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梁敬彥/台北報導】「我的孩子現在寫功課或遇到問題,都不來找我了;都直接問ChatGPT,爸媽對他們來說,好像不是想要分享心事時,排在第一順位的人了!」
當愈來愈多年輕人倚賴ChatGPT等AI聊天機器人,尋求課業和信仰解答,或是傾訴心事和尋求情緒支持,而非找他們的父母,教會和團契如何協助父母面對這個AI時代產生的親子溝通新課題?
夏凱納靈糧堂青年牧區區牧蕭伊吟受訪時表示,她能理解現今父母在面對AI世代子女時,在溝通與教養上的孤單與無力。她也曾在教會主日分享中提醒年輕人,根據調查,有七成青少年在遇到問題時,父母已不再是他們主動尋求協助或解決問題的首選對象,反而更常向朋友、YouTuber,甚至ChatGPT——這個他們口中「最好的朋友」求助。
青少年最好的朋友是ChatGPT?
蕭伊吟也遇過被「電玩成癮」挾制的年輕人。她說,現今這個時代,惡者不斷做偷竊、殺害、毀壞的工作,但上帝也在這紛亂的時代,使用祂的教會扶持建造年輕人的生命。因為神的心意是要來到祂的施恩寶座前尋求祂的人得生命,而且得的更豐盛。
面對AI演算法的普及,父母該如何創造無法被取代的真實陪伴與屬靈價值?蕭伊吟區牧指出,她觀察到現今AI世代的青少年與青年,普遍透過網路和社群尋找「自我認同和價值意義」。
事實上,AI確實能提供經過大數據整理的資訊,功能也十分強大。然而,當孩子在傾訴與溝通時,傾向優先選擇AI而非爸媽時,她認為問題的核心在於,父母是否願意誠實面對並突破與孩子之間原有的關係困境?包括親子之間是否本就有連結,平時溝通是否順暢?有哪些長期未處理的互動障礙?」
她強調,即使AI聊天機器人功能再怎麼強大,仍無法取代人與人之間由情感所建立的深層連結。回到上帝起初的創造,不論是華人文化中「人為萬物之靈」的觀念,還是聖經所說「有靈的活人」,都共同提醒我們:兒女內心深處,其實仍渴望與肉身的父母建立親密而真實的關係。這對父母與從事青年事工的教會輔導者,都是極重要的提醒。
親子要同理彼此的需要和難處
特別是在AI已成為現實且快速發展下,父母本就面對許多維持基本生活的壓力與挑戰。在這樣的處境中,蕭伊吟鼓勵父母們,更要堅定地站立在自己作為父母的權柄和角色上,承擔教養AI世代兒女的責任與使命。
蕭伊吟觀察到,台灣現今多數家庭為雙薪家庭,父母平時忙於工作,回到家見到兒女時,第一句話往往不是「你今天過得好嗎?」而是「功課寫了沒?」她提醒,對於正值青少年或青春期的孩子而言,他們常會將父母眼中的「小事」視為自己生命中的「大事」。當他們選擇不向父母傾訴,轉而尋求AI或朋友,背後真正傳達的心聲是:「我需要被傾聽。」
她指出,孩子未必在意AI給了什麼解答,更在乎的是那份「被傾聽、被接納」的感受。然而,許多父母平常花在傾聽孩子身上的時間過少,對話過程中又容易急著給孩子下指導棋,甚至常用「不要說那麼多,照我的話去做就對了!」來結束對話。這樣的溝通模式,無形中讓孩子與父母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
蕭伊吟區牧提醒,若父母經常以說教或指令式的方式與孩子互動,特別是在青少年階段,很容易對爸媽關上心門,不再主動溝通。她在牧養中接觸過許多年輕人,發現他們內心深處其實都渴望與父母建立像朋友一樣的關係。就是「可以很放心地跟爸媽分享任何事,而且爸媽願意傾聽。」
蕭伊吟認為,AI聊天機器人的興起,也是一種提醒:父母不該忽視或放棄自己寶貴的親職角色。即使再忙,也建議每天撥出10至15分鐘,刻意放下工作和手機等3C產品,用心經營一段與孩子的陪伴時光。
這段時間,不是用來說教,而是單純傾聽孩子說話,讓孩子感愛到被理解與同理,更重要的是,父母也要拿起神所賦予的屬靈權柄,為孩子的分享與面對的困難代禱,成為他們生命中的屬靈支持者與同行者。
親子在家能彼此敞開溝通嗎?
