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汪純怡/台北-美國聖地牙哥報導】科技時代,孩子與父母的關係如何不被AI取代?施普絡世宣教中心主任牧師劉曉亭表示,管制、教導及輔導都無法限制孩子與科技的接觸,唯有用「引導」;不妨暫時離開習慣的環境,如全家出外露營,讓孩子發現生活的樂趣,並體驗:真正吸引人的,是人際彼此的互動與愛。
AI為生活帶來許多便利,也讓父母在教養孩子時可以省下不少工夫,AI能講故事、解數學習題、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還可以談心事、給安慰,但當孩子與AI互動增加時,與父母的相處是否就會減少?
教導、輔導 不如引導
劉曉亭牧師受訪時表示,孩子對手機及AI的應用愈來愈多,是全世界父母都知道的現象,但似乎都是束手無策。華人習慣遇到問題就想找出解方,直覺反應常是要管制孩子與3C及科技的接觸,但管制就會有效果嗎?一旦執行起來,不僅沒有辦法解決,還常常造成孩子更大的挫折。
劉曉亭牧師坦言,過去遇到這類問題,他也常辦講座來探討孩子被3C捆綁的狀況,講座提出對父母的建議、提醒都是好的,但就是沒有辦法改變現況,因為這都是用傳統思維,試圖與父母的「腦袋」來溝通,但事實證明,腦袋知道答案,並不代表問題就能解決。
他分析,對於他這一代戰後嬰兒潮的父母來說,知識就是力量,但到現在AI時代,知識取得變得平價及容易了,過去認為是寶貴的知識反而變成阻礙。對於孩子來說,知識愈來愈豐富,但人生經驗跟不上,就會感到挫折;而父母的知識愈多,常常會變得嘮叨,反而更無法稱職。
對於孩子沉迷手機,很多父母的教育模式是「教導」的方式,就是「我說、你聽」,像是跟孩子說「你不要再玩了、對眼睛不好」;當教導無效時,又尋求「輔導」,改成「你說、我聽」,像是問孩子「你為什麼喜歡玩手機啊?」但他認為,現代孩子最需要的是「引導」,就是藉著生活在一起,實際引領孩子產生鮮活的經驗。
體驗生活 找到超越手機的吸引力
基於這樣對AI時代親職教育方式的省思,劉曉亭牧師今年舉辦了兩梯次夏令營,就對來自台灣20幾位13到20歲的孩子採用「引導」模式,捨棄過去教會傳統營會的教導方式,想在生活中帶給孩子新鮮的刺激。
「我在觀察,究竟要如何讓孩子們離開手機?什麼才能吸引他們?我就帶他們去環球影城、去一些景點玩」,並讓儘量讓孩子們學習自主,讓孩子分組自行備餐,各自決定要吃什麼、獨立採買、學習自己料理、飯後清潔碗盤。
剛開始時,有的組別全吃高蛋白餐,有的組別純喝飲料、吃甜點,等孩子們比較熟悉營會生活模式後,他就漸進式給予規範,例如當甜食額度用完時,就不能再只吃甜食。
他發現,最能吸引孩子們的,竟不是主題樂園,而是「煮飯」。因為有些父母工作忙碌,沒空下廚,全家都是外食,甚至有孩子說「我家廚房是沒在用的」;劉曉亭牧師說,剛開始看到孩子們切菜,拿刀的生疏樣子真的讓他心驚膽顫,而營會一開始就有學生買了西瓜,但到營會快結束時都沒有吃掉,他才發現孩子們不會切西瓜。
他讓孩子們嘗試自己切西瓜,第一個上前的學生面有難色,拿起小刀對著西瓜,用全身的力氣去壓刀背,還是切不動,第二個學生像用鋸木頭的方式,試圖鋸開西瓜。他看不下去了就示範給孩子們看,當手起刀落、西瓜剖開時,獲得全場喝采,「我從來沒有因為切西瓜被人鼓掌,當時還愣了一下,不知如何反應」,劉曉亭牧師笑說道。
完全不管制手機 竟能自發減少使用
除此之外,營會還帶學生去採水果、騎馬,教學生們養小雞、小動物;也用遊戲、活動引導孩子們說心裡話,給予完全安全的分享空間,說什麼奇怪話都不加批評。加上同伴們的團體動力,孩子們的目光很快就被生活中的趣事所吸引。
最特別的是,這個營會不收手機,也不管制手機使用時間,完全讓孩子們自由使用,主要是透過活動安排讓孩子轉移注意力,而不是採用強制的方式。其中有一個孩子,原本每日手機螢幕使用時間8小時以上,在營會中,竟不知不覺減少到6小時。
劉曉亭牧師說,使用手機6小時看似仍是很多,但要知道,當使用手機重度成癮後,已變成生理疾病,通常無法自拔;而有的孩子在學期中被父母管制使用手機,到了暑假更會報復性使用。這個孩子能自發減少使用2小時已是很大的突破。
唯一解藥:彼此相愛
他指出,AI時代,人類與AI角色正在互換,人們在教AI更像人類,但人類卻愈來愈像機器人。對於使用手機、AI成癮的孩子,唯一的解藥就是「彼此相愛」。因為受到手機捆綁的孩子自己清楚這樣是不對的,但家長管教也沒有用,唯有讓孩子體會到人與人的親密,感受到被接納與關心,大腦中被3C損壞的部分就會開始修復。而像那個自發減少使用手機的孩子,就會愈來愈有自信,並能掌握自己的行為。
劉曉亭牧師提醒,AI時代親子關係的挑戰,關鍵在於父母需要改變,不能再用高壓、強勢來管制孩子,而是必須更增加了解孩子;若有機會,就讓孩子暫時離開現有習慣性的活動,到新的環境去體驗生活,可以讓大腦得到新的刺激。
若不能出國參加營會,就在本地,家人一同出外露營,也是很好的方式。在與現有生活切割的環境中,彼此放鬆互動,去發掘孩子平時看不到的樣子,家長多用讚美及鼓勵的言詞,也要提醒自己,不要一直碎碎念。
劉曉亭牧師說,孩子們需要跟「人」真實的生活在一起,需要人際之間的摩擦,然後發現摩擦也不是很嚴重的事,就能學習消化情緒,並練習正常社交。當能讓孩子們感到「真正好玩的是我們彼此的互動,而不是手機或其他聲光刺激」時,才是AI時代親子關係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