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余友梅/報導】8月8日,在美國華府舉行的「歷史性和平峰會」上,亞美尼亞總理帕辛揚(Nikol Pashinyan)與亞塞拜然總統阿利耶夫(Ilham Aliyev)在川普總統見證下,完成了雙方一致同意的和平協議初歩簽署,為多年來圍繞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地區(Nagorno‑Karabakh,簡稱納卡區)的衝突開啟了新篇章。教宗良十四世(Pope Leo XIV)在8月10日的公開講話中,讚許這份協議是「向前邁出重要一步」。
根據協議內容,雙方承諾立即停止所有軍事行動與邊境挑釁,並在國際監督下展開邊界劃定;允許難民與流離失所者安全返回家園;保護亞美尼亞的宗教與文化遺址,包括歷史悠久的教堂與修道院;未來所有爭議將透過外交途徑解決,不再以武力處理。
美國獲准開發TRIPP運輸走廊
協議包括美國獨家開發贊格祖爾(Zangezur)走廊(又稱TRIPP:Trump Route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and Prosperity)的內容,此走廊將連接亞塞拜然本土與「納希契凡飛地」(Nakhchivan exclave),由美國承租經營99年。這項規劃被視為重塑高加索地緣政治布局的重要棋子。但是伊朗公開反對這條由美國推動的運輸走廊,擔憂這將影響自身地緣安全,甚至揚言「準備以武力阻止任何地緣變局」。
帕辛揚在簽署儀式上稱此舉為「重大里程碑」,並感謝川普促成和平,「我們正在為書寫一個比過去更好的故事奠定基礎」。然而,亞美尼亞主要反對黨「亞美民族團結陣線」(ARF)批評協議「沒有提供實質性的解決方式」,擔心此舉「損害國家主權」,質疑能否真正保障國家安全。
阿利耶夫則讚揚這是「主權與和平的勝利」,能夠翻過對峙與流血歷史的一頁,「亞塞拜然將會以驕傲及對川普總統的感激記住這一天」。
峰會前美宗教領袖慈善家訪亞美尼亞
在峰會召開前,由美國宗教領袖和慈善家組成的代表團曾前往亞美尼亞,深入了解當地局勢。他們與流離失所的家庭、當地官員和神職人員會面,既感受到過去的痛苦,也感受到當前的迫切性。
國際宗教自由圓桌會(International Religious Freedom Roundtable)代表納丁.馬恩扎(Nadine Maenza) 說:「我們來此是為了傾聽倖存者的故事……看看我們如何與他們一起祈禱,並尋找各機構如何在亞美尼亞面對威脅時提供幫助。」
在亞拉臘山的庇護下,亞美尼亞是世界上第一個基督教國家,如今也是最受威脅的國家之一。2023年,亞塞拜然軍隊占領了亞美尼亞的納卡區,迫使超過12萬亞美尼亞族人逃離家園。
川普在峰會致詞時表示:「多年來,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之間的痛苦衝突終於迎向和平。」他對這份協議的落實與持久和平「非常有信心」,並稱此為其「和平第一」外交方針的又一次突破。
國際宗教與人道組織亦對此協議表達關注與期待。Mercury One執行長蘇珊娜.格里沙姆(Suzanne Grisham)指出:「仍有許多工作亟需完成,為那些在2023年被驅逐、從這片承載其歷史遺產的家園中遭受種族清洗的基督徒發聲。」
良十四世呼籲促進南高加索穩定和平
天主教教宗良十四世在8月10日的公開講話中,也讚許這份協議是「向前邁出重要一步」,並呼籲世界領袖「拒絕戰爭」,促進「南高加索地區的穩定與持久和平」。
歐盟與多位國家領導人歡迎此和平協議,讚許它是邁向南高加索穩定的重要里程碑,並呼籲雙方儘速簽署與批准此協議。澳洲也已發布聲明,敦促雙方盡快履行承諾、簽署完整協議。
不過,協議仍未獲正式簽署,亞塞拜然要求亞美尼亞修憲,明文移除憲法中對亞塞拜然領土的暗示性要求,成為現階段一重大障礙。
外界普遍認為,該協議的落實將面臨監督與信任建立的挑戰,但在歷經多年流血衝突後,這一紙協議仍被視為結束敵對、邁向穩定的重要契機。(資料來源:The Washington Post, CBN News)