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9 基督教論壇報 / 專題報導

在AI科技與3C產品洪流中 心理師魏芳瑜:培養不被演算法取代的真心關係與屬靈價值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記者李容珍 追蹤

【記者李容珍/採訪報導】隨著3C產品與AI科技深度融入生活,現代家庭在教養上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諮商心理師魏芳瑜受訪時表示,父母不僅要應對孩子的科技使用習慣,更要在信仰的根基上,建立不被演算法取代的「真心關係」與「屬靈價值」。

她說,我們不需過度高舉科技,也不必恐懼它。關鍵在於,把科技放在合適的位置上。當孩子遇到問題時,可以先聆聽他們怎麼看,再分享我們的想法。接著一起運用科技工具查找資料、核對彼此的觀點,讓親子對話更完整、更豐富。科技不該取代對話,而是延伸與擴展對話。

父母不只是引導者 更是同行者

魏芳瑜表示,父母不只是引導者,更是同行者。可以勇敢地與孩子分享自己在使用3C上的掙扎與軟弱,而不是單方面要求他們少接觸。「每天睡前,我們全家會有一段禱告時間,我也會主動向孩子坦承自己在手機使用上的不節制,並邀請他們為我禱告」,這樣的自我坦露,不僅讓孩子看見父母也需要倚靠耶穌勝過試探,也深化了彼此的情感連結。

她表示,在卡通《多啦A夢》中,大雄總是依賴未來的機器貓,期待每一次困境都有神奇道具解決。他犯錯時,多啦A夢會生氣,甚至罵他,但最終仍然會幫助他。然而,長期依賴讓大雄缺乏獨立面對問題的能力。當AI開始成為我們的支柱,我們是否也會像大雄一樣,失去自己解決問題的勇氣?

她也提到,在電影《瓦力》的世界裡,人類住在太空船上,完全仰賴機器。他們不需要走路,餐點自動送上,連溝通都透過螢幕完成。他們不再與身旁的人互動,甚至忘記如何用眼神傳達情感,直到有一天,他們跌倒了,才發現自己竟然無法站起來。如果 AI 滿足了我們所有的情感需求,我們是否也會像《瓦力》裡的人類一樣,忘記如何真正地與人連結? 

另外,像是電影《食破天驚》中,父親和兒子長期缺乏溝通,直到猴子翻譯機器讓他們聽見彼此的心聲。他們的問題不是科技能不能幫助理解,而是他們願不願意真正聆聽對方。科技能夠改變溝通方式,但人與人之間的理解,永遠需要主動的選擇與互動。

孩子渴望被看見 真正的陪伴

魏芳瑜表示,有一次,她和孩子們一起讀繪本《不要再滑那個笨手機了》,一頁頁都是孩子的吶喊聲,書裡面提到:

「雖然父母人在身邊,心卻不在身邊……」,「因為你不停地滑手機,我只能孤單地自己玩遊戲。我好希望有人可以聽我說話」,這些文字不只是控訴,更是深沉的渴望。孩子希望被注視、被看見、被真正地陪伴。

當她念完繪本,孩子看她在滑手機,便跑來大喊:「不要再滑那個笨手機了!」她莞爾一笑,知道孩子用輕聲的呼喚,要媽媽多看他們幾眼。她說,這不代表父母要完全不碰3C,但要敏銳察覺:我們是否才是那個沉迷其中而把孩子推向AI保姆的推手?孩子的吶喊提醒我們回到真實的連結,回到心與心的相遇。

又有一天下午,她陪孩子讀繪本。當孩子聽到有趣的故事,眼睛閃閃發亮;當他靠過來,溫暖的觸感讓人安心。AI 或許能給孩子穩定的支持,但它無法取代親密的眼神交流,也無法讓孩子握住父母的手,感受到家的安全感。 

她說,AI確實讓我們不必面對複雜的情感衝突,也減少了許多人際傷害。但人際關係中的傷痛,往往是成長的養分,失落讓我們更懂珍惜,衝突讓我們學會妥協,而修復關係則讓我們理解真正的情感連結。如果習慣用 AI 來迴避這些體驗,是否也會錯過那些讓我們成長的關鍵時刻?

信仰是對抗科技冷漠的防線

近來她常聽見一類討論:「你會把AI當成真正的談心對象嗎?」有人覺得「AI比人類更可靠」,甚至有人幻想:「如果AI能陪伴一輩子,與AI結婚又如何?」

這些聲音值得深思:當AI比人類更穩定、沒有偏見,我們是否會漸漸疏離真實的人際交流?她說,科技能改變溝通方式,但人與人之間的理解,永遠需要主動的選擇與真實的互動。AI或許能提供穩定的回答,但它無法取代孩子主動靠近時的眼神與觸感,無法成為親密連結的載體。人際關係中的衝突與修復,是成長的養分。若我們習慣用科技規避這些歷程,也可能錯過生命中最真實的連結。

在AI快速發展的時代,魏芳瑜認為,讓信仰成為家庭的核心力量,是對抗科技冷漠最重要的防線。我們可以勇敢地在孩子面前承認軟弱,一起禱告,一起倚靠耶穌。

她引用希伯來書四章16節(新譯本)「所以我們只管坦然無懼地來到施恩的寶座前,為的是要領受憐憫,得到恩惠,作為及時的幫助。」她說,我們不需害怕面對軟弱,而是與孩子一同來到神面前,經歷憐憫與恩典,讓信仰深植在日常中。

魏芳瑜表示,AI是一個強大的工具,它能填補孩子的孤單、提供資訊,甚至模擬關心。但真正的陪伴,來自人與人之間的選擇與情感的連結。只有在彼此交流、修復與理解中,我們才真正活著,真正感受到愛的重量。

信仰下的陪伴實踐:6個具體行動建議

對於家長在AI與3C世代的具體陪伴做法,她提出建議:

1.用信仰建立親密連結:每天固定的睡前禱告時間,共享心情與信仰,誠實分享軟弱,一起靈修並彼此代禱。

2.善用科技而不倚賴:孩子遇到問題時先對話,再用AI輔助查詢;與孩子共同使用科技工具而非各自操作。

3.刻意安排「非科技時段」:每天固定時間不使用3C,創造眼神交流與真實陪伴的空間。

4.聆聽孩子的提醒聲音:當孩子說「不要再滑手機了」,視為愛的呼喚而非責備。 

5.透過繪本建立情感覺察:共讀繪本,讓孩子說出對父母行為的感受,彼此誠實交流。

6.活出可感的愛的行動:用擁抱、共餐、遊戲等實際互動,回應孩子「被看見」的渴望。

相關新聞:教養升級還是關係降級?AI時代的親子相處新挑戰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

2025-08-09 基督教論壇報 / 雅歌閱讀
氣味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