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梁敬彥/台北報導】當科技高度發展,孩子只需拋出一個問題,便能從ChatGPT獲得快速解答;有心事不願與父母分享時,AI也能扮演傾聽和陪伴者的角色。生活中種種疑難雜症,孩子可以隨時隨地向AI求助。除了人們熟知的3C成癮問題,親子關係的另一項新挑戰也逐漸浮現——AI正在悄然分擔甚至取代部分親職功能。
從解答課業、說故事,到提供情緒支持,AI滿足孩子在知識與情感上的諸多需求,潛移默化中,也減少了親子之間真實互動的時間與深度。當孩子與AI對話的頻率和時間,漸漸超過與父母方交流,親子關係便可能出現疏離。
面對這樣的變化,父母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如何在 AI 無所不在的時代,成為孩子仍願意敞開心扉、分享生活的人?如何透過更有品質的陪伴與對話,讓親情的溫度不被科技取代?
孩子對AI說:今天心情糟透了!
親職作家、天使心家族社會影響力處副處長劉淑慧受訪時表示,她正處青春期的兒子,會使用ChatGPT去蒐集想要的資訊,也會跟AI聊心事,抒發情緒和尋求慰藉。當孩子對AI說:「我今天心情糟透了」,AI就能在最短時間,給出「情緒價值滿滿」的回答;但其實回到現實世界時,只有父母能給予孩子真正有溫度的回應。
適時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陪孩子一起流淚、握著對方的手彼此祝禱。劉淑慧會讓兒子知道,媽媽雖然不是什麼都懂,但當兒子來找媽媽時,不管說什麼,媽媽一定會耐心聽,營造專屬彼此的私密對話空間。
劉淑慧表示,神藉提摩太後書三章1-3節提醒為人父母者,末世必有危險的日子來到,其中「無親情,不解怨」,就是親子關係經營最大的挑戰。因為當孩子覺得爸媽都不關心他的時候,就算有心事不找AI聊,他們也寧願找朋友吐苦水。
劉淑慧提醒,如果父母發現兒女跟自己「話不投機半句多」,卻跟AI「無話不談」,不要覺得沮喪,而要視為這是孩子傳達給父母的訊號。
這時,父母可先自省「我有多長時間沒有好好聽孩子說話?」、「我是不是花在工作上太多時間,在孩子需要爸媽的陪伴和擁抱時,卻以『我現在正在忙』草草應付了事?」、「當孩子說話的內容自己不愛聽或不認同時,是否會責難孩子,讓孩子覺得很受傷?」
她表示,父母固然肩負教養兒女的使命,但不要忘了,家不是講理的地方,而是活出愛的所在。
劉淑慧說,她兒子很會使用AI,她和先生就很努力學習使用AI,不讓兒子專美於前。她的兒子會跟AI聊:「要怎麼跟媽媽對話?」兒子也會開誠佈公對她表示,有時晚上心情不好,但不想跟任何人聊時,就會去跟AI互動。
讀懂AI世代孩子傳達的訊號
劉淑慧看到很多跟她兒子年紀相仿的年輕人,也常跟AI聊天,她鼓勵家有青少年的父母,不要抗拒了解和學習AI,而是要跟兒女有虛實整合的親子互動。
劉淑慧舉例,親子可以問AI同一個問題,然後根據AI給的解答,父母跟孩子一起聊一聊。像她就會請教兒子:「AI給你的答案似乎比給媽媽的更好,你是怎麼提問的?可以教媽媽嗎?」
兒子也會敞開心懷跟媽媽分享,他為什麼有時會在晚上跟AI聊天?最近和朋友之間尬聊的話題是什麼?她藉著親子共同使用AI的經驗,也多了很多可以聊天的話題;無論AI可以提供孩子多少問題的解答和情緒價值,都不能取代父母出於愛孩子的心的真實陪伴。
劉淑慧表示,孩子的價值觀和信仰傳承,來自於與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互動,以及從父母的身教和榜樣中逐步建立。親子關係的根基,從來不是知識或道理的灌輸,而是在於父母效法天父的榜樣,以無條件的愛和接納陪伴孩子,形塑出真實的情感連結和愛的團契。
劉淑慧說,有一位她陪伴的年輕男孩,最近因故跟女友吵架,這男孩就把心中的情緒和疑惑告訴AI。男孩跟劉淑慧說,這是因為他不想讓不相干的人在他還情緒化時,聽到關於女友的單方面消息,影響對他女友的觀感。
家庭不能只講理 還要講愛
這也是許多人喜歡與AI聊心事的原因之一──對話具備高度私密性,不必擔心遭受價值評斷,也較不易外洩。這樣的現象也提醒為人父母,當孩子願意開口說出心裡話時,父母所採取的態度與回應方式,是否真正營造出一個安全、接納的對話空間?
劉淑慧說,她在跟兒子聊AI的時候,兒子敞開地說,自己也知道AI對話,不見得都是他想要或認同的回答,AI給的回答是從大數據分析而來的,甚至很多時候,兒子大概都猜到AI會給自己什麼答案。
對劉淑慧而言,當孩子願意分享,她會盡量放下先入為主的評斷,鼓勵兒子多表達自己的想法。AI之所以讓孩子感受到情緒價值,正反映出一個提醒──父母是否已漸漸失去了那份最單純的傾聽和接納?
「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溝通是否順暢,其實不難察覺。關鍵在於,父母是否願意更多傾聽孩子,了解他們內心的想法,並且願意為此改變自己。」劉淑慧指出,瑪拉基書四章6節的經文,正是在提醒為人父母者,當孩子有心事時選擇求助AI而不是父母,與其感到沮喪或生氣,更應主動靠近孩子,以更多的傾聽和陪伴來修復並重建親密的連結。
劉淑慧求主光照每對父母,都有從聖靈而來的感動和提醒;因為隨著孩子從幼兒期進入青春期到成為青少年,他們不單是身體外在的性徵會大不同,內心的長大成熟度,更需要父母花時間去探索和理解,而打開孩子心門的鑰匙,就是傾聽、接納和陪伴。
劉淑慧表示,她的兒子曾坦誠地對她說:「不要在我需要妳的時候,妳卻要我獨立自主,當我不需要妳的時候,妳卻要緊緊抓住我。」她認為這句話很貼切地描述了青春期的孩子心中的矛盾和對母親能夠適時陪伴,也能適時放手的期盼。
劉淑慧感謝兒子,願意把心裡的想法跟她講,而且兒子相信媽媽會聽他的心聲作出調整。兒子甚至跟她說,如果在家裡跟爸媽講話還要拐彎抹角,親子相處會很辛苦。
孩子能分辨何時找AI 何時找爸媽
劉淑慧指出,即便AI能從大數據資料庫輸出全世界最頂級的親職專家的論述,但絕大多數的小孩不會想要向AI討拍。父母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不會盡如人意,但要讓孩子感受到「爸媽已經盡力陪伴我、愛我了」。
像她兒子在高中時,早上她就盡量開車載兒子去上學,因為不用趕公車,早上可以多睡一點時間,放學後,她就讓孩子跟同學一起回家。兒子知道媽媽是懂他、愛他的。
劉淑慧表示,她和先生從小就帶兒子進教會,真心希望兒子能在主耶穌和父母的愛裡,快樂地生活和學習。AI再博學,都不會是有靈的活人,如果親子之間不再彼此相愛,關係就產生了破口,因此父母要信任孩子,孩子也要體諒父母。
天下沒有完美的父母,爸媽也不會什麼都懂,AI靠著大數據,看似接住了孩子的情緒,但不會是有溫度的持續。像她兒子很喜歡擁抱,當兒子要跟爸媽示好的時候,兒子會主動坐到爸媽旁邊,貼著爸媽。因為他們了解兒子,就會接住他的需求。AI並不知道你的小孩是誰,因此每個父母的親職角色功能,不要輕言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