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陳秀雯/報導】「媽媽,我今天問ChatGPT,它說我的心情很正常。」當孩子將情感交託給AI,而不再尋求父母的安慰,這對現代家庭而言,到底是危機還是契機?
在AI與3C產品全面滲透生活的今天,越來越多父母發現,孩子的傾訴對象不再是自己,而是手機或電腦。「當我們逐漸失去與孩子的連結,AI便可能取代我們的位置。」三重靈糧堂主日學校長萬謙柔牧師語重心長地說。
身兼兒童與家庭教育研究所和神學院研究所雙碩士的萬謙柔牧師,身為教會兒童主日學領袖,也是一位親自在家教育、陪伴三歲女兒的母親,她以教育和信仰的立場提出深刻觀察與具體建議,呼籲家庭與教會共同回應這場科技浪潮。
一、隱憂:從3C依賴看見家庭親密的流失
「閱讀是眼部肌肉的運動,而3C螢幕是視覺的消耗。」萬謙柔牧師解釋,就像運動一樣,如果平時不習慣運動,一旦開始運動,肌肉就會痠痛;同理,若孩子平常不習慣紙本閱讀,只依賴3C螢幕,就容易出現眼睛肌肉疲勞的情況。這也是許多孩子不喜歡讀書、看不下課本的主要原因,影響了課業成績,身為父母不可不察,不要只是認為孩子不用功造成成績不好。
萬謙柔牧師指出,現代孩子普遍過早接觸3C,不僅影響大腦與感官發展,也呈現明顯的性別差異:
‧ 女孩在幼兒期多為聽覺優勢學習者,偏好有聲書、故事與語音互動。
‧ 男孩多為視覺優勢學習者,容易沉迷螢幕刺激、手遊與影片。
「大體而言,二至三歲的男幼兒已經開始對手機畫面反應特別敏感,女孩反而不太受影響。男生長大後更容易受色情影像影響。傾向聽覺的女孩則常沉迷偶像劇與浪漫情節,陷入情感幻想。」
她提醒父母應有意識地引導孩子接觸的內容,為男孩選擇正面視覺刺激,如聖經故事、信仰見證等讀物;為年幼的女孩提供陪讀與對話,用真實故事取代童話與偶像劇。
萬謙柔牧師更以自身教養孩子經驗為例:「我不讓女兒看童話故事或卡通片,因為那些都不是『真實的人生』。孩子需要理解現實、認識信仰,而不是活在虛構的夢幻中。」她強調,唯有透過真實的生命見證與生活經歷,孩子才能逐漸明白什麼是痛苦、希望、信仰與堅持,這才是生命教育真正意義。
二、溝通:當ChatGPT成了孩子的心靈出口
AI科技崛起,帶來全新挑戰。ChatGPT不僅能講故事、解題,甚至可以模擬情緒回應,成為某些孩子心中的「知己」。但這樣的親子替代,真的值得依賴嗎?
萬謙柔牧師分享一段令人警惕的故事,有位教會輔導在孩子問他有關陰間得救的問題時,他竟然用ChatGPT找答案,直接轉給孩子看,而不是查找聖經。「我覺得這不只是偷懶,而是正在喪失他作為屬靈導師的責任。」
她提醒,ChatGPT並非全能解答者,其資料來源多為網路,缺乏真實研究與神學基礎。「真正優秀的書籍與論文,大多沒有電子檔,AI根本讀不到,也回答不出來。」
「我曾用故事書附贈點讀筆,錄下自己讀故事的聲音,女兒非常喜歡,勝過點讀筆讀出來的聲音;因為那是媽媽的聲音,真實而溫暖,是AI無法取代的連結。」 AI可以模擬故事的聲音,卻無法傳遞父母的情感。
三、契機:信仰共餐,讓家庭成為AI世代的避風港
針對許多家長習慣在外用餐時,會給孩子平板或手機的現象,她直言:「你不知道,其實那一瞬間,就開始讓他們形成依賴了。」
更嚴重的是,因為生活節奏改變,都會區習慣外食,現代家庭共餐時間大幅減少,「沒有餐桌對話,怎麼建立信任?過去家庭晚餐是一天情感的總結,以前是父母帶著外出吃飯,現在親子們卻變成各自覓食,這才是真正的親職危機。」即便AI正全面滲透生活,萬謙柔牧師仍深信,教會與家庭可以攜手找出回應之道。
萬謙柔牧師以猶太文化中的「安息日晚餐」為例,在共餐中,爺爺、奶奶和父母都可以公開談論個人生活的困境,還有生命中與信仰經歷,讓下一代也能感受到長輩們的心路歷程。「這樣的晚餐,是信仰傳承最自然的場域。」
歷史證明,千百年猶太人即使在亡國、流離失所的情況下,也從未忘記這項傳統,反而更堅固了信仰在家庭教育上的果效。她鼓勵信主的家庭應該要天天共餐,再忙碌每週至少也要有一次固定共餐。
她以自身經驗說明共餐的重要性:「我到了大學以後,每天仍會回家吃晚餐;就算臨時有事不回家,也必須徵得父母同意。」這樣的慣例更能鞏固家庭凝聚力,「因為每天都見面、都談話,彼此的生活才會有連結。孩子可以透過談話,了解長輩、父母在生命中如何倚靠神、如何掙扎禱告的真實經歷,才能以身教讓孩子體會信仰對生命的重要性,也才能在靈性上成長。」
別讓AI成為孩子的靈性導師
對於教會是否該使用AI,萬謙柔牧師持審慎態度:「可以作為教材輔助或做PPT、找圖片的工具,但一定要查證內容,不能照單全收。」
她提醒所有父母與教育者:「AI不是敵人,但如果你不在場,它就會成為你孩子的朋友,甚至是導師。」陪伴孩子成長、引導他們走義路,是任何科技都無法取代的親職任務。萬謙柔牧師鼓勵家長與教會,不要逃避科技,也不要過度依賴,而是透過溝通、身教、信仰與愛,把科技轉化為工具,而非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