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容珍採訪報導】台積電近期爆發的九名員工涉嫌竊取2奈米製程機密案,如同投下震撼彈,震動了國內外半導體界。其中三名工程師已被依《國安法》聲請羈押禁見,據傳機密流向日本的東京威力科創(TEL)公司,該公司已經解雇涉案員工。由於此案牽涉到台灣「護國神山」,以及全球半導體業界矚目的二奈米技術,不僅關乎台灣的產業核心技術,也讓大眾重新審視企業經營中,員工倫理與道德操守的深層問題。
這類商業機密外洩並非個案。近年來,從鋰電池大廠遭內部員工竊取營業秘密,損失高達20億元,到電動車公司主管、電子公司前副總因被中資挖角而涉案,都顯示出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員工道德底線正面臨嚴峻考驗。由於洩密過程隱密,受害公司難以取得直接證據,加上多數企業不願公開商業機密,這類事件屢見不鮮。
竊取商業機密事件屢見不鮮
曾任美國杜邦亞太市場行銷與技術總監,現於東海大學EMBA總裁班任教的張平康教授指出,竊取商業機密事件在企業中屢見不鮮。他認為,在高度競爭的環境中,有些人為了讓公司快速提升競爭力,或為了快速致富,尤其在經濟壓力日漸增大的情況下,就可能不擇手段,選擇走上捷徑。
張教授強調,一個企業是否正派經營,只有在面臨危機或困難時才能真正檢視出來。順境時,企業的核心價值或許理所當然,但一旦遭遇挫折,才能清楚分辨出哪些人真正堅守著企業的道德底線。
台積電的員工多半是頂尖大學畢業,能力優秀、智商過人,這次涉案的工程師同樣來自名校。這讓我們反思,教育的重點不應僅是培養學術能力,更在於形塑一個人的價值觀。他認為,學校是否提供了足夠的機會,讓學生在求學階段就能接觸並思考企業倫理問題,並在面臨道德兩難時,具備做出正確抉擇的能力,才是至關重要的。
能力優秀也需要必修倫理教育
張教授回憶,他在新竹居住多年,認識許多從頂尖大學畢業的人,但更讓他佩服的是,其中一些人堅守著他們的基督信仰,讓他們在企業中重視倫理、品格,並能堅守信仰所帶來的核心價值。他相信,一個人的信仰與道德基礎,對其在職場上的行為有著深遠的影響。
基於這些觀察,張教授在2013年回台灣後,便向當時的中華大學劉維琪校長提議,將企業倫理課列為必修。當時校長欣然同意,並開設了品格教育與企業倫理課程。張教授指出,在美國,許多頂尖大學如哈佛和史丹佛,都已將企業倫理課程納入管理學院的必修課。這主要是因為2001年美國安隆事件等一連串企業醜聞,讓外界批評學校的MBA課程只教人賺錢,卻忽略了道德教育。這促使美國大學重新審視商學教育,排名前50的管理學院都為加強培養學生的道德意識和職業操守而設立了倫理為必修課。對比之下,台灣大部分大學仍將企業倫理列為選修課,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現象。
企業價值從口號到落實行動
張平康教授以他在美商杜邦的任職經驗,具體闡述企業核心價值如何從口號變成實際行動。杜邦是一家超過200年的公司,其能夠永續經營至今,關鍵在於公司上下始終堅守其核心價值:安全、健康、環保、對人性的尊重以及高道德標準。他強調,杜邦的企業文化不僅僅是掛在嘴邊,而是每天都在工作上落實,成為員工做所有決策時的判斷依據。
他說,杜邦內部有大量的培訓,且不同部門的人會經常考察員工是否真正做到這些核心價值。因此,企業核心價值不僅是公司營運的一部分,更成為了員工生活的一部分。這種機制使得企業倫理與品格教育得以真正落地。
張教授舉了一個簡單卻深刻的例子:杜邦的核心價值之一「安全」。由於公司過去以製造炸藥起家,曾因工廠意外導致公司幾乎倒閉,因此「安全」被特別強調並延續了200多年。他印象最深的是,無論是客戶或朋友來訪,他們被告知的第一件事永遠是逃生路線。當因公出差時,甚至會有指定的旅館,因為這些旅館都經過公司專人檢查,確認其安全設施和逃生路線都符合杜邦的嚴格標準,才會簽約。這種訓練甚至影響了他,即使離開公司多年,他現在每到一間旅館,仍會習慣性地先尋找附近的逃生門。
關鍵是領導者的推動和實踐
張教授坦言,落實企業核心價值絕非易事,其關鍵在於領導者必須自上而下地推動與實踐。如果企業領導人只關注賺錢與獲利,這些核心價值的重要性就會被忽略,長此以往,企業內部便可能出現問題。相反地,如果領導者即使面對經濟壓力,仍能堅守核心價值,並對員工與客戶負責、給予照顧,最終將能獲得長遠的信任與成長。可惜現在的杜邦因一些外來的CEO比較關心在華爾街的表現,也失去了一些本色!
