帶來的致災性豪雨,怎麼這次一波西南氣流就帶來如此的強降雨?
他要提醒大家,隨著全球暖化的加劇,現在的氣候變異性和破壞性,都已經超越了過去長期的氣象觀測經驗法則,「我們所居住的地球,不但發燒了,更已經在流淚。」
汪中和說,台灣在7月初遇到丹娜絲颱風的侵襲, 整個7月一直處於西太平洋低壓帶的大氣環境,西南氣流受到附近颱風的牽引,暖化的大氣和海洋,源源不斷提供豐沛的水氣,西南風遇到中央山脈的地形產生渦旋效應,大規模的強降雨多半落在雲嘉南高屏地區,7月份台灣接連共有三個階段的強降雨,這是他從事氣候研究數十年所不曾看過的,強降雨加上天文大潮,讓原本就低窪的地區排水更困難,但究其根本緣由,就是氣候暖化所導致。
未來台灣社會和教會,都要防範的極端天氣型態,就是這種非颱風所帶來的致災性強降雨,會出現在任何的時間和台灣的任何一個城市,暖化讓大氣和海洋不斷的增溫。汪中和說,目前台灣的城市防洪基礎建設的強度,除了台北之外,很難抵擋百年頻率的豪大雨與長時間的強降雨,所以除了清水溝之外,都市的排水系統全面更新已是當務之急。
極端性天氣 以後會愈來愈常見
還有台灣西南部有很多鄉鎮,其實都位於地層下陷的地區,逢雨必淹已是常態,在這個極端天氣日益頻繁的時刻,中央和地方政府一定要務實面對現居於地層下陷的城鎮社區,居民所面臨的海水倒灌和暴雨同時來襲的生命財產安全,治本之道就是另覓安全之地蓋新市鎮遷村,位於山上的土石流高潛勢地區的鄉鎮也是。因為隨著致災性降雨的頻率日漸頻繁,很多橋梁和道路,都很容易被洪水所沖毀,所以政府要盤點哪些地區已經不適合人居,不然風雨過後山區成孤島的情況,在極端天氣已成常態的台灣,會愈來愈常見。
汪中和說,在這次丹娜絲風災和728水災之後,他看到包括台灣世界展望會、救助協會和芥菜種會等與其他宗教民間團體展開送餐和救援物資的關懷行動,有的民間團體也協助弱勢災民清理環境和修繕破損的屋頂,像他知道有非基督教背景的民間團體,已經成立專門進行災害救濟的專責處室,能在重大天災發生後,立即結合資源進行送餐之外的修繕,此外,公部門對於天災在發生前的監測和預警,也在持續的強化中。此外城市的韌性和基礎建設抗災的能力也要不斷強化,河川與海岸的保護也要同時進行雙管齊下。
汪中和說,其實很多教會所在的城鎮和社區,也是位於先天性致災風險很高的高危險地區,他呼籲這些教會向所屬的宗派請求協助,趕快建立抗災調配小組,將很多救助和救災的資源從平時就作妥善的規劃,不單在災害來臨時,可以自救也能即時幫助受災的鄰舍。例如高雄山區的部落居民,因為聯外道路中斷,搶修水管的人員無法到達,具有工程專業的部落居民集力自救,這就是社區防災編制的具體行動與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