蕭伊吟鼓勵為人父母者,應坦然接受AI聊天機器人的存在,理解其在知識整理與即時陪伴上的功能。她指出,現今的孩子是「數位原住民」,接收資訊的管道比爸媽更為多元,運用數位科技的能力也更加嫻熟。但親子之間溝通的關鍵,始終在於「彼此是否願意敞開心門對話」;如果孩子不想與父母溝通,就算沒有AI,也會轉而向朋友傾訴。
至於教會與團契該如何協助AI時代的父母面對親子溝通的挑戰?蕭伊吟指出,教會在這個時代的牧養,不只要分齡的安排,更需要著眼於「全人牧養」──不僅幫助孩子與上帝建立關係,更要幫助他們與父母建立深層的連結。
她坦言,若孩子與原生家庭的關係緊張,內心很難真正感到快樂。很多親子間的心結,往往在孩子年幼時就產生,根本原因多半是長期缺乏溝通,導致代溝與失望。有些孩子剛來到教會時,回到家一句話也不願對爸媽講。
然而,當這些帶著傷痛的孩子在教會中,透過長時間的陪伴與真理的建造,生命逐漸被醫治和恢復,他們往往會從「選擇饒恕」開始,嘗試重新修復與父母的關係。聖靈的工作或許不是一朝一夕成就,但會漸入佳境。
蕭伊吟分享,有些孩子在參加營會時,聽到關於如何經營與父母的關係;也有些是在教會崇拜中,聽見他人見證親子關係的恢復。這些分享常成為觸動的契機, 幫助孩子踏出「願意溝通」的第一步。其實,有時僅僅是回家主動向爸媽打招呼 ,就是孩子表達「我願意跟你們溝通」的第一步。她強調,當孩子受傷的心先被神的愛充滿,才有足夠的力量去面對父母的關係。
在父母這一端,教會也會積極鼓勵他們要「給孩子時間,耐心等候他們回轉」。蕭伊吟指出,父母是孩子從小最重要的人,一旦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傷害,「不被愛」的情緒往往會被放大。因此,教會在其中扮演陪伴與建造的角色,幫助孩子在真理中認識神的心意──祂渴望「兒女的心轉向父母」,並帶來家庭的和好與合一。這樣的真理認知與屬靈建造,也正是驅動孩子願意主動跨出修復關係的關鍵力量。
AI運算能力再強都不及親子有愛
蕭伊吟表示,在夏凱納靈糧堂,各牧區採取彼此合作的牧養模式。青年牧區牧養年輕人,成人牧區牧養父母,雙方從父母端和孩子端共同了解一個家庭在親子關係和溝通上所面臨的困難,這樣的協作能帶來更全面的幫助。青年牧區和成人牧區會共同討論,攜手處理問題,為這個家庭提供整合性的支持。她強調,即使AI的演算能力再強,只要親子雙方仍在意這段關係,就有機會化為危機為轉機。
她進一步指出,親子之間要建立良性溝通,除了有意願,更關鍵的是「雙方都願意有所改變」。在教會中,即便原本話不投機的親子,也可以透過一起禱告來破冰,或從「親子RPG」開始。孩子可以邀請父母一起參與,父母也可以主動發起,彼此分享每日的喜樂和感恩,把煩惱帶到禱告中交託給神。這樣的代禱,就是親子關係的溝通橋梁。當父母願意釋出善意,改變原來讓親子相處卡關的習慣,這是AI帶來的親子溝通挑戰,同時也是親子關係更新的契機。
她也坦言,孩子起初可能會觀望,甚至表現冷淡,但父母若持續以無條件的愛和接納回應,孩子會感受到「爸媽是玩真的」,親子關係就有機會被重建。
蕭伊吟強調,再強大的AI都無法取代父母對孩子真實的陪伴和愛。孩子需要生命的榜樣,這也是AI沒辦法取代父母之處。AI也沒辦法帶領孩子在聖經神話語的真裡中扎根,但願意溝通的父母能帶領孩子跟人跟神建立真實的關係,因為只有人是按著神的樣式所造,不是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