他也分享一個案例:一位空降到某公司的基督徒總經理,發現一位資深的銷售經理與外部經銷商勾結,進行利益輸送,甚至在外另開公司,以低價出售公司產品,嚴重違反公司原則。儘管這位銷售經理與許多客戶關係良好、業績斐然,老闆起初猶豫不決,擔心經理的離職會影響公司營收。然而,這位總經理堅定地向老闆告發,並主張若公司縱容這種行為,只會讓少數人獲利,對公司長期損失更大。最終,公司決定請這位經理走路,而事實證明,這位經理離開後公司的獲利反而更好。這個案例,再次印證:即使要付出很大的代價,也要堅持正確的原則。
監控防不勝防 內部倫理教育應重視
在高科技產業,競爭激烈與頻繁挖角使得技術竊取防不勝防。張教授提到,他任職的杜邦公司十多年前就曾裝設一套軟體,能透過技術監控偵測到員工電腦上的異常資料存取行為,發出警報,並且告知所有員工這項功能,發揮一些阻赫的作用。他認為,台積電這次的機密外洩案,幸好公司有監控機制能及早發現異常,但這也說明,即使技術再先進,「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情況仍然存在。因此,公司對於內部的倫理訓練和心理教育仍然至關重要。
他分享自己在杜邦擔任主管時,由於所有同事都落實企業核心價值,對他充滿信任。許多同事會主動告知他,有競爭對手試圖接觸他們,探聽公司研發的產品,甚至提供好處進行利益交換或賄賂。他認為,主管不僅要以身作則,也訓練下屬。他會主動分享自己作為基督徒,對人生真正追求的看法,強調家庭和人生的意義比事業成功或金錢更重要。這種坦誠的分享,不僅增進了團隊的凝聚力,也幫助下屬學習如何抵擋各種誘惑和試探。
針對台積電洩密工程師準時上下班、炫耀「不缺錢」引發的討論,張教授指出,如果企業文化將加班視為常態,那麼準時上下班反而容易引起懷疑,這是企業需要檢討的地方。他認為,任何企業文化或生態,若出現「不加班就被認為不努力」的觀念,都是不健康的。企業在要求員工付出時,也應關照他們的生活、家庭等各個層面,否則員工最終可能要以健康為代價。
培養以誠信為本的僕人領導
最重要的是,企業核心價值的落實,不該只是口號,而是要成為員工日常生活的實際行動。他提到,自己曾與一些基督徒老師在大陸頂尖大學開設一門名為「成功之道」的選修課,核心理念是「培養以誠信為本的僕人領導」。
他說,這門課因為其內涵與一般認知中的「成功」大相徑庭,受到了大陸頂尖學生的熱烈歡迎,甚至成為「秒殺」的熱門課程。許多學生在課後會與他們深入討論。這也顯示出,無論在哪個文化背景下,人們對誠信與品格教育的渴求是普遍存在的。現今,張教授也持續與一個基督教機構(得勝者教育協會)合作,在台灣的大學教授品格教育,希望能從根本上為社會培養有道德、有品格的下一代企業